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書籍史話

第15章 第三節維修保護

中國古代書籍史話 李致忠 1237 2018-03-20
無論是什麼材料製作的圖書,總有蟲蛀、水濕、霉爛、破損等情況發生。發生瞭如果置之不管,就會每況愈下,最後無法收拾。所以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懂得及時修補圖書,延長圖書的利用壽命。關於古書的修復,歸納起來大概有去污、修葉、溜口、補洞、粘裂、托裱、鑲襯、接腦、裝訂等主要程序和方法。 書在流傳過程中,常可被墨水、油脂及其他東西弄髒,修復時需要先行去污。而去污通常所用的方法有洗書、沖水、划水、漂洗等。所謂洗書,是用鐵盆、鐵鍋等盛水加鹼煮沸,然後持七八頁書葉,以一端先放水內來回擺動,進行刷洗。一端洗完再洗另一端,幾葉洗完再洗另幾葉,直至全書洗完。所謂沖水,是在盆內斜放一塊木板,板上舖一張呈文紙,將拆開的書葉依次錯落地排在木板上。以壺盛水略放些鹼,煮沸,然後由上而下地慢慢沖洗書葉污處。所謂划水,是以一碗淨開水置於書葉旁,用乾淨毛筆蘸水將污跡劃濕,稀釋污點,隨水湮開。所謂漂洗,是對污跡較深較重的書葉,用漂白粉水漂洗,以達去污目的。去污只是個程序,不污的書便沒必要畫蛇添足。去污之後就是補葉等。

修補書葉,是古書修復中最基本的工序,補洞、溜口、粘裂、托裱,乃至於鑲襯等,都應包含在修補書葉工序裡。古書被蟲蛀蝕,蛀洞或上下直穿,或蜿蜒曲走,都需補填。補洞是修書的基本功。將書葉打開,無字背面朝己,然後左手擎薄綿紙,右手擎乾淨蘸漿糊水的毛筆,將綿紙一角鋪於洞上,以濕筆一點,馬上用中指按住濕紙,左手則拉回綿紙,濕紙便斷補在穿洞處。每個洞都如此地補完,補洞工序就算完了。有時洞如篩底,無法一個一個地修補,便採用整紙托裱的方法,使之洞補葉牢。古書合葉裝訂,書口容易斷裂,所以溜口也是基本工序。如果整張書葉托裱,自然書口也就溜了。如果只是書口斷裂,就得專門溜口。溜口與補洞差不多,以薄綿紙和稀漿糊粘溜。如果是書葉破裂,則粘補便要些技術了。 《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說:“書有毀裂,方紙而補者,率皆攣拳,瘢瘡硬厚。瘢瘡於書有損。裂薄紙如

鑲補有兩種辦法,一種以整張與書葉寬窄相同,而又高出書葉天頭地腳的折疊白紙襯入書葉合頁中;一種以白紙裁成寬條,在書葉背面天頭地腳接鑲,使白紙餘幅亦高出天頭地腳。這兩種鑲法都能產生黃色書葉如同鑲嵌在白色玉版上的效果,所以稱為“金鑲玉”。又由於鑲襯書葉,如同襯紙穿袍帶套,所以也稱為“袍套裝”。這種修補,使書葉在置放或翻閱過程中都不至於受到磨損,堪稱修補良方。 書冊歷久,多次裝切,書腦餘幅變窄,再裝訂線就會過於刻裡,翻閱吃緊,不利圖書保護,所以又有接腦之法。所謂接腦,就是將書葉右邊接出新紙,將書腦加寬,而後再行裝訂。這種技術貌似簡單,實則對工藝要求極高。因為接縫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變成四層,加大厚度。而書腦與書葉仍是兩層,薄厚不一,不成體統。必須妙手粘接,才會天衣無縫。

中國古書的維修,還有很多技法。一部霉爛不堪或千瘡百孔的古書,經高手修復並加以整治,便可完好如初,整舊如新。這門技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發明創造,並不斷完善的。而且歷久不絕,至今仍後繼有人,還在發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