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地理學

第10章 第五節中國古代地理學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古代地理學 赵荣 3332 2018-03-20
中國古代地理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重視沿革地理傳統的形成和發展。而這一特點的體現,則主要表現在沿革地理著作的眾多和屬於這一體系的地理志、地方志的源遠流長,數量龐大。 唐宋時期正是以沿革地理為主要特點的中國古代地理傳統的形成與發展時期。 地理志是一種記錄某地區有關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綜合性區域地理著作。地方志則是一種將歷史、人文、地理等情況包羅在一起的區域史地著作,它是在區域地理志與地方史兩種著作體裁的相互滲透交融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地志(地理志、地方志)在我國起源很早,上自先秦下迄明清綿延不斷。據統計,。涉及到全國總志、省志、府志、州志、縣志、鎮志,以及山川湖泊等專志。但在地志記述內容、體例的完備規範化上,唐宋時代是一個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的大量地志(地理志、地方志)撰寫中,人們逐漸確立了它的寫作規範,並給後世以極大影響。

唐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地誌著作。如全國性的就有隋代的《區宇圖誌》(129卷)、《隋諸州郡圖經》(100卷);唐代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42卷);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200卷)、王存《元豐九域志》(10卷)、歐陽忞〔min民〕《輿地廣記》(38卷)、王像之《輿地紀勝》(200卷)、祝穆《方輿勝覽》(70卷)等。此外還有眾多的地方志,至今尚能見到的就有20多種,如宋代范成大的《吳郡志》;乾道、淳祐、咸淳三朝修的《臨安志》等。尤其是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古代傳統地志寫作的基本體例規範。 《元和郡縣圖誌》是以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全國的十道所屬府州縣為綱,分沿革、戶口、四至八到、山川、貢賦、古蹟等項內容來記述各地的史地情況。到北宋樂史修纂《太平寰宇記》時,他則以當時(雍熙四年,即987年)的行政區劃道為綱,以府縣為緯,因襲《元和郡縣圖誌》的記述門類,同時又另外增設了風俗、姓氏、藝文、土產、四裔等門類。使地志的內容更趨向於史傳化,地理內容所佔比重相對變少。重要的是,樂史的這一體例對後來撰修地理志、地方志影響甚大。南宋的《輿地廣紀》、《輿地紀勝》、《方輿勝覽》等都仿照樂史的體例,甚至進一步擴大其非地理的史傳內容。再後的官方全國地理總志——元明清三朝的《一統志》,以及明清興盛的各地地方志的編修,也都基本上依據《太平寰宇記》的體例、門類為藍本,而沒有多大改變,所以,史稱:“後來方志必列人物藝文志,其體皆始於史(樂史)。蓋地理之書,記載至是書(《太平寰宇記》)而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八)因此,樂史《太平寰宇記》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發展的一個標誌,也是著作體例規範化的一個標誌。

沿革地理學,是以注重行政疆域沿革演變為特徵的地理學。是我國古代地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傳統。 《漢書·地理志》及當時一些相關方志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沿革地理學的建立,後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宋時代,這一傳統得到了很大的繼承和發展,並出現了專門的沿革地理著作。 在唐宋全國地理總誌中,除個別外,幾乎都將政區沿革作為記述的重要內容。如《括地志》本是以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定簿為準,記述當時地理情況的,可卻依據《漢書·地理志》等成規,對各州縣的政區歷史沿革詳細敘述,甚至連所記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也要追溯其名稱、資料淵源。 《元和郡縣圖誌》在記述州縣時,亦是對其行政建置沿革非常重視,上自《禹貢》九州,下到魏晉隋唐,詳細敘述其沿革變化過程。 《太平寰宇記》則專辭有沿革一項,尤注重《元和郡縣圖誌》一書之後到宋初100多年的政區沿革變化。歐陽忞的《輿地廣記》更是將歷代政區沿革變化作為全書的重點,如該書前三卷敘述遠古堯舜以至唐五代宋的疆域變化;卷四記述宋代郡縣名作為目錄;卷五以後詳述當時四京二十三路郡縣的沿革離合。由於該書側重於政區沿革,所以,甚至連一般志書所記的道裡、戶口、風俗、土產等項都不載錄。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沿革地理著作。如唐代賈耽的《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宋代吳澥〔xie謝〕的《歷代疆域志》、楊湜的《春秋地譜》等。唐代杜佑還在《通典》一書中列“州郡”一章專述沿革地理;南宋鄭樵《通典》二十略中的“地理略”、“都邑略”也是專講沿革地理的專篇,其中“地理略”記述歷代疆域沿革;“都邑略”敘述歷代都城的選址和變遷。而南宋王應麟的《通鑑地理通釋》(14卷),更是沿革地理著作的代表,它是王應麟根據司馬光一書的內容,結合其他史書,論述和詮〔quan全〕解歷代地理沿革梗概的專著。全書分兩大部分:前五卷敘述歷代都城,次敘歷代都邑,再敘十道山川;後九捲著重論述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等分裂時期的地理形勢和名臣議論,詮解軍事重鎮的沿革等。

