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194章 佛性本來清淨,煩惱掩蓋佛性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1008 2018-03-20
既然人們本來具有智慧覺悟的本性,可是為什麼會迷失本性而不能覺悟呢?禪宗從佛性與煩惱的關係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認為,人心本來具有佛教覺悟的智慧,它就是人的本性;智慧覺悟的本性本來清淨,但是它被人們心中的煩惱妄念所掩蓋,於是人們便成為迷失本性的眾生,而不能成為現實的佛。慧能把清淨的本性比作日月常明,把煩惱妄念比作烏雲蔽日,它使本來明亮的日月不能顯現。所謂煩惱妄念掩蓋了智慧本性,也就是說煩惱妄念是妨礙人們覺悟解脫的心理障礙,因此必須加以克服。 在禪宗看來,智慧本性與煩惱妄念相即不離,二者同時集於人心,但是前者不生不滅,後者生滅變幻,因此煩惱妄念是可以克服的,無論人心當中充滿多少煩惱,都不能改變人們智慧覺悟的本性。慧能說“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迷妄,自有本覺性”。就是說覺悟的本性就在煩惱妄念之中。儘管二者相即共在,但它們的性質完全相反:佛性智慧是真實的本體,煩惱妄念是虛假的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智慧本性是清淨的,清淨就意味著無相,“性體清淨,是以無相為體”;“淨無形相”,“無相”就是沒有任何具體的相狀,“清淨”是無相的比喻性說法,比如一個無色透明的物體,人們無法說它是黑的還是白的、紅的還是綠的,等等。所謂佛性(本性)清淨無相,也就是說佛性沒有任何具體的規定性;如果從生滅的角度來說,佛性也就是無生無滅、常住不變的實體。所以慧能的弟子神會說:“佛性體常故,非是生滅法。”與此相反,煩惱妄念隨生隨滅、變幻不已。他認為佛性好像虛空,煩惱如同明暗,“明暗有來去,虛空無來去”,來來去去就意味著生生滅滅;二者又好比金屬與礦石,“金之與礦,俱時而生。得遇金師,爐冶烹煉,金之與礦,當時自別。金既百煉百精,礦若再煉,變成灰土”。佛性與煩惱的關係也是如此,佛性常住不變,煩惱變紀不居。佛教把無生無滅(常)看做真實性的象徵,把生滅無常作為虛假的標誌,所以禪宗說佛性不生不滅就意味著佛性是真實的本體,說煩惱有生有滅就意味著煩惱是虛假的現象。神會認為人心中這個真實的方面就是根本性的,而虛假的方面則是派生的,所以說:“以不生不滅故,得稱為常;以常故,得稱為本。”既然佛性是根本性的,所以它“本有今無”,即本來具有而被“煩惱蓋覆不見”;既然煩惱是派生的,所以它“本無今有”,即本來沒有而後天生起。這就表明,無論人們心中充滿多少煩惱,都改變不了智慧覺悟的本性;無論煩惱多麼深重,人們都可以將它克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