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5章 第二章鐘磬禮樂時代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1246 2018-03-20
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後來人們取其整數,多簡稱“詩三百”,相傳由孔子整理刪定,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大都是可以用樂器伴奏來歌唱的西周至春秋時代的歌曲作品。 《史記》追述過:“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墨子·公孟篇》也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今存只有文字,音樂已不可耳聞,但從字裡行間及每首作品本身的內容結構方面仍可了解到那個時代豐富的民俗音樂生活,以及詩樂的一般特點和演唱概況。 《風》大部分是反映地方民情風貌的歌曲,其中有不少民俗音樂生活特寫:在鄭國(今河南新鄭一帶),每逢三月上巳(三月初三)之日,男女青年便相約外出春遊,在溱〔zhen真〕水、洧〔wei委〕水兩岸,他們相互對歌唱曲、嬉戲說笑,分別時還互贈芍藥花朵(《鄭風·溱洧》);在陳國(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部),每逢榖〔gu骨〕旦(美好吉利的日子),相約在集市上會面的青年男女高興地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相互間還通過贈信物來聯絡感情(《陳風·東門之枌》);在邶〔bei貝〕國(今河南湯陰東南),一位男子唱了一首名叫的愛情歌曲,歌中唱到:“靜女其孌〔luan巒〕,貽我彤管。”反映一位姑娘精心製作一支彩色竹管樂器,贈送給情人留作紀念,因為這位男子是演奏這種竹管樂器的好手。他們通過音樂聯結起了真摯的情誼。這些民俗音樂生活特寫,多方面描繪出遠古先民進入奴隸社會後,在婚姻戀愛習俗方面仍殘留著原始社會“以歌擇偶”、“以樂結情”的遺風。下面這首《鄭風·蘀〔tuo唾〕兮》,將這種遺風表現得更為具體:

原詩 《雅》大部分是祭祀、禮儀歌謠和歌舞曲,其中包含有豐富的音樂祭祀內容。 《小雅》中有許多詩篇是宴客禮俗歌,如《鹿鳴》、《南山有台》、《魚麗》、《南有嘉魚》等都是宴請客人時歌唱的酒禮歌。 《頌》大部分是祭祀樂歌,多反映商周時代以音樂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內容。 《時邁》是巡獵祭祀天地時唱的樂歌;《噫嘻》、《載芟〔shan山〕》是耕種季節祭祀神靈以求豐收唱的歌曲;《良耜》是秋後祭祀社神時唱的樂歌;《執競》、《那》則是祭祀先祖用樂舞歡悅祖神時唱的歌曲。 篇章中涉及到不少古代樂器,據統計達29種。首篇《關雎》唱詞“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就提到男女交往時有多種樂器演奏;《宛丘》所唱“坎其擊鼓”、“坎其擊缶〔fou否〕”,反映陳國巫風盛行,女巫祭祀舞蹈時激動地敲打著鼓和缶;《鹿鳴》和《鼓鐘》是貴族禮儀祭祀詩篇,使用的樂器有瑟、琴、笙、簧、鼓、鐘、磬、籥等;《靈臺》和《有瞽》也是祭祀樂歌,歌唱中又新涉及樂器鞀〔tao桃〕鼓、鼉鼓、鏞〔yong庸〕、應鼓、健鼓、柷〔chu畜〕、敔〔yu雨〕、簫、管等。這些性能不同和形制各異的樂器,在中匯聚成一幅色彩斑斕的古代民族樂器群像,從不同的側面,體現出商周時期的器樂具有的鮮明民俗特點和突出的實用功能。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鑲嵌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上就有宴客奏樂圖(局部),它表現了戰國時代宮廷或貴族宴飲時演奏編鐘、編磬、笙、健鼓等樂器的生動情景(圖10)。


圖10 宴客奏樂圖(局部)(戰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