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制

第8章 第三節東漢兵制

中國古代兵制 黄水华 1577 2018-03-20
東漢兵制直接繼承了西漢兵制,其軍事領導體制和軍隊編制體制與西漢基本相同,但也有變化和發展。這種變化和發展突出地表現在罷兵政策的實行和募兵制的興起。 公元25年,劉秀即位,建立東漢王朝。劉秀鑑於長期戰亂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決定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實行罷兵。罷兵的重點是郡國兵。從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到建武二十三年,五次罷省郡國兵。建武六年,罷郡國都尉,都尉原來執掌的權力併入太守,並且取消郡國兵每年秋後的軍事演習。這一措施使郡守從此掌握了軍政大權。建武七年,“罷天下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及軍假吏,盡還民伍,唯更踐如故”(陳傅良《歷代兵制》)。這一改革,把郡國兵基本上取消了,原來在郡縣服兵役一年的製度也從此取消。建武九年(公元33年),省關都尉(秦漢時期在險要之處設關置兵把守,領兵者稱關都尉)。關都尉的省撤,等於把關的編制縮小。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罷左、右將軍。建武二十三年,罷邊郡的亭侯吏卒。罷兵政策的實行在東漢初年對恢復社會生產起了重要作用,具有積極意義,出現了“兵革即息,天下少事”(《後漢書·光武帝紀》)的局面。但是也應該看到,由於罷省郡國兵,使東漢的國防力量大為削弱,而且造成整個社會的和平麻痺思想。罷兵的消極後果在短期內還表現不出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消極影響就日益明顯。

首先,郡國兵罷省過多,一遇邊郡和內地郡縣發生動亂,往往措手不及,事到臨頭才增兵置將,派中央軍前往征戰。但由於士兵多是招募而來,未經訓練,而且忘戰日久,所以往往失敗。劉秀似乎也對此有所認識,往往過一段時間後,發現罷省過多,又臨時增補。漢明帝時,開始逐漸恢復州郡兵。章帝時,繼續加強對州郡兵的訓練,使士兵素質有所提高。但罷兵的消極影響並未完全消除。相反,由於統治者廢置無常,還導致了兵制的混亂。 其次,罷兵過程中形成的郡守獨掌本郡軍事大權的情況,助長了郡守的割據野心。劉秀統治時期,郡縣地方兵不多,郡守還無力割據。東漢後期,社會開始動盪,郡守自行募兵,勢力坐大,終於形成割據局面。東漢不是亡於農民起義,而是亡於軍閥。東漢末年興兵作亂、割據一方的董卓、袁紹、袁術、劉表、呂布、劉焉等人都是由郡守、刺史發展起來的就是證明。其禍始不能不追溯到劉秀這一政策。

劉秀罷兵以後,遇到邊境或內地有事,中央兵不足以應付,只得臨時徵集。但由於取消都試,徵集來的士兵未經訓練,戰鬥力很低,所以只好轉而依靠募兵。募兵規模越來越大,中央軍均由招募而成,地方郡縣保留的少數軍隊也由招募而成。最後,募兵制取代了秦漢以來的徵兵製成為東漢最主要的兵役制度。 東漢募兵制的招募對象主要是農民、商賈和少數民族。招募的辦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募以財物。招募士兵往往是臨時遇到非常軍情,所以必須用錢財加以誘惑。劉秀起兵時,任光向他建議募兵,任光說:“人貪財物,則兵可招而致也。”(《後漢書·任光傳》)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招募士兵戍隴右,每人給錢三萬,應募者都是衝著財物而來。不僅如此,東漢統治者還縱容士兵劫掠財物,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當兵。

二是免除賦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孫策就曾以“樂從軍者,一身行,复除門戶”(《三國志》卷四《孫策列傳》注引《江表傳》)為條件,募得士兵萬餘人。 募兵制的盛行給東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首先,募兵制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衰弱。由於挑選不嚴,應募者未經軍事訓練,素質不高,加上一旦應募入伍便終身從軍,成為職業兵,導致疲老衰弱之兵充斥部隊,使戰鬥力下降。其次,募兵制給地方豪強和官吏造成武裝割據局面提供了便利條件。東漢初年,地方郡守和刺史還擁兵不多,後來隨著募兵制的發展,他們乘機四處募兵,招兵買馬,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裝,很快形成割據的趨勢。特別是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社會混亂,流民遍野,地主豪強紛紛擁兵割據,各州郡長官也極力擴充軍隊,割據局面由此形成,東漢也因此滅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