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

第8章 第二節“會要”和“會典”

專門記載某一歷史朝代的典章文物製度和法令規程的政書,主要有“會要”和“會典”。 “會要”是斷代政書的總稱,就是把一代的典章制度集中在一起,扼要敘述。性質與上述的“典”、“志”、“考”類似,特點是斷代。 “會要”曾是官修政書的名稱,到後來,因為私人編撰的很多,就成為私人編撰的政書的通稱了。 “會典”是明、清兩代官修政書的名稱。在明代以前,只用“典”來命名,如《唐六典》、《元典章》等。 “會典”是專門記載法令規章等方面資料的,體例與“會要”相近,但是以六部(當時中央行政機構中禮、吏、戶、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分述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 下面分別簡介歷代的“會要”和“會典”: 《唐會要》,100卷,宋王溥撰。 “會要”的體例是唐代蘇冕開創的。他曾把唐高祖到德宗(公元650—780年)九朝的典制事蹟編成《會要》40卷。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崔鉉、楊紹復等奉皇帝之命續編了德宗至宣宗的典制事蹟,叫做《續會要》,40卷。到了宋代,王溥即以此二書之80卷為基礎,補收了唐宣宗到唐末的史料,編成《唐會要》,100卷,於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奏進。此書記述了整個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各項製度的沿革變化。所以此書實即保存蘇、楊二家之書,此唐人所記材料,價值自當在新、舊《唐書》之上。且唐實錄除順宗一朝外均已亡佚,此書可取代實錄之地位。研究唐朝歷史,天寶以前材料《通典》可以依據,天寶以後則《唐會要》為最早史料,且此書所引,原書早佚,彌足珍貴。

《唐會要》全書分為帝號、皇后、籍田、輿服、雅樂、學校、書法、經籍、貢舉、修撰、史館、職官、戶口、地震、漕運等等共514目,目下分條記載有關的典章事蹟,材料翔實,可以補充新、舊《唐書》,甚至《文獻通考》所缺的史料。可惜的是原書已有殘缺。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出版。 《五代會要》,30卷。繼《唐會要》之後,王溥又撰寫了《五代會要》,30卷。王溥歷官後漢、後晉、後周三代,位至宰相,對五代史事見聞較切。此書是他據五代歷朝實錄,參以舊史,挑選編排出來的。成書於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文彥博請刊印。全書共分279目,起帝號,終雜錄,分類記述了五代50年間的法制典章制度,記載翔實。

五代史料缺乏,諸史所存典章制度之記載更覺簡略,《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職方”二考,不少重要製度均略而不詳,甚至刪除不載。 《舊五代史》今僅存輯本,五代一段典章制度幸賴王溥此書收集舊聞,得以保存。此書編撰比新、舊《五代史》成書都早,所以,裡面保存的資料極為可貴,不少是《五代史》中所沒有的。不但如此,還可訂正《五代史》中的訛誤之處,如租稅類中,載周世宗讀元稹的《長慶集》,見元稹所上均田表,因而命令在白色絹上繪製成圖,頒發諸道。而《五代史》說是世宗見元稹的均田圖,以為圖是元稹所作,這就錯誤了。 此書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又有印本。 以上兩部書保存史料多,是各朝“會要”中價值較高的。

《西漢會要》,70卷,《東漢會要》,40卷,合稱《兩漢會要》,都是南宋徐天麟編的。他是做古代會要的第一人。後來這種作法就多了,至清代,撰前代會要的,頗不乏人。 正因為是後人補作會要,只能根據前代史書去做。 《西漢會要》主要根據《史記》、《漢書》所散載的有關資料編訂,分為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祥異、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15門類,367事,記述的是西漢的典章制度。但由於只據二史,對漢制之見於他書的概不採錄,取材未免狹窄,價值不大。 《東漢會要》,40卷,徐天麟繼《西漢會要》之後,又成此書。此書主要根據的是范曄的《後漢書》,但還旁採《東觀漢記》、《漢官儀》、《漢雜事》等書,取材較廣。體例與《西漢會要》略同,分帝系、禮、樂、輿服、文學、歷數、封建、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蕃夷15門,384事。記述了東漢一代的典章制度。兩書稍有不同處是:《西漢會要》不加論斷,此書間或附以案語,或雜引他人議論。

《兩漢會要》近年有中華書局的校點本。 《宋會要》是宋歷朝官修《會要》的總稱,包括:《慶曆國朝會要》、《元豐增修五朝會要》、《政和重修會要》、《乾道續修四朝會要》、《乾道中興會要》、《淳熙會要》、《嘉泰孝宗會要》、《慶元光宗會要》、《嘉泰宁宗會要》、《嘉定國朝會要》等,原書均佚。所以《宋會要》經過一番坎坷,現存只有輯稿。 宋王朝自統一以後,就設立了“會要所”,開始輯錄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政事得失的事例,為修“會要”作準備。自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宋綬等纂修《國朝會要》150卷以後,一續再續至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的280年間,經過北宋、南宋兩個階段,前後共修撰了10次,成書2200餘卷。此書取材,主要是實錄與日曆(史官紀事冊),此外,六部所屬以及諸路監司所有檔案,無不網羅蒐集。但沒有正式刊行,卻允許大臣自由傳抄《會要》的內容。因此,南宋在臨安(今杭州)偏安以後,《會要》散失,就派人到私人家裡去抄錄《會要》,作為編寫國史的材料。

