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伊斯蘭教

第8章 第二節中國伊斯蘭教義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國的伊斯蘭教 秦惠彬 3179 2018-03-20
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伊斯蘭教義學思想體系即中國伊斯蘭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其基本的概念範疇以及基本的理論框架,是由王岱輿、劉智、馬注、馬復初等人建立的。 王岱輿(約公元1570—1660年),別名“真回老人”,回族,南京人,中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同馬注、劉智、馬復初等人一起被稱為清代回族的四大著作家。王岱輿祖籍阿拉伯,其先人洪武時隨貢使來華,後留居不歸,參與製訂明代曆法,被授職欽天監,賜居南京。王岱輿即生於南京。幼年時受教於馬君實。馬君實為經堂教育倡導者胡登洲四傳弟子。在馬君實的教導下,王岱輿系統地學習了伊斯蘭教經典。成年後,開始攻讀中國古書,對史書、諸子百家之書及佛道方外之作均有所研究,終於成為博覽諸家兼通四教(儒、佛、道、伊斯蘭)的大學問家。

王岱輿的著作有《正教真詮》、《清真大學》,以及由其弟子整理匯集的《希真問答》等。 《正教真詮》共40篇,分上、下兩卷,每卷各20篇。 《正教真詮》初刻於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上卷20篇是講宗教哲學的,是關於認主獨一、明心悟性之學。下卷20篇是有關教法的,涉及禮儀、習俗和修持等諸多方面。 《清真大學》共五篇,是專門闡述伊斯蘭宗教哲學的,提出了“真一”、“數一”、“體一”等宗教哲學概念,系統地論述了伊斯蘭教的本體論、宇宙觀和認識論。 《希真正答》是一部問答體著述,議論問題大都是關於認主和修持的。 王岱輿晚年寓居北京,在正陽門外設館講經。死後葬於三里河李家墳塋。 王岱輿以畢生精力研究伊斯蘭教義,用漢語寫作,以中國傳統思想闡發宗教教理,開“以儒詮經”、“以儒解回”之先河。王岱輿等人論證了“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從而達到了“會通諸家而折衷於天方之學”的目的。實際上,他們是對“天方之學”進行了改造,使其具有了新的內容、新的面貌,創立了中國伊斯蘭教義學體系。

中國伊斯蘭教義學體係是極其豐富的,內容包括宇宙觀、認識論、實踐哲學等諸多方面。這裡只談談它的“二元忠誠”思想。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總存在著一個發展方向的問題。任何外來宗教,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中傳播,只有同中國社會相協調即中國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對於中國伊斯蘭教來說,首要的任務是必須把“一元忠誠”改造為“二元忠誠”。這是一項艱鉅而意義重大的理論革命。王岱輿認為,人生在世,既要忠於真主,又要忠於君王,這才是“真忠正道”。忠於君王同忠於真主是不矛盾的。如果只忠於君王而不忠於真主,那就是“左道旁門”、“異端邪說”,而非穆斯林了。但是,如果只忠於真主,而不忠於君王,那就是未能全面履行做人的義務,因而也同樣等於沒有完成對主的功業。這樣,對主也不能算是真忠了。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忠於主和忠於君二者是一致的,是“人生正事”。王岱輿為中國穆斯林指明了方向,並且使之在思想上理論化,在行動上自覺化。

劉智(約公元1660—1730年),字介廉,南京人,回族,清代中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劉智出身於伊斯蘭教世家,其父劉三傑、其師袁汝琦都是當時教內名家。劉智少年時主習儒家著作,遍閱經、史、子、集及雜家之書。青年時開始研讀伊斯蘭教經典。後來又閱讀了一些佛教、道教書籍以及137種所謂“西洋書”。為了切磋伊斯蘭教學理,歷遊大江南北,遍訪學者名流。據說劉智著書有數百卷,其刊印者不過什一。劉智為開拓中國伊斯蘭教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天方至聖實錄年譜》是劉智的代表作。 《天方性理》五卷是明道之書,專論天人性命。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徐元正在為《天方性理》所作的序中說:

