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93章 青蛙與公雞的辯證法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751 2018-03-20
墨子在教學上曾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做到“深其深,淺其淺”,使學生能“淺者求淺”,“深者求深”。因此,他提倡學生質疑問難,自己總是幽默地運用淺顯的比喻加以解答,使學生心領神會。 有很多關於墨子的故事,表現了墨子的這一教學特色。有一個“蛙噪”與“雞鳴”的故事。有一次,子禽問他的老師墨子:“老師,多說話到底有沒有好處?”墨子回答說:“話要是說得太多,還有什麼好處!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著叫著,弄得舌乾口燥,卻從來也沒有人去注意它。但是,雞棚裡的雄雞,只在天亮時啼兩三次,大家知道雞啼要天亮,都很留意。所以,說話要說得有用處。” 還有一個“滅火”與“引火”的故事。有一次,巫馬子問墨子說:“你主張'兼愛',世上的人也不曾得到你什麼好處;我不講'兼愛',世上的人也不曾受到我什麼害處。你們只是嘴上說說罷了,事實上沒有發生一點效果。這樣,也不見得你好在哪裡,我又不好在哪裡。”

墨子說:“比如有幢房子被燒了,某甲打算取水去救火;某乙卻打算拿些引火的東西去幫助火勢燃燒。他們倆人的想法,雖然還在頭腦裡,還沒有做出來,可是你倒說說看,這兩個人哪個對,哪個不對?” 巫馬子道:“當然是甲對,乙不對啊!” 墨子道:“我們的事,和這甲、乙兩人有什麼兩樣呢?”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天,墨子在路途中遇到一個熟人,他見墨子麵色憔悴,顏容失色,筋疲力盡的樣子,就勸墨子說:現在天下的人都不肯行義,你又何苦獨自去奮鬥呢?墨子鏗鏘有力地答道:比如某人有10個兒子,只有一個願意在田裡耕作,其餘9人則閒著不肯幹活。那麼,這個做事的兒子就不得不加倍努力,否則大家都會挨餓。現在,天下行“義”的人這麼的少,你就應該勸我更努力於推行“義”才對,何故反來勸阻我呢?這些話充分錶現了墨子為了實現其人生抱負所立下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