元朝滅宋,兩宋積年編撰的全部《會要》抄本都被運到大都(今北京),成為後來元朝修《宋史》各志材料的主要來源。明朝初年,修《永樂大典》時,把宋代《會要》裡的各部分內容分別編入各韻目中。不幸,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一次內廷失火,宋代《會要》原本竟然全部被燒毀。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徐松奉命修《全唐文》時,他利用可以調用《永樂大典》和官府備有抄寫人員的方便,以蒐集《全唐文》資料為名,命人把《永樂大典》裡所收的各本《宋會要》的內容全部輯錄出來,共五、六百卷,成為《宋會要》的輯本。但是徐鬆生前沒有來得及整理出這部《宋會要》輯本。後來做張之洞的幕僚的繆荃蓀得到了這個輯本,又經他的手,轉到廣雅書局。當時張之洞是兩廣總督,他聘請繆荃蓀和屠寄整理輯本,但沒有整理完,就因離任而中輟了。於是輯本後來被書局提調王秉恩佔為己有。 1915年著名藏書家劉承幹用重金購得輯本,藏入嘉業樓,並聘人重新整理、改編,成為清本。 1931年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從劉承幹手中買下了徐松輯本,成立了由陳垣任委員長的編印委員會,在1935年影印出版,名為《宋會要輯稿》,線裝本200冊。 1957年中華書局縮印成為平裝本,八大冊,這是現在通行的本子。

《宋會要輯稿》和《宋會要》原本內容、形式都已有很大不同,又經過多次轉抄,脫衍錯誤很多,儘管這樣,它仍然是現存宋代歷史史料中最豐富、最集中的一部書,所以也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部書。 《宋會要輯稿》現存有366卷,共分為17類: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約800萬字。每一類下面又分為若干子目,內容包括皇帝詔令、政府規定、臣僚章奏、地方報告等等有關宋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此書也可說是有關宋代歷史的百科全書。 關於《宋會要》,史學界還在進行大規模的輯錄、復原、整理工作;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宋會要輯稿》遺文,已經宋史專家陳智超整理,以《宋會要輯稿補編》為名,由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影印出版。

《春秋會要》四卷,清代姚彥渠撰。這是一部在鑽研儒家經典基礎上寫成的專著,取材於春秋三傳及各家注疏。體例與歷代會要不同,僅立世系、禮二門,分96個子目。世係按列國分記,並註明執政,附以後、夫人、妃。禮門則以吉、兇、軍、賓、嘉五禮為綱,敘述事蹟,並摘引經傳原文。此書可作為史料參考。 《七國考》14卷,明代董說編。此書記述秦齊燕楚韓趙魏七國製度,分為職官、食貨、都邑、宮室、國名、群禮、音樂、器服、雜記、喪制、兵制、刑法、災異、瑣徵等14個門類。資料來源,以《戰國策》、《史記》為主,兼採先秦諸子及雜史。體例與《會要》諸書大體相同。所以,這部書雖然沒有“會要”的名稱,但是實際上相當於戰國“會要”。戰國200餘年,由於七雄逐鹿,戰事連年,典章文獻大多散佚,賴此書蒐集,使一、二百年間興廢沿革,歷歷可見,足資參考。只是體例不一,引書不很嚴謹,是其缺點。

《秦會要》,26卷,清末人孫楷編撰。此書蒐集《戰國策》、《史記》、《漢書》、《太平御覽》以及諸子、雜記等書40多種,從中採取秦典章制度記載,依會要體例,編成此書。分世系、禮、樂、輿服、學校、歷數、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四裔14門,301子目。 1904年成書,但流傳不廣。後來徐復取原書逐條加以訂正補充,改名《秦會要訂補》,較詳細地輯錄了古籍中所記載的秦代典章制度。 1959年出版修訂本。 《三國會要》,23卷,清楊晨撰。作者主要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並參以《魏書》、《後漢書》、《續漢書》、、《元和郡縣志》等150多種史籍,採錄出有關魏、蜀、吳三國典制記載,仿《兩漢會要》體例編成。分為帝系、曆法、天文、五行、方域、職官、禮、樂、學校、選舉、兵、刑、食貨、庶政、四夷15門,96個子目,集中地記述了三國時期的典章制度。

以上四種《會要》是明清及後來學者補編的古代會要,由於時代較遠,材料都是採自前代文獻,只能參考,不宜輕信。 《明會要》,80卷,清代龍文彬編。此書採輯有關明史和一些明代典章制度方面的書籍約二百餘種,參酌《兩漢會要》及《唐會要》例,以類編纂,分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祥異、方域、外蕃等15門,下面又分498個子目。細瑣典故、軼事,列為雜錄,附於各條之後。如有訛誤,加按語,予以辨明考證。內容記有明一代典章制度掌故,比清官修《續三通》記載明代典制部分更為詳備,可以互相參證。特別是其中的職官門,詳記明代官制因革之由,間或記載各官事蹟、奏疏,尤其可資考鏡。 這幾部書都是古代官修的政書。

