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213章 格物致知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616 2018-03-20
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這個也是《大學》一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儒者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但儒學認為,要能治理好國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把自己的家治理好。而要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把家治理好,首先又要使態度端正而誠懇。什麼叫態度端正?誠懇地要做什麼?方向無疑是最重要的。為了辨別是非,首先要考察事物,獲得知識。這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別崇高的位置。朱熹認為,《大學》一書缺了對格物致知進行解釋的一章,他補上了這一章。朱熹增補的內容是:要獲得知識,必須考察事物,以求認識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識。求學者應該把心中已知的理作為基礎,進一步努力,以求達到認識的頂點。經過長期努力,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一切,這就是認識的頂點。

朱熹所說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會事物,包括讀書和待人接物。比如考察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忠誠於君主等等。陸九淵和王守仁認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認識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王守仁甚至認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這良知推廣到事物,就是格物。 一些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儒者,為了給自然科學爭取應有的社會地位,把自然科學稱為格物學或格致學,認為他們所做的工作,也是儒學中的一個分支。西方自然科學大量傳入中國的初期,仍然被稱為“格致學”,即“格物致知之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