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148章 如何培養出“鴻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993 2018-03-20
王充不滿意儒家傳統培養出來的所謂儒生。他認為兩漢學校教育中所培養的儒生在知識結構上是有嚴重缺陷的,他們的知識只限於五經章句,或知今不知古,或知古不知今。這種人不可重用。 王充主張首先培養博覽古今的通才。 “通人”是比儒生高一等的人才,他的知識結構比較合理,他們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但卻不能把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們既缺乏理論思辨的能力,又缺乏實際的任事之才,他們的發展前景也是十分有限的。 “文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好學勤勉,博學強記”,知識淵博,掌古論今,能把各種社會知識融匯貫通,能把書本知識運用於社會生活實踐,成為稱職的行政管理人才。 “鴻儒”是“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他們是王充理想中的最高級的人才,這種人才能夠“興論立說”,既具有創造性的理論思維能力,又善於實踐,他們不受前人思想束縛,敢於創新。

因此,王充提出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文人”和“鴻儒”。 至於如何培養出“文人”乃至“鴻儒”,王充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他主張要在教育內容上下功夫,即要構建“博覽古今,眾流百家之言”的教育內容的思想。 自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以來,儒家的《五經》成為官學必讀的,甚至是惟一的教材,對經書的注疏解說日趨繁雜,五經博士各立門戶,師法家法極嚴,學術空氣令人窒息。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的思想自由和學術文化的發展。到王充生活的東漢時期,對儒經典籍的注疏更雜入陰陽讖緯之說,使儒學“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甚至許多有名望的學者也如法炮製,隨波逐流。

王充對這種“守信經文”的教學是持批評態度的。他指出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些“所當知,然而不知”的庸碌無能之輩。甚至有的人連儒家經典中的起碼常識也不知曉,但卻自恃才高,裝腔作勢。王充把那些儒生喻為“腹為飯坑,腸為酒囊”的“死人之徒”。 只有改變上述教育狀況,調整課程內容體系,才能培養出才高智大的“文人”、“鴻儒”。為此,王充提出教學內容不應局限於儒家經典,而應包括道、法、墨等百家之言。也不應僅僅局限在治術之學,而應包括天文、曆算、醫學等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不應僅僅局限在“先王之教”,即對古代知識的傳授上,而應包括對當代知識的探究和掌握上。 總之,王充提倡擴充教育內容,力主學者治學應該“博覽古今,眾流百家”之言,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德優”、“才大”,能夠“治百族之亂”的人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