《唐六典》,30卷,題為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際上出自張說、蕭嵩、張九齡、徐堅、韋述等人之手,是唐代官修政書。以玄宗擬定的理、教、禮、政、刑、事“六典”為名,是模仿《周禮·六官》編定的有關職官制度的專著。卷首列三師、三公、尚書都省,依次分卷敘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按照職官編制列有門下、中書等五省和御史台、九寺、五監、十二衛及東宮有關屬官。末卷為地方三府、督護、州縣等行政組織。正文記述職官編制與任務,注文分別追溯了諸官職的歷代沿革或細則說明,由此還可看出歷代官制變革的概略。另外,此書收入了若干唐代詔令,還記載了不少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料,均屬第一手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此書是現存關於唐代官制的最早著作。雖然其中有些制度規程,當時沒有實行,但是它的內容足以反映唐代的政治、經濟狀況。只可惜文稿出自眾人之手,其中有不少矛盾、重複或失載之處,是其缺點。 日本新刊《大唐六典》,為當前此書的最佳版本。 《元典章》,全名《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它並不是元代朝廷官修的。終元一代,元朝政府沒有製訂出一部正式的法典,因此,一些地方官吏就抄錄聖旨、律令、格例和案例等,作為處理政務的依據。 《元典章》一書,是當時福建的地方官吏抄錄匯集,後來由建陽書坊刻印的。它分為前集和新集兩個部分;前集60卷,新集不分卷。前集收錄了元世祖中統元年至元仁宗延祐七年間(公元1260—1320年)的各項敕旨、條令和有關案例;新集輯錄的是元仁宗延祐七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間(公元1320—1322年)的有關材料。這部書以綱、目、子目來編排。前集分為大綱10項,綱下有81目,在目下又分若干子目。其中“六部”計有子目327條。綱的分類編排次序是:詔令、聖政、朝綱、台綱、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新集分為大綱八項:國典、朝綱、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計有39目,94條子目。所記史實多為《元史》所未載的。 《元典章》是研究元代歷史的重要文獻,是研究元代政治、經濟、法律,以至風俗的重要資料。它保存了元代極可珍貴的原始資料,並且還收錄了許多江浙等地上報朝廷的公牘,其中有不少的方言俗語。另外,它也保存了一些可以補史籍之缺的佚文。這部書材料可靠,但是由於是抄件,所以難免有不少脫落訛誤的地方,而且體例也很亂。已故陳垣教授有《元典章校補》10卷,可參閱。 《明會典》,是明代朝廷官修的政書。前後共纂修三次。最初是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命吏部尚書徐溥等編修,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成書,於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李東陽重校,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刊行,稱《正德會典》,共180卷。仿《唐六典》、《元典章》記述明初至弘治間的行政法典。文職衙門,從宗人府以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其他衙門;武職衙門,從五軍都督府以下諸衙,分別詳述其職掌。南京諸曹附北京諸曹後,與北京不同者另立條目。此書材料是以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刊布的《諸司職掌》一書為主,參以《明祖訓》、《大誥》、《大明令》、《大明集禮》、《洪武禮制》、《教民榜文》等12種書,並附以歷年的有關事例。到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開始續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完成,有53卷,沒有刊行。明神宗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第三次纂修,在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成書,共228卷,題名申時行等編,是為萬曆本。除校訂補輯前兩朝《會典》外,又增加正德至萬曆間事例。全書以六部為綱,分述了明代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記載了明代開國至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200餘年間職官的建置沿革、冠服、儀禮等,附有插圖。由於這部書是“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所以,記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最為詳細和完備,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 1988年,中華書局據1936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排印的萬曆重修《明會典》縮印為一大冊,是現在通用的本子。 《清會典》是清王朝仿《明會典》體例官修的政書。這部書在清代先後共修過五次,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朝,所以它又被稱為《五朝會典》。 清代的《會典》最早修於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仿《明會典》方法,把有關的規章制度,分別係於各所屬的衙門之下。到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修《乾隆會典》時,把典則和事例,分別為兩個部分,即會典和會典事例,“以典為經,例為緯”,事例作為會典的輔助,把各門各目的“因革損益”的情況,按年進行排比。這樣既有門類,又有時間順序。在嘉慶和光緒《會典》中,又把禮部的儀式、祭器、鹵簿,戶部的輿圖,欽天監的天體圖等,繪圖成編,叫做《會典圖》。 《五朝會典》包括:《康熙會典》,162卷;《雍正會典》,250卷;《乾隆會典》含會典100卷,則例180卷;《嘉慶會典》含會典80卷,事例920卷,圖132卷;《光緒會典》有會典100卷,事例1220卷,圖270卷。這套卷帙浩繁的政書,為清朝一代典章制度的總編,對了解清朝典章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