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器

第11章 第三節爆炸性火器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 3036 2018-03-20
這類火器是在紙殼火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鐵殼爆炸性火器,有早期的火砲,以反明代創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種爆炸彈。 這是金軍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創制的鐵殼火球。它的創制有一個頗有趣味的故事。據說在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在金軍的佔領地山西陽曲(今山西太原)北鄭村,有個捕狐人鐵李,在一個口小腹大的陶罐內裝填許多火藥,通火線於外,爾後把火藥罐放在群狐出沒之處,待狐狸接近時,即點爆火藥罐,群狐受驚後紛紛亂逃,結果投入鐵李預設的羅網中。鐵李持斧將它們砍死,滿載而歸。金軍受此啟發後,創制了鐵殼爆炸性火球,用於作戰之中。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軍攜鐵火砲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蘄州郡守李誠之和司理趙與?率部堅守。攻城時,金軍在城外環列拋石機,向城內拋擊鐵火砲;打到城頂上時,守城宋軍中炮即死,有的士兵的頭部和麵龐都被削去一半;擊中城樓時,城樓即被摧毀;打到居民住戶時,居民傷亡甚多。經過25天的圍攻,金軍佔領了蘄州。李誠之全家及僚佐全部死難,趙與(穴x下哀)全家15人也亡於戰禍,他本人僅以身免,事後作《辛巳泣蘄錄》,記載了這次戰禍。

金軍在使用鐵火砲成功地攻占了蘄州後,又於金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使用鐵火砲成功地保衛了開封。當年,蒙古軍在屢敗金軍之後又進逼開封。攻城時,蒙軍在城外築城圍150裡,用拋石機向城上拋射石彈、火球,同時建造了大型活動的掩體牛皮洞子,掩護士兵掘城。金軍為破蒙軍的牛皮洞子,從城上用鐵索懸吊大型鐵火砲震天雷,點燃火線後沿城壁下吊至蒙軍掘城處爆炸。結果蒙軍的牛皮洞子被炸得粉碎,掘城蒙軍血肉橫飛。蒙軍因見強攻不下,便撤圍而去。 到宋末元初,宋蒙雙方都改進和發展了鐵火砲,不但威力增大,而且種類增多,據文獻記載,主要有合碗式、鐵罐式、葫蘆式、圓球式四種(見圖18)。

圖18 四種鐵火砲
這些鐵火砲都以鐵為殼,從小孔中通出火線,點火爆炸後,鐵殼碎片四散飛擊,殺傷敵軍人馬和摧毀敵軍戰具。蒙(元)軍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和十八年兩次同日軍作戰時,也都使用了鐵火砲。據日本的文獻《八幡愚童訓》記載說,蒙軍第一次在日本登陸作戰時,曾經使用過鐵火砲。當鐵火砲在日軍中爆炸時,只見“火光閃閃,聲震如雷,使人肝膽俱毀,眼昏耳聾,茫然不知所措”。 《太平記》則說:蒙軍“擊鼓之後,兵刃相接,拋射出球形鐵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車輪,聲震如霹靂,光閃似雷電,日本兵被燒被害者多人,城上倉庫著火,本應撲滅,但無暇顧及”。日本人從此才知道世界上已有人使用火器。

鐵火砲經過改進和發展,擴大了用途,到明代後期製成了地雷、水雷和炸彈,用於水陸作戰中。 地雷是埋在地下的爆炸性火器,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地雷,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間(公元1546—1549年),由兵部侍郎曾銑,在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時組織人員製造的。不久,其他將領也競相製造和使用。抗倭名將戚繼光在鎮守東部長城時,也大量製造地雷,佈設在隘口要道或設伏地域內,加強守備。到萬曆年間,各種地雷紛紛問世,僅《武備志》就記載了10多種。雷殼材料有鐵、石和陶瓷。引爆方式有踏發、絆發、拉發、點發、定時引發和戚繼光所部創制的機械式引爆裝置“鋼輪發火”等。主要製品有炸炮、伏地沖天雷、無敵地雷炮和萬彈地雷炮等等。


圖19 炸炮
炸炮(見圖19)是用生鐵製作的地雷,大小如碗,殼面留有裝藥口,裝藥後用木杵杵實,並在火藥中插入一個小竹筒,從中通出一根火線。使用時,常將幾個炸炮的火線串聯,並接在一個機械觸發式發火裝置“鋼輪發火”的火糟內,再從鋼輪發火裝置內通出一根長線,然後選擇敵人必經之路挖坑埋設。若敵人踩絆長線,牽動鋼輪發火裝置,即發火爆炸。與炸炮類似的還有自犯炮和萬彈地雷炮等。 伏地沖天雷是用火種引爆的地雷。火種裝在盆內,放在雷殼上,從雷內通出的火線總聯於盆上,靠近火種。盆面豎立幾支長柄槍刀等兵器,然後用土蓋平。當敵兵經過搖拔長柄槍刀時,盆內火種倒在火線上,將地雷引爆。 無敵地雷炮是點火引爆的球形鐵殼地雷,大者裝火藥一斗,小者裝火藥三五升,裝好後用堅木將雷口塞住,並從雷中通過竹筒引出三根火線,然後將地雷埋於敵必經之路上,竹桿口露向己方。待敵人進入雷區時,士兵點著火線,引爆地雷。

