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伊斯蘭教

第20章 第五章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

中國的伊斯蘭教 秦惠彬 3497 2018-03-20
中國伊斯蘭教的主要載體是十個少數民族。它們是回、東鄉、撒拉、保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在歷史上,這十個少數民族幾乎全族信仰伊斯蘭教。人們稱這種情況為“族教一體”。族教一體在信教民族中形成了強大的內聚力。但是,它也因此缺少主動地、積極地向外散射自身影響的激情。族教一體現象本世紀初開始發生變化。在上述十個少數民族中,每個民族都存在著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群。不過,在這十個少數民族中即使今天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在數量上仍佔絕對優勢。所以,在書籍、報刊中才有這樣的文字:“某某民族信仰伊斯蘭教”。這種行文嚴格地說並不科學,但其含意是相當清楚的。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略稱。回族散居全國各地,呈大分散、小集中局面。主要集居區在西北,以寧夏、甘肅為多,河南、新疆、青海、雲南、山東、河北、安徽、遼寧、陝西、北京等省市也有相當數量的回民集居。回族人口有860萬餘人(1990年)。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是最多的。回族中信奉格的木的人數佔大多數。回族通用漢語、漢文。回回教一詞最早出現於元末,其意即指伊斯蘭教。與回回教或回教這一稱謂並行的,還有“清真教”、“天方教”等稱謂。本世紀50年代以國家政令形式,廢止“回回教(回教)”等稱謂,只稱“伊斯蘭教”。

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臨夏東鄉地方而得名。該地現已建立“東鄉族自治縣”。除東鄉縣外,和政、康樂、廣河、定西、蘭州以及新疆、寧夏等地也有散居的東鄉族。東鄉族人口有37萬餘人(1990年)。東鄉族的先人據認為是來自中亞的“回回”與業已伊斯蘭化了的蒙古人。在發展中,它又融納了河州(臨夏)東鄉一帶的原住民(多為蒙古人)。東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語、漢文。 在東鄉族中,信奉“門宦”的人數佔大多數。哲合林耶、虎非耶和格底林耶在東鄉族中都有廣泛的傳布。虎非耶的分支門宦有白莊、胡門、穆夫提、華寺、風門、北莊等,哲合林耶的分支門宦有沙溝等,格底林耶的分支門宦有大拱北、海門等。其中北莊門宦和胡門門宦的創始人是東鄉族人。北莊門宦的創始人是馬葆真。他生於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死於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北莊門宦雖創於東鄉,但很快就越出東鄉地方成為跨省區的大門宦。胡門門宦的創始人是馬伏海。他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死於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胡門僅次於北莊,是東鄉族中的第二大門宦。歷史上兩個門宦在地方軍閥調唆下曾發生過流血衝突。正如上述,中國伊斯蘭教伊合瓦尼派的創始人馬萬福也是東鄉族人。他傳播伊合瓦尼教義的初期,重點地區是在東鄉一帶。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其先人來自西突厥烏古斯部的“撒勞爾”部族。元明時期業已伊斯蘭化了的撒勞爾部族部分人經由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來中國青海循化地區。在後來的發展中,它融合了當地的原住民(回、藏、漢等族)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撒拉族。清代史籍稱其為“撒拉回”。撒拉族主要聚居於循化一帶。在青海化隆、西寧,甘肅積石山,以及新疆烏魯木齊、伊寧等地,都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撒拉族人口有8.7萬餘人(1990年)。撒拉族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通用漢語、漢文。 中國伊斯蘭教各個教派和門宦在撒拉族中都有信徒。與內地廣泛實行的清真寺“三掌教制”不同,在撒拉族中實行“總掌教制”。在撒拉族清真寺中設總掌教一人,稱“尕〔ga〕最”。在尕最之下再設三掌教名目。

保安族主要聚居於甘肅臨夏大河家、劉集一帶,少數散居於臨夏地區各縣及青海循化縣。因其先人曾在青海同仁地區“保安三莊”(保安城、下莊、尕撒爾)居留,故稱“保安回”。清初,“保安回”遷居甘肅臨夏。保安族先人是元時東來中國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在其後的發展中,它融合了當地的蒙、藏、回、土等族而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保安族。保安族人口有1.2萬餘人(1990年)。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語、漢文。 保安族主要信奉虎非耶門宦的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華寺、伊合瓦尼也有少量信徒。高趙家門宦是以保安族為主的一個分支門宦。 維吾爾族分佈於新疆,南疆為其主要聚居地區。在湖南桃源、常德,河南澠池、鄭州也有少數維吾爾族散居。維吾爾族人口有721萬餘人(1990年)。維吾爾是本族自稱,意為“聯合”、“團結”。維吾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在,維吾爾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

