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美洲華僑史話

第3章 第二節早期赴美洲的華工和華商

美洲華僑史話 陆国俊 2510 2018-03-20
早期華工、華商赴美同太平洋“絲綢之路”的開闢相關。大家知道,中國絲綢早在漢代就向西輸出,沿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經中亞過西亞,遠銷至希臘羅馬。自明代起,又向東輸出,由太平洋“絲綢之路”,經過菲律賓,運抵墨西哥,遠銷至整個拉丁美洲。 從東漢、三國時起,我國就逐漸開闢了由台灣前往菲律賓的航路。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賓時,當地居民還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島上的自然資源尚未開發,從而吸引不少華工移入菲律賓。同時,由於菲律賓可供出口的商品奇缺,菲島的殖民者就想方設法打開通向中國的航路,把中國盛產的絲綢和瓷器等商品運入菲律賓,然後通過馬尼拉,用帆船運往拉丁美洲,由此開闢了中國——菲律賓——拉丁美洲的海上“絲綢之路”。

從十六七世紀中國明代晚期,就有一些在菲律賓的華工乘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橫渡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到墨西哥僑居。聚居在首府墨西哥城的華工,創建了美洲歷史上的第一條唐人街。有時,西班牙人為了自己的種種需要,亦僱傭中國僕役、水手、工匠以及商行伙計等赴墨西哥。移居到墨西哥城的中國理髮師,於1635年在城內建立理髮館,與西班牙人開辦的理髮館競爭。有些墨西哥華工,還受僱於紡織手工工場和礦場,與當地的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種人一起,從事繁重的勞動。通過馬尼拉大帆船前往拉丁美洲的華工,是赴美洲的第一批華工,他們揭開了美洲華僑史的序幕。 1797年,英國從西班牙人手里奪取了美洲的特立尼達島,但該島的勞動力奇缺,無法進行開發和墾殖,於是計劃從外部輸入移民,以發展當地的甘蔗種植園經濟。 1802年,該島的英國總督皮克頓向倫敦建議從中國招募契約華工,到特立尼達島作苦力。倫敦立即指令印度總督制訂招募計劃,並指令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在廣州一帶拐騙300餘名華人,偷偷運至澳門,由葡萄牙的船隻先運到檳榔嶼,然後換英國船,分先後兩批到達特立尼達,被全部驅入甘蔗種植園從事艱苦的勞動。

1808年,為躲避拿破崙大軍的進逼,巴西的宗主國葡萄牙王室駐蹕巴西首府里約熱內盧。王室為穩定政治局勢,採取了一些發展殖民地經濟的改良措施。措施之一就是要從中國招募茶農,並讓他們攜帶茶樹苗,一道運至巴西,以發展中國式的種茶業。 1810年,澳門葡萄牙人奉命從廣東、福建招募有種茶經驗的幾百名中國茶農移居到巴西聖保羅州,企圖把茶葉發展成為大宗出口的商品。但由於巴西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與中國不同,加上中國種茶工人有不滿情緒,巴西發展種茶業的嘗試失敗了。 無論是葡萄牙人把華工移殖到巴西,或者是英國人把華工移殖到特立尼達島,都是採用明末清初以來東南沿海一帶居民結夥到南洋各地做工的民間傳統方式,即形式上採取招募華工,訂立僱工合同的辦法。這些契約華工是19世紀中葉以後大規模輸入拉丁美洲契約華工的先驅。

早期赴加拿大的華工與英國殖民者開發加拿大西部海濱地區有直接關係。 1776年,英國宣布佔領加拿大西部面積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稱為新加利杜尼亞。當英國占領新加利杜尼亞之際,這個地區人口很少,勞動力奇缺,迫切需要輸入大批廉價勞動力,來開發這片廣闊的處女地。為滿足這一需要,1788年,英國船長約翰·米爾斯從澳門將少量的中國鐵匠和木工,移入到加拿大西部的溫哥華島,在該島的奴加生港建造北美第一艘40噸重的大船“西北美洲號”。次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溫哥華島,將奴加生港英國人的財富洗劫一空,而華工則下落不明。據米爾斯船長記載:“運來華工是一種實踐;他們一般被尊為能吃苦的、勤勞的和心靈手巧的種族。他們靠大米和魚生活,只要低工資,這是從經濟上考慮而僱傭他們。在整個航程中,有一切理由來對他們的服務感到滿意。”據說,還有一個名叫孟馬克的華人,從英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市,在現在多倫多舊唐人街中心的約克街開設一個雜貨店謀生。以上這些勤勞刻苦的華工、華商,開創了華人進入加拿大的先河。

美國獨立之前,即17、18世紀,北美與中國的貿易交往是由當時的西班牙屬地、現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通過“馬尼拉大帆船”進行的。大帆船每年定期往返於馬尼拉和墨西哥之間,航途中先到達加利福尼亞海岸港口,卸下部分中國貨後,再駛向墨西哥。這是當時北美西海岸對華貿易的一種間接渠道,且為西班牙所控制和壟斷。當時,到達北美的華人人數極少。根據記載,1571年,曾有一批造船工到達北美加利福尼亞。在1571—1748年間,已有華工在加利福尼亞南部海岸和西北部海岸從事造船活動。 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正式宣布獨立,經過艱苦的七年獨立戰爭,並於1783年迫使英國簽訂承認美國的條約。 北美反英獨立戰爭的勝利,給對華直接貿易和移入華工創造了有利條件。獨立戰爭勝利結束的次年,即1784年2月22日,以約翰·格林為船長、以曾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立過戰功的山召茂少校為船管理員的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從紐約啟航,渡過大西洋,繞過好望角,8月23日到達澳門,28日到達廣州黃埔港,成功地完成了從紐約到廣州的試航。 “中國皇后號”的試航成功,標誌著中美直接貿易往來的開始,是中美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國皇后號”試航成功後,美國“試驗號”、“土耳其皇帝號”、“同盟號”、“哥倫比亞號”和“華盛頓號”等大批商船陸續駛華,以皮貨、棉布以及鴉片換取中國出產的紡織品和茶葉等貨物。隨著中美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華工亦隨之零零星星地到達美國。 1785年,美國商船“巴拉斯女神號”從中國廣州抵達美國東海岸的巴爾的摩時,船上35名船員中有三名為中國海員阿新、阿金和阿信。他們上岸後在美國滯留將近一年才回國。 1796年,一個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移居費城時,曾帶去五名華人僕役。 1807年,已有一個華人在紐約居住。然而,在美國移民當局的正式記錄中,是把1820年作為第一個中國人來到美國的年份。據美國移民委員會記錄,在1820—1840年的20年間,只有10多個中國人來到美國。

總之,鴉片戰爭以前的赴美華工,只是零零星星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偶然性。嚴格來說,他們還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僑民。他們同19世紀中葉,中國“門戶開放”後被拐騙、強迫簽訂賣身契約的大批赴美華工還有本質上的差異。這就是說,近代真正意義上的華工和契約華工是從鴉片戰爭以後開始的。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