萬彈地雷炮的雷殼好像一個壇子,內裝火藥,雷口用土填緊,留有一個小孔,從中通出火線。使用前,將雷體埋設於敵軍必經之路,同時埋設鋼輪發火機一個,與壇口引出的火線相接,其上用泥土與鵝卵石蓋平,地面上安設一個與鋼輪發火相連的絆索。當敵軍人馬觸動鋼輪發火時,即牽動發火機,引爆地雷,泥土與卵石亂飛,擊殺敵軍人馬。 水雷是置於水中的擊穿性或爆炸性火器,創制於明代嘉靖年間,製品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既濟雷等。 水底雷是最早的擊穿式水雷。明代右都御史唐順之在《武編·火器》中記載,這種水雷是用一具名為大將軍的火銃放在木箱內,用油灰粘縫,內藏火種,上用繩絆,下用三個鐵鉆墜之,埋伏於各港口。若敵船靠近,觸動其機,則火銃將彈丸射出,擊沉敵船。

水底龍王炮是一種定時引爆的水雷,雷殼用生鐵製造,重約四至六斤,內裝火藥五至十升,雷口插信香一支,外殼包裹一層用牛脬〔pao拋〕製成的防滲浮囊,浮囊的頂端,用一條細長的羊腸,作為進入空氣的通管,通到用鵝雁翎製成的水面浮筏上,使香火不至窒滅。水雷固著於木排上,用石塊將其墜入水中懸遊。所用信香的長短,要根據作戰河段水流的速度和距敵之遠近而定。作戰前,通常是在夜間將信香點燃,然後順流飄放,待接觸敵船時,香燼藥燃,水雷爆炸,敵船沉沒。水底龍王炮不但對雷體製作的要求很高,而且選用了質量較好的慢燃燒信香,設計了巧妙的通氣管道,考慮了河水的流速,是明代後期水雷研製者聰明才智的結晶。 既濟雷是一種鐵鑄銃形水雷。雷體長一尺五寸,直徑四寸,內裝發射火藥二斤和二斤重的鉛彈一枚。從發射藥中接出一根慢燃燒的藥信至雷外,盤曲於雷體上,雷口加封黃蠟,爾後將雷釘在敵船船底上。一般擊穿一船需用八個水雷。使用時,由潛水技能較高的水兵,把它們平均釘在敵船船底上。釘雷時,一併將藥信點著,引燃發射火藥,同時水兵迅速游離敵船。之後,銃中大鉛彈射出,直接擊穿敵船船底,使之沉毀。

這裡所說的炸彈,不是現在用飛機投擲的炸彈,而是古代用石頭和鐵製成的爆炸彈,主要有石炮、萬人敵和擊賊神機石榴砲等。 石炮一般是在橢圓形石料上挖鑿坑穴而成,坑穴內裝填火藥,火藥中插一根葦管,從中通出火線,然後將其壓實封固。石炮造價低廉,殺傷力較大。明代後期多在長城沿線就近取石製作,貯於垛口附近,炸殺來犯之敵。讀者如果有幸去山海關一遊,千萬要到城樓上的兵器陳列室裡,看看當年明軍製作和使用的大小石炮。 萬人敵是明代末期創制的一種用手投擲的炸彈,專供守城士兵使用。其製作方法是用濕泥製成空心球殼,晾乾後向殼內裝填有毒性和燃燒性的火藥,並從中通出火線,然後將其裝入木框或木桶中,以防止碎裂。當敵軍前來攻城時,守城士兵即點燃火線,將其擲向城下爆炸,毒殺和焚燒攻城敵軍。

擊賊神機石榴砲是用生鐵鑄造的炸彈。它的形狀像石榴,與碗一般大小,其作用類似現代的手榴彈。彈殼上留有一孔,以便向殼內裝填致毒性火藥與發煙劑。裝藥時先只裝十分之六,爾後在其中放一個酒杯,杯內放置可以引火的火種。再用鐵蓋將砲口塞住,殼外塗上迷彩。使用時,或者把它拋到敵陣爆炸;或者把它放在路旁,讓敵軍人馬踩踏,使炮內的火種受震起火,引起爆炸。由於炮內裝有致毒的火藥,因而使敵人中毒,毒壞喉嚨和眼睛,失去戰鬥能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