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30章 第五節小型器樂合奏的繁榮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1164 2018-03-20
宋元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發展,同時帶來了民間小型器樂合奏藝術的興盛。所謂“小型器樂合奏”,是指不像宮廷教坊大曲樂隊那樣組合數量較多的樂器,而是只用少量幾件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相組合的一類純器樂演奏形式。在宋元歷史文獻中,這一類純器樂演奏形式曾被稱為“細樂”、“清樂”、“小樂器”和“鼓板”等。據耐得翁《都城紀勝》敘述:“細樂……以簫管、笙、(上竹下秦)、嵇琴、方響之類合動”;“清樂……加方響、笙、笛,用小提鼓,其聲亦輕細也。”可見,細樂和清樂採用的是小型“絲竹樂”樂隊編制,具有樂器組合輕便簡練、音樂風格細雅優美的藝術特色,它們在稱呼上被冠以“細”、“清”是非常貼切的。另外,所謂“小樂器”,是說這類純器樂演奏形式僅“一二人合動”,這相當於今日的“器樂二重奏”、“器樂三重奏”形式,如琴、簫合奏,笙、笛合奏之類。 “鼓板”,即是笛、鼓、板等樂器組合演奏的形式,它的曲調多來源於“唱賺”曲牌,所以有的史籍文獻稱它為“吹賺動鼓板”。明清以來一直到近現代,在民間普遍流傳的吹歌、鼓笛曲等器樂演奏形式,就與“鼓板”有一脈相承的歷史聯繫。

流傳至今有文獻說明是元代“遺音”的“細樂”樂種,有保留在雲南麗江縣納西族地區被稱為“白沙細樂”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 “白沙細樂”在方誌中記為“別時謝禮”、“北沙細梨”。 “白沙”是地名,在今雲南麗江縣北,是古代納西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樂相傳是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遠征雲南大理,路經麗江時贈送納西族首領木天王阿良的音樂。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修的《麗江府志》載:“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相傳為元人遺音”。光緒年間撰修的《麗江縣志》也說:“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請樂工奏曲靈側,名曰'細樂'”。今傳白沙細樂使用笛、蘆管、琵琶、火不思、二簧、胡琴等樂器。曲調已融合了不少納西族民間俗樂。傳統曲目有《一封書》、《三思渠》、《公主哭》等多首,音樂纏綿悱惻,哀傷動人。

今日宋元音樂文物遺存中也能見到不少當時流行的小型器樂合奏圖像,如明代畫家仇英臨摹的《宋人奏樂圖》,畫面中有六人使用箜篌、琵琶、箏、笛、笙、蓽篥(管)等樂器在演奏,這是一組“絲竹樂”樂隊編制,它即屬於前述“細樂”或“清樂”類型(圖33)。另河南安陽宋王用昨墓壁畫中也有四人分別用笛、篳篥、拍板、細腰鼓等樂器在演奏,這是一組“鼓吹樂”樂隊編制。從使用樂器的情況判斷,它同前述“鼓板”類型的小型器樂合奏在形式上也有較多的相近之處(圖34)。

圖33 《宋人奏樂圖》(明)
宋元小型器樂合奏在樂隊編制上具有不拘一格的多樣化特點,它開創了純器樂合奏藝術的先河,為明清及近現代民族器樂合奏藝術樂種紛呈、風格各異的構成格局,做好了前期的發展準備。


圖34 王用昨墓鼓吹樂壁畫(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