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35章 第四節“項王自刎聲”和“滿廳皆鵝聲”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1394 2018-03-20
今日眾多傳世琵琶古典樂曲中有首經常演奏於文藝舞台而名揚中外樂壇的曲目,它的樂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刊行的華秋蘋編《琵琶譜》,全曲若干段落分別記有“列營(開門放炮)”、“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小戰”、“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等小標題,這就是描寫漢高祖劉邦擊敗楚霸王項羽史實的敘事琵琶武套曲目《十面埋伏》(圖42)。 《十面埋伏》產生年代不詳,但明代有首標題為《楚漢》的琵琶獨奏曲與它極相近似。據明王猷〔you尤〕定《湯琵琶傳》敘述:明萬曆年間(公元1578—1619年),有位名叫湯應曾的人,琵琶演奏水平很高,人稱“湯琵琶”。他會彈奏古典曲目100多首,其中“尤得意於《楚漢》一曲”。當他彈到“兩軍決戰時”,樂調“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大作;彈到項羽戰敗之後,又出現“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追騎聲”、“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滿堂聽眾開始為樂聲振奮,既而驚恐,終而涕泣,其曲感人至深。將這段“湯琵琶”演奏《楚漢》的敘述與今傳《十面埋伏》相比較,二者音樂內容和形式結構的確非常吻合,所以今人多認為《楚漢》就是《十面埋伏》的前身。


圖42 《十面埋伏》樂譜影(清《琵琶譜》)
明代另還有一位琵琶高手名叫張雄,他極擅長演奏元代傳承下來的名曲《海青拿天鵝》。明李開元(公元1501—1568年)《詞謔》談他的演奏說:河南的張雄,“更出人一頭”,一次客人在他家聽其琵琶演奏,“臨時一彈,令人盡驚!”當他開始彈奏古典名曲《海青拿天鵝》時,樂聲變化萬端,主客臨坐的五楹〔ying迎〕大廳內居然“滿廳皆鵝聲”,其技使人叫絕。 從上述湯應曾和張雄的精湛演奏技巧以及《楚漢》和《海青拿天鵝》曲目的藝術性來看,明代琵琶演奏藝術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至清代,琵琶藝術發展更加迅速,社會上陸續出現專門刊行琵琶曲目的樂譜彙編,前述華秋蘋《琵琶譜》就是迄今所見最早公開刊行的琵琶曲集版本;另還有李芳園等人於1895年編輯刊行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這也是當時比較著名的琵琶曲目彙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版本已開始根據音樂結構特徵,將眾多的傳統曲目分為“大曲”和“小曲”;根據音樂風格和演奏手法劃分為“武曲”和“文曲”。如華秋蘋《琵琶譜》,卷上收錄的北方直隸王君錫傳譜西板12曲,就分列出屬於“文板”(即“文曲”)的《正板》、《素串》等五曲,屬於“武板”(即“武曲”)的《葡萄輪》、《下去羅》等七曲;卷中收錄的浙派陳牧夫傳譜,也分列出屬於“文板”的《思春》、《昭君怨》等18曲,屬於“武板”的《艷陽天》、《范陽州》等12曲。

“武曲”也稱“武套”,其音樂特點是威武雄健、豪放爽朗,演奏時多用掃、拂、煞音、絞弦、推拼雙弦、拍、提、滿輪等技巧,如前述《楚漢》和《海青拿天鵝》就屬於武曲;“文曲”也稱“文套”,其音樂特點是細膩抒情、文雅秀美,演奏時,多用推、拉、吟、揉、帶、打、長輪、泛音等技巧,如前述曾被改編為絲竹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的《夕陽簫鼓》就屬於文曲。武曲和文曲,音樂風格各不相同,演奏手法自然會不盡相同,《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強調的“文曲宜靜、宜有餘音;武曲宜威、宜雄壯。按板傳聲,寬緊相間,緩急得宜”,就是明清以來琵琶演奏藝術“文”、“武”之別的歷史經驗總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