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戲曲

第4章 第二章山重水復路漫漫——匯流篇

中國古代戲曲 周传家 2339 2018-03-20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封建秩序。但由於施行暴政,秦帝國頃刻崩潰。緊接而來的西漢,封建制度日益鞏固,迎來了“文景之治”的安定局面和漢武帝時的繁榮昌盛:“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物阜民豐有利於藝術的繁榮。漢武帝設置了龐大的“樂府”官署,採集巷陌歌謠,製作樂譜,訓練樂員,推動了樂舞的發展。當時的樂舞分為六部:鼓吹曲、相和歌、雜曲、清商曲、橫吹曲、雜歌謠辭。宮廷舞蹈名目繁多,有文壇舞、武德舞、五行舞、四時舞、昭德舞、盛德舞、雲翹舞,還有描寫武王伐紂的巴渝舞,漢高祖寵姬戚夫人擅長於跳的翹袖折腰舞。以及古已有之的驅邪禳〔rang瓤〕災的儺舞,都含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戲劇性。民間娛樂活動蓬勃興起,爭奇鬥妍。舉凡一切能供人愉悅的音樂、舞蹈、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如吞刀、吐火、扛鼎、尋橦〔tong同〕、衝狹、燕躍、跳丸、走索、揮劍、陵高、履索、胸突銛鋒、易貌分形、馳騁百馬、戲車高橦、魚龍曼延等等,統統稱為“百戲”(散樂)。

在琳瑯滿目的“百戲”中,包含戲劇因素較多的是角牴〔di底〕戲。角牴即角斗、競技,是由蚩尤戲發展而來的。傳說蚩尤頭上有角,與黃帝相鬥時,以角抵人,於是有人創造出蚩尤戲。漢代最有名的角牴戲是《東海黃公》。相傳東海有個姓黃的老頭,年輕時很有法術,能“立興雲霧,坐成山河”,降伏毒蛇猛獸。待到年老力衰,加上飲酒過度,法術失靈,不僅沒有鎮伏老虎,反被老虎吃掉了。 (見葛洪《西京雜記》、張衡《西京賦》)演出時,一人扮黃公,一人裝老虎,互相搏鬥。這個戲以角力競技為主要內容,表現出秦漢間人民同大自然的鬥爭,充滿了悲劇意識。 “百戲”(散樂)中還有薈精聚萃、規模龐大的歌舞。譬如,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就曾在《西京賦》裡描述過《總會仙倡》的演出場面:

華嶽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倡,戲豹舞羆〔pi皮〕;白虎鼓瑟,蒼龍吹篪〔chi持〕。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逶迤〔weiyi危移〕;洪涯立而指揮,被毛羽之纖麗。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复陸重閣,轉石成雷。霹靂激而增響,磅磕〔ke科〕象乎天威。 看吧!巍峨的群峰,重迭的崗巒,神木靈草間綴滿鮮紅的果子。在這風光迷人的仙境裡,優伶們扮成眾多的神靈聚會在一起。他(她)們有的跳起模擬虎豹熊羆的舞蹈,有的扮成白虎、蒼龍在吹打奏樂。娥皇、女英坐而長歌,歌聲清暢婉轉。洪崖身穿鮮豔羽毛編織而成的衣服,站在那裡指揮。一曲未終,突然間雲起雪飛……顯然,這是一場人物、故事、佈景、燈光、道具、效果俱全的盛大歌舞演出。那絢麗的色彩,磅礴的氣勢,充分顯示出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體現了漢代人民的美學理想和藝術追求。

由三國鼎立至南北朝時代,社會發生了劇烈的動盪。但是,百戲散樂卻不絕如縷。曹魏時期出現了借題發揮、詼諧逗趣的《說肥瘦》及男扮女裝、嬉褻〔xie洩〕過度的《遼東妖婦》(見《魏書·齊王紀》裴注引司馬師《廢帝奏》)。蜀國則產生了搬演許慈、胡潛兩個博士互相猜忌、紛爭不已的《許胡克伐》。晉代出現了表現鴻門宴故事的《公莫舞》以及《夏育扛鼎》、《巨像行乳》、《神龜抃舞》、《背負靈岳》、《桂樹白雪》、《畫地成川》之樂,還有逆行連倒、頭足入筥〔ju舉〕等。南朝梁武帝時,有《上雲樂》和《老胡文康舞》。老胡文康是傳說中的半人半神的老壽星,舞時或戴面具,或作高鼻白髮的化妝。北朝時期,百戲散樂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更新穎,種類更繁多,計有五兵角牴、麒麟、鳳凰、仙人、長蛇、白象、白武、魚龍、辟邪、鹿馬、仙人車、高麝百尺、趫〔qiao喬〕幢、跳丸、俳優侏儒、山車巨像、拔井種瓜、殺馬剝驢等,足有100餘種。北齊出現了《代面》(一作《大面》,又名《蘭陵王入陣曲》)、《缽頭》、《踏搖娘》(《蘇中郎》)等具有戲劇因素的歌舞及傀儡製作。

《代面》是面具舞。蘭陵王長恭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但長得很秀氣,不足以威懾敵人。於是,刻了一副猙獰可怖的面具,臨陣戴上。北齊人據此創造出代面舞,表演他征戰殺伐的故事。其扮相是“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戴面具,創造出一種猙獰的美。 《缽頭》類似西漢的《東海黃公》,演一胡人被老虎吃掉,其子上山打虎,為父報仇的故事。其扮相是“披髮,素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樂府雜錄》),並增加了唱段,豐富了表演。山有八折,故曲有八迭。人被虎吃的悲劇變成人定勝天的結局。 《踏搖娘》表現一位美麗善良的婦人,卻嫁給了長著酒糟鼻子、成天酗酒打老婆並自號郎中的男人。婦人不堪忍受凌辱,遂向鄰人且步且歌怨苦之詞,表現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婦女遭受夫權欺壓的痛苦生活。演出時,男人“著緋衣,戴帽,面正赤,以示為醉容”;踏搖娘則為“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迭,旁人齊聲和之雲:'踏搖娘和來,踏搖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搖',以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唐·崔令欽《教坊記》)。 《踏搖娘》將大醜與大美濃縮集中,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

到了隋代,百戲散樂的規模和聲勢更大。隋煬帝好大喜功,追求排場。他開運河,乘龍舟,游江南。建迷樓,觀歌舞,以滿足聲色之娛。為誇耀王朝的強大富有,每年正月萬國來朝的時候,便調集四方散樂,齊集東都洛陽。數万名衣著錦繡、插花佩環的樂人,在鑼鼓聲中載歌載舞,排滿八里多長的戲場。黃龍變、神鰲負山、幻人吐火等千變萬化,通宵達旦。規模之龐大,氣氛之熱烈,實為空前。 百戲散樂不一定都是戲劇,但為中國戲曲的誕生提供了環境和條件。正是在這塊肥沃的土壤中,戲曲和其他姊妹藝術如歌唱、舞蹈、雜技、武術等結下不解之緣,並廣泛吸收營養,形成自身獨特的表現方法。因此,有人把百戲散樂稱作中國戲曲的搖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