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145章 人性有善有惡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872 2018-03-20
王充從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比較正確地揭示了人性與教育、與環境的關係,充分地肯定了教育、環境對人的成長、發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人性的問題上,王充不同於孟子的“人性善”,也不同於荀子的“人性惡”,更不認同董仲舒的“性三品”說,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惡之分。 王充認為,由於先天禀氣之不同,人的生理素質是有差異的。他說:“實則人性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也。”也就是說,實際上,人性有善有惡,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樣。又說:“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 由於時代的局限,尤其是受科學發展水平的局限,王充所說的氣還談不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遺傳素質,但卻包含著這種意思。不管怎樣,王充對人性問題的認識是唯物主義的,是比較科學的。

在承認人性有善惡、人才有高下的基礎上,王充首先闡發了教育與人性的關係。他說:“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意思是說,人性雖然有善惡之分,但是通過教育是可以改變的,這種“性可教而為善”的觀點明顯具有唯物辯證法的影子。 其次,王充肯定了環境對人性發展的影響。他說:“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紗之質不黑,麻扶緇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猶蓬紗也,在所漸染而善惡變矣。”也就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王充把人性與環境的關係做了形象的比喻說明,充分強調環境在人成長發展中的漬染影響作用。 王充在充分肯定了環境、教育對人性的影響作用的同時,提出要通過法律手段,運用政權的力量保障學校教育的實施。他說:“是故,王法不廢學校之官,不除獄里之吏,欲令凡眾見禮義之教,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使'丹朱'之志,亦將要勉。”

在這裡,王充還提醒統治者,對百姓,既要通過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又要加強法律的約束,只有“學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後”才能收到治國化民的社會效應,教育雖然能夠“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但卻不是萬能的,社會的穩定光靠教育是實現不了的,它必須配合法律的手段,通過政權的力量才能充分地發揮作用,這一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它使王充沒有陷入教育萬能論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