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44章 儒家的修煉方式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1195 2018-03-20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63歲的時候,有兩次被魯國驅逐。在宋國時,司馬桓砍倒大樹對他進行恐嚇威脅。後來到了衛國,又被錯抓入獄。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又被楚軍包圍,圍困達七日之多,結果餓得弟子們有氣無力;但孔子卻毫不計較,“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強好多。 這是儒家所提倡的修煉方式的成果。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學者以及信徒修煉的一種功法。關於儒家功的內容與方法,主要見於孔子的、孟子的《孟子》和荀況的《荀子》等儒家經典著作中。 儒家功將正常的生活、道德修養和練功融合為一體,練功的目的是更積極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國,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樣為了出世,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點。 《大學》中有明確記載:“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則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還沒有脫離“我執”的束縛,但儒家練功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這種功法本身就是對於絕對自由的一種約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簡單,主要是以守靜的心齋、坐忘為代表。孔子的弟子顏回曾經問他什麼是心齋,孔子答道:“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神),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張的心齋是通過意念專一、呼吸細長、耳之不聞、唯心能覺,進而達到神氣合一,進入清靜純一的境界。孔子認為心齋這種功法是修身的關鍵,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戶而知天下,還能使人延年益壽。有了這種認識,孔子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豁達的心態。

孟子在繼承孔子守靜的理論後,又進一步提出了內觀養心養氣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放心或養夜氣。求放心就是把為外物迷惑的心收斂起來,養夜氣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與外界事物接交時的清明之氣存養起來。孟子認為這是保養真氣的好方法。第二階段是思誠和養浩然之氣。思誠就是悟道,至於養浩然之氣,就是一種“至大至剛”的宇宙元氣。 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的學者們基本上都繼承了孔孟先聖的靜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將靜坐看做同讀書、做學問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靜坐一直沒有詳細的理論和具體的功法。到了明朝時期,儒士高攀龍參考了程朱的理學思想,又吸取佛、道兩家的功法精華,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靜坐理論。

關於靜坐方法,高攀龍說:“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靜坐。”所以,高攀龍的這種儒家靜坐法,雖然很平淡樸實,但也是一種大眾化的靜坐法。 在孔子之後,儒家學者和弟子們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沒有超過先聖孔子,其實,儒家的功法是一種為入世做準備,或者對強身健體起促進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靜心養性,培養意志力和忍耐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