維吾爾在歷史上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在10世紀中葉哈拉汗王朝蘇圖克·布格拉汗統治時期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哈拉汗王朝的統治中心在喀什噶爾。大約在11世紀初,于闐地區歸信伊斯蘭教。 15世紀初,吐魯番、哈密等東疆地區居民開始由佛教改宗伊斯蘭教。 16世紀初,全疆地區基本上實現了伊斯蘭化。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於北疆,在伊犁建有哈薩克族自治州。在甘肅、青海一些地區也有少量哈薩克人居住。哈薩克族人口有111萬餘人(1990年)。關於其族名有三種釋義:第一“白鵝”;第二“脫離者”;第三“勇敢自由的人”。哈薩克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在,哈薩克語以阿拉伯字母拼寫。

15世紀中葉,哈薩克首領克烈汗和賈尼別克率部東遷楚河流域,建立哈薩克汗國,哈薩克族最終形成。 17世紀初,哈薩克人分為大、中、小三個“玉茲”。清代文獻稱其為右、左、西三部。 18世紀中葉,清政府平定北疆蒙古準噶爾部叛亂,清朝統一新疆,哈薩克大、中玉茲歸屬清廷。後來,哈薩克人牧地被沙皇侵吞,大、中玉茲的一部遷回新疆北部地區。 伊斯蘭教傳入哈薩克草原是8世紀的事情。 10世紀中葉,哈薩克族先人之一部開始接受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族中的傳播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15—18世紀,哈薩克族基本上完成了伊斯蘭化,伊斯蘭教成為全民族的信仰。 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甦的柯爾克孜自治州。在黑龍江富裕縣有少量柯爾克孜人居住,他們是從新疆遷移過去的。柯爾克孜族人口有14萬人(1990年)。柯爾克孜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在,柯爾克孜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黑龍江富裕縣的柯爾克孜族人大部分使用漢文。

柯爾克孜族是個古老的民族。唐宋時代稱為“黠戛〔xiajia俠頰〕斯”“轄戛斯”,元明時代稱為“吉利吉思”、“乞兒吉思”,清代稱為“布魯特”。 在10至18世紀之間,柯爾克孜族完成了伊斯蘭化。在歷史上,柯爾克孜族信仰過薩滿教。今天,居住在新疆額敏縣的部分柯爾克孜人信仰藏傳佛教;居住在黑龍江富裕縣的部分柯爾克孜族人仍在信仰薩滿教。信仰伊斯蘭教的柯爾克孜族人在宗教功修上帶有本民族的特點,例如,除念功外,對於其他功修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比較少見,等等。對於境外的柯爾克孜族,通常譯為“吉爾吉斯”。 烏孜別克是本族自稱。這一稱謂取自14世紀前半葉金帳汗國統治者蘇丹·穆罕默德·烏孜別克汗的名字。此人元代史籍稱之為“月即別”。月即別汗在域內大力推行伊斯蘭化政策,域內民眾逐漸歸信了伊斯蘭教。後來,烏孜別克人南下,佔領中亞農業區,在撒馬爾罕、布哈拉一帶建立過強大的汗國(浩罕汗國、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十八九世紀烏孜別克人的汗國被沙皇鯨吞,烏孜別克人陸續遷入我國新疆境內。烏孜別克人散居於烏魯木齊、喀什噶爾、伊寧、塔城、莎車、庫車、烏什、和田、奇台等地。烏孜別克族人口有1.4萬餘人(1990年)。烏孜別克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在,烏孜別克語以阿拉伯字母拼寫。

對於境外的烏孜別克族,通常譯為“烏茲別克”。 塔塔爾是本族自稱。在歷史上,塔塔爾曾被稱作“韃靼”。韃靼後來被成吉思汗吞併,成為蒙古族的一部分。我國塔塔爾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俄國喀山等地遷入的。遷入前他們業已信仰了伊斯蘭教。塔塔爾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犁、塔城、烏魯木齊、奇台等地。塔塔爾族人口有0.48萬人(1990年),塔塔爾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在,塔塔爾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 我國塔吉克族主要聚居於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約佔其人口總數的60%。其餘40%散居於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地。塔吉克族人口有3.3萬人(1990年)。塔吉克族屬於印歐人種。塔吉克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我國塔吉克族現在通用維吾爾文。

8世紀上半葉,塔吉克完成伊斯蘭化。 11世紀時,塔吉克族接受了伊斯蘭教十葉派中的伊斯瑪儀派教義,成為同正統遜尼派對立的十葉派隊伍中的一員。塔吉克族不太重視去麥加朝覲,認為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可以不做或少做禮拜,崇拜宗教頭人——“依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