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166章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552 2018-03-20
曹魏時,荀粲與他的兄弟們愛在一起討論儒家思想,但荀粲獨自對大道有特異的領悟。荀粲常常認為,子貢稱述的聖人對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是無法耳聞或言傳的,因為大道乃聖人的一種心得,一種境界。據此,他指出,雖然後人珍愛《詩》、、《禮》、《易》等經典,並不能識得聖人所得的大道理,因為這些經典只是聖人為達到大道而丟棄下來的廢物,並不是大道本身。 有人反駁他說:“《易傳》上亦說,聖人設立卦象來窮盡易的深義;並用言辭來表達易的內容,怎麼能說不可聞,不可見呢?” 荀粲回答說:“最精微的大道理,是難以用外物或圖像來顯示的。現在,你用圖像來表達易的深意,是不能夠表達像外的含義的。你用言辭來表達易的內容,也是不能傳遞出言辭之外的內容的。由此可見,細微的理,不僅是言外的東西,而且是意外的東西。即使言能盡意,能夠把意內的東西完全表達出來,可是那些意外的東西,言語還是不能表達的。這就是說,這些細微的道理,不僅是不可言說,而且還是不可思議的。”

後來,陶淵明很會表達言外之意,使人對什麼是言不盡意有了明確的理解。他的《飲酒》詩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不是忘言,而是沒法言說。因為言則不遍而有遺漏,倒不如任其自然,不言而體會其意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