如上所述,唐宋時代我國地志的發展,在體例上基本規範化,在內容上既包括地理方面的資料,也收錄人文、古蹟等非地理的內容,而且逐漸趨向史傳化,同時,地理內容的記述,也是以政區沿革為主要內容。但是,在眾多的地誌著作中,卻有一本很重要的全國地理總志擺脫了以上傳統,獨闢蹊徑,寫成一部不收錄“非當世先務”的古蹟、人物、風俗等門類的資料,而僅僅著力於當代山川、鎮戍、戶口等項內容的“純”地理著作。這就是北宋王存等奉敕撰修的《元豐九域志》。 《元豐九域志》修於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成書,全書10卷,記載元豐初四京二十三路,附記省廢、化外、羈縻〔mi迷〕州軍。在記載體例上與一般志書相同,以一級行政區路為綱,下系所屬府、州、軍、縣數;以二級行政區的府、州為目,上冠以等級,下係以領屬節度、治城、本朝沿革、地裡、戶口、土貢、所轄縣(監)數及其沿革;以三級行政區的縣(監)為子目,上冠以等級,下係以道裡、鄉、鎮、寨、山、川、泉、藪。所附廢州軍只講簡單沿革;化外州只載屬於何路;羈縻州只載歸屬和所領州、縣(部落、鎮)。它的特點在於:注重當代地理記述,如道裡、山川、鎮戍、戶口、土貢等項。敘述也比較詳細,如地裡一項,就創用里程來標明區域大小的方法。例敘開封府到各邊界的範圍:東為245裡、西為115裡、南為215裡、北為100裡,同時還記述開封距南京、鄭州、陳州、滑州、亳州、穎昌府、曹州、衛州的里程。它所設土貢一項,記述各地的貢品及數量,也極具經濟地理價值。而對人物、古蹟等項概不記述,就是涉及到的政區沿革也只限於宋朝,而不像其他一般志書,往往上溯先秦三代。

總之,與其他地理志、地方志相比,王存《元豐九域志》是傳世的地誌著作中,內容只限於當代地理的典範。它不僅在內容上可彌補《宋史·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地理著述趨向史傳、重視沿革的風尚下,它新開了一種重視地理記述的著作體例。 地理注 是北宋初年司馬光主持編修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全書294卷,目錄和考異各30卷。該書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自它問世以來,為它作注的學者就很多,僅宋代就有司馬康、史炤〔zhao照〕、王應麟等。南宋末年浙東寧海(今浙江寧海)人胡三省(公元1230—1302年)也盡畢生精力注,完成《新註資治通鑑》一書。

胡三省的注,涉及到職官、輿服、刑法、天文、曆法、樂律、食貨、少數民族及周邊國家等方面。地理也是注的內容之一,而且由於胡三省精於地理,所以這一部分的注很有特色,在內容上幾佔全部注的1/4。有關地理注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散見於正文下的注文,側重於註釋州縣建置和地理沿革;一是附載於全文之後的《辨誤》12卷,專門糾正史炤註釋的錯誤。胡三省的地理注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即:注地名來源;注唐代各州至二京(長安、洛陽)距離以及各州之間的距離;注州縣沿革;注各古今州縣轄境;注行政治所的遷移;注山川和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注交通和水利;註名勝古蹟。 在註釋地理的治學方法上,他開創性地應用了對地理史料進行校勘、考證、避諱、辨誤等研究方法。這一方面使他的地理注糾正了前人的差誤(考釋結論),更近於事實,另一方面也標誌著我國古代地理傳統中考釋方法的建立。到清代考據學興起時,這些方法便廣泛應用在對古代地理著作的整理研究工作中。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