言性理恰與吾儒合。其言先天后天、大世界小世界之源流次第,皆發前人所未發,而微言妙義視吾儒為詳……天方聖人創之於前,群賢宿學傳之於後,白門劉子漢譯以授中國,中國將於是書复窺見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則是書之作也,雖以闡發天方,實以光大吾儒。 徐元正可能過分看重了《天方性理》的儒學成分,但是還算抓住了《天方性理》的特點。 《天方典禮》(又名《天方典禮擇要解》)20卷,是明教之書,專論教法禮儀。乾隆中期,詔開四庫,收集古今遺書,《天方典禮》於乾隆四十七(公元1782年)進呈,遂收入存目之中。中國伊斯蘭教書籍收入四庫存目的,這是唯一的一部。 《四庫全書提要》對此書的評語是“每事詳為解釋,以自尊其教。智頗習儒書,……其文亦頗雅贍。”《天方典禮》前四卷論述伊斯蘭教的歷史和道統。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常把它作為語文教材選讀。 《天方至聖實錄年譜》(又名《天方至聖實錄》)是編年體的穆罕默德傳記。

馬注(公元1640—約1711年),字文炳,雲南保山人,回族,自稱是穆罕默德45世聖裔即賽典赤贍思丁15世孫,清初中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馬注幼年喪父,家道窘困。清順治十四年(南明永曆十一年,公元1657年),南明皇帝流亡滇中,馬注被薦為“錦衣侍御”。南明亡,馬注隱居教書,筆耕自膳。馬注在30歲以前研讀儒家著作及佛、道典籍。 30歲以後,開始鑽研伊斯蘭教經典和史書,並致力於《清真指南》的撰寫。這部著述耗盡了馬注的畢生心血。馬注遍遊北京、山東、陝甘、山西、湖北、四川、廣東、福建等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入京後,馬注以《請褒表》進呈;後又試圖上獻《清真指南》,雖經數次努力,均未獲成功。馬註一面尋訪各地伊斯蘭教學者,一面在各地設學講經。既探討了伊斯蘭教學理,又培養了一批宗教人材。

《清真指南》10卷,10餘萬言。所謂“指南”,意在闡揚正教,駁斥異端,啟發人心。該書內容包括教史、教律、經義、哲學、天文、傳說等,可謂“上窮造化,中盡修身,末言後世”。該書未刊印前已在廣大穆斯林中間流傳。後來,又為經堂教育所選用。 《清真指南》材料豐富,研究精深,見解獨到,是探討伊斯蘭教學問的必讀書。馬注的著作在雲南、在全國的影響都是很大的。被譽為清代中國伊斯蘭教學問之集大成者的劉智,就從馬注那裡獲得不少教益。 馬復初(約公元1794—1874年),名德新,雲南省大理人,回族,清代中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和經師。馬復初幼年時期隨其父學習阿拉伯文、波斯文。成年後,赴陝西師從著名經師“周老爺”學習經典。周氏為明代經堂教育創始人胡登洲的四傳弟子。馬復初苦心攻讀,甚得經堂教育陝西派的真傳。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至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馬復初在阿拉伯等地留學和僑居,歷時七年。其間曾兩次朝覲麥加。他師事當地著名學者,鑽研伊斯蘭教經典、教史、教法、哲學、文學、天文等各類學問。在伊斯蘭世界,馬復初廣泛蒐集遺經散籍,抄錄珍藏。回國途中路經新加坡時,他認為新加坡是世界的“極中”,位於赤道,便於研究天文曆法,於是留了下來。在新加坡,他用自己掌握的天文知識進行實際觀測,結果分別用阿拉伯文和漢文寫出《寰宇述要》、《天方歷源》兩部著作。這兩部作品後來成為穆斯林宗教教育的重要教材。馬復初還以自己朝覲經歷為內容寫出了《朝覲途記》一書。回國後,馬復初在雲南建水、玉溪等地開學講經,研究伊斯蘭教學理,四方從者甚眾,名聲卓著。他改善了經堂教育,在其弟子的協助下,把一部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課本譯成漢文,擇其精華,加以註釋,使其易為廣大穆斯林所理解。馬復初的著作和譯作很多,有30餘部,內容涉及伊斯蘭教義學、教法學以及語言學、歷史學、地理學、天文學等許多領域。的漢文通譯也是由馬復初首倡並加以實踐的。他用漢文翻譯,譯就20卷。因被清政府殺害,譯經工作未能全部完成,誠為一件歷史性的憾事。後來譯本又焚於火,現僅剩五卷,定名為《寶命真經直解》。馬復初編纂寫作的主要著述有《四典要會》、《大化總歸》、《性命宗旨》、《道行究竟》、《禮法啟愛》等。馬復初在經堂教育方面吸收陝西派及山東派的長處,創建了雲南支派。馬復初為中國伊斯蘭教學術研究和經堂教育做出了寶貴貢獻。


圖3 中國伊斯蘭教典籍

圖4 韻文中國伊斯蘭教典籍

圖5 漢阿文對照的中國伊斯蘭教典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