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69章 培養浩然之氣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1393 2018-03-20
“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概念,指充實於人體之內的浩大正直之氣。至於如何培養這個浩然之氣,孟子也做了具體的論述。 孟子時代,中國哲學已經認為,氣是構成物質的質料,物質之內充滿了氣。人也是一個物,人體之內也充滿了氣。這個氣,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怯懦的;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一個人的氣如何,在和人交往時,就會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所以孟子認為,氣的狀況,可以影響人的志向。比如一個怯懦的人,往往就會因為自己的怯懦而喪失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同樣,一個人的志向,也可以影響他的氣。比如,一個心地高尚、志向專一的人,會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勇氣百倍。因此,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是修養自己的心和氣。

弟子問孟子:“您擅長做什麼樣的修養?”孟子回答說:“我擅長的是修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弟子問:“浩然之氣是什麼樣子?”孟子解釋說,難以描述。然後又說道,這個氣,最浩大,也最剛強,你不間斷地養護它而不損害,它就會充滿於天地之間。這個氣,和仁義是互相伴隨的。沒有仁義,這個氣就會衰竭。因為,它是仁義的積累,不是做了一件仁義的事就可以得到的。 所以孟子要求,修養浩然之氣,要逐漸積累,不要拔苗助長。如果不能逐漸積累。企圖一下子就得到它,就會像那個拔苗的人一樣,以為是幫助了禾苗的生長,結果反而害了禾苗。 為什麼會有好人壞人之分? 孟子說,齊國東南有一座山名叫牛山,牛山上的樹木本來長得非常茂盛,可是匠人拿著斧頭日復一日地伐之,牛羊日復一日地食之,翠綠的山林最終變得滿目瘡痍。同樣,人雖有善良的本心,可是,如果他不懂得時時刻刻珍惜愛護,而是被外在的物慾所引誘,陷溺於物慾,本心不斷地受到傷害,那最終將會使自己失去那顆與生俱來的善良本心。

對於孟子的說法,弟子公都子就存在疑問:同樣是人,為什麼會有好人與壞人之分?孟子回答說,人有“大體”,有“小體”。人心為大體,耳、目、四肢為小體。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從其小體者為小人。公都子又問:同樣是人,為何有人從其大體,有人從其小體?孟子解釋說,耳、目、四肢是人的感覺器官,與外物接觸,容易被外物引去。 “心之官則思”,它的功能在於思考。人用心思考,發揮心的主宰作用,就不會被外物所蔽。人心是上天給予我們的良知、良能、良貴,並非是由外在的事物強加於我們的,如果我們能夠樹立起人的道德主體性,我們的善良本心就不會被物慾所蒙蔽。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是否每個人都能夠找回放失的本心呢?換句話說,是否每個人都存在著成賢成聖,在道德上自我修養、自我完善,以至於達到至善的可能性呢?對此,孟子的回答與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認為,“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孔子的孫子子思也認為,人在追求道德至善的進路上先天地存在著等級差別。有生而知之者,如孔子,此為聖人;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有困而不學者。然而,孟子雖然尊敬孔子,聲稱自己“乃所願,則學孔子”,但他並不完全因襲前輩學人的見解。他認為,人的本心如同“赤子之心”,是先天具有的善良本心,是人道德完善的先天根據。人心的不善是後天習染的。上天是公平的,它給予每人同樣的善心,這顆善心毫無欠缺,也毫無分別。人後天所具有的官位,是人所授予的,孟子稱之為“人爵”,而善良的本心則是上天給予的,孟子稱之為“天爵”,人爵是由人授予的,也可由人奪去;天爵是上天授予的,是他人不可奪去的。所以,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每個人都有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的可能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