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商周青銅文化

第11章 第二節青銅武器的改進與青銅車馬器的新發展

商周青銅文化 李先登 1417 2018-03-20
西周時期青銅武器有了新的發展與改進。主要武器戈,形式較多,主要是在援的後端下部普遍出現了胡,胡上並有用以穿繩縛柲用的穿孔(稱為穿),常見的有短胡一穿戈和中胡二穿戈等。胡與穿的普遍出現,使銅戈能更牢固地捆縛於木柲之上,使殺傷力更加提高。戟,西周時期出現了十字形戟,即將戈與刺(矛)合鑄為一體的戟。例如河南濬縣辛村西周衛侯墓出土的十字形戟,直援,援末有一個圓穿,直內,上部為直刺,下部為長胡二穿。內部鑄有銘文“侯”字。其中一件高27.35厘米,寬18.85厘米。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燕侯墓(M1193)出土的十字形戟,上部為刀形刺,而且前鋒後卷,或稱鉤戟。內部鑄有銘文:“燕侯舞戈”。 劍,是短兵,用於扎刺。商代晚期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出現,例如河北青龍抄道溝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羊首曲柄短劍。西周時期中原地區已經較多地發現了青銅劍,如陝西長安張家坡、岐山賀家村、甘肅靈臺白草坡、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均出土了青銅劍。其特點是大多呈柳葉形,直身有脊,兩刃尖鋒,扁直柄,無格,無首,均為短劍。例如長安張家坡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銅短劍,長27厘米,柄部有兩個圓穿。此外,西周時期還出現了匕首,例如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初期墓出土的鈴首匕首,全長26厘米,但刃部較短,約佔全長的1/3。

西周時期的漆木盾也有了改進。盾面大多鑲有青銅盾飾,古代稱為鍚〔yang陽〕,有圓形、人面形或獸面形等。既加固了盾,又起到美觀和威懾作用。例如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燕侯墓出土的漆木盾,高約1.30米,寬0.70米,表面除塗有朱色或黑色等漆外,還鑲有圓形、菱形或人面形銅鍚。其中圓形者,直徑多為14—15厘米,中間圓鼓,窄平沿上有三組(每組兩個)穿孔,背面鑄有陽文銘文:“燕侯舞”或“燕侯舞(鍚字去钅)(鍚)”。 西周時期青銅車馬器有了新的發展,說明西周時期的車子較商代完善和進步。新出現的青銅構件與飾件主要有車轄、轂〔gu谷〕飾、軸飾、衡飾及鑾等,此外還出現了車蓋。青銅車轄一般呈長條形,上端大,下端小,用以代替商代的木轄,插入銅車軎的孔內,使銅軎更牢固地固定於木車軸兩端。青銅轂飾裝在車輪兩邊的車轂上,一般由輨〔guan管〕、(車川)〔chun春〕、軧〔di底〕三部分組成,也有連鑄成一個整體的。略呈喇叭形圓筒狀,套在車轂上既可以強化車轂,又可以使車輪保持直立,防止內外傾斜。西周時期新出現的青銅軸飾,或稱為鐧〔jian澗〕,略呈橢圓形,套在車軸上,用來固定伏兔(軸上橫木)。其外端呈平板狀,用來遮擋、保護內側的車轂。西周時期曲衡增多,即衡加長(有的長達2.5米)並且兩端上揚外翹。有的末端套以鏤空青銅矛狀衡飾,有的衡身上套有青銅管狀衡飾(一端平齊,一端呈鋸齒狀)及用以貫轡的(車義)〔yi蟻〕飾,統稱為衡飾。鑾,下部是一個梯形座,上部是一個扁圓形的鈴,裝在車子前面的木衡上或車軛的上方。其作用正如《韓詩內傳》所記:“鸞在衡,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尤其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出現了車蓋,一般呈傘狀。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車馬坑出土的車蓋,圓形,直徑1.5米。總之,西周時期增加了上述青銅車器,使西周時期的車子比商代更加堅固美觀。

西周時期新增加的青銅馬飾主要有馬冠,略呈扇面形,上飾獸面紋,周邊有穿孔,用皮帶係於馬額之上。此外,西周時期銅當盧普遍應用,其形狀大多是中部為圓形,上面出雙角,下部為長條形。西周時期又盛行角鑣及角狀銅鑣。馬轡頭上的銅飾增多,其中十字形交叉的管狀銅飾稱為節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