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兵器

第10章 第二節燃燒性火器

中國古代兵器 王兆春 2755 2018-03-20
燃燒性火器是首批創制的火器,是火藥用於軍事的標誌。它們有早期的火球、火藥箭,以及後來的噴筒、火攻車、火獸等。 《武經總要》記有八種: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見圖16)、煙球、毒藥煙球、火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等。前六種一般是先把製好的火藥,同鐵片等殺傷或致毒物拌和,然後用多層紙糊固成球形硬殼,殼外塗上易燃的引火之物,曬乾後使用。使用時,先用燒紅的烙錐將球殼烙透,然後將小的用手投擲,大的用拋通錐石機拋射。當火球拋射至敵方後,燃著的球殼將球內的火藥引燃發火,達到作戰目的。鐵嘴火鷂用薄板製成鷂身,頭部安有鐵嘴,尾部綁有稈草,火藥裝於尾中。竹火鷂用竹片製成燈籠形外殼,殼外糊紙數層,內裝火藥一斤,尾部綁草三五斤。使用時,先點著尾草或鷂身內火藥,爾後用拋石機拋至敵方進行燃燒。


圖16 霹靂火毬鉤錐
火球類火器製成後便常在戰爭中使用。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朝的東路軍渡過黃河,圍攻北宋的都城開封。尚書右丞李綱奉命部署戰事,親自登上咸豐門指揮宋軍作戰。他下令軍中,如能用床弩與火砲(即火球)擊中金兵者,給厚賞。又命令宋軍利用夜暗時機,發霹靂炮(即霹靂火球)打擊攻城金軍。於是炮發火起,聲如霹靂,金軍被炮火燒亂了陣腳,驚叫不絕。金軍攻城不下,便向宋廷索要大量金銀財寶和割去一些土地後北撤而去。 當年閏十一月初,金軍又捲土重來,分東西兩路軍第二次進攻開封,重點在城東。所用的攻城器械,除火梯、雲梯、鵝車洞子、撞桿、鉤桿及各種拋石機外,還使用了仿照宋軍所製的火球、火藥箭等火器。宋軍也使用守城器械撞桿,撞倒金軍的雲梯;用火炬焚燒金軍的攻城洞子。當金軍挖地道攻城時,宋軍對準地道挖豎井,並向地道內拋擲乾草、蠟脂、毒藥、火球等物,引起燃燒,產生煙焰,熏灼地道內的金軍。金軍被燒得焦頭爛額,傷亡甚大。之後,金軍又在城外“築望台,度高百尺,下覘城中,又飛火砲,燔樓櫓”。在進攻宣化門時,金軍“火砲如雨,箭尤不可計”。在金軍猛攻下,北宋朝廷昏庸,迷信一個名叫郭京的人能以六甲神兵退敵,令其開城出戰,金軍乘勢於當月二十五日攻破開封,滅亡了北宋。

南宋軍民在抗金作戰中,不但利用紙殼火球的燃燒作用,焚燒金軍的人馬和戰具,而且把紙殼火球發展為初級爆炸性火器,直接用它炸擊金軍人馬。據當時襄陽守將趙淳的幕客趙萬年在《襄陽守城錄》中記載,南宋寧宗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二月,趙淳率領宋軍,用霹靂炮堅守襄陽。當金軍前來進攻時,宋軍多次以霹靂炮爆炸傷敵。 第一次是趙淳率領守軍千餘人,利用半夜時分出擊,以霹靂炮打擊金軍,金軍驚慌失措,人馬驚恐崩潰。 第二次是在金軍攻城之時,趙淳下令城上守軍擂鼓吶喊,並向攻城金軍拋擊霹靂炮,金軍人馬驚駭,不能繼續攻城,被迫撤圍而去。 第三次是趙淳乘雨夜天氣,指揮3000名宋軍,乘戰船20多艘,船內滿載霹靂炮與火藥箭,潛駛到金軍岸邊的營寨,乘金軍熟睡而沒有防備的機會,突然向金軍營寨拋擊霹靂炮,發射火藥箭,金軍人馬慌亂,自相踐踏,官兵傷亡二三千人,戰馬死傷八九百匹。

到明代後期,火球的種類增多,若按作戰用途區分,則有神火混元球、火彈、火妖等致毒火球;燒天猛火無欄炮、群蜂炮、大蜂窩火磚、火桶等燃燒和障礙性火球;萬火飛沙神炮、風塵炮、天墜炮等煙幕和遮障性火球,這些火球在戰爭中配合槍砲使用,起著輔助作用。 火藥箭是北宋初期創制的另一種初級火器,其製品有弓弩火藥箭與火藥鞭箭兩種。弓弩火藥箭是在一支普通箭鏃的後部,綁附一個環繞箭桿的球形火藥包,包皮用易燃物製成,內裝火藥,藥量視弓弩大小而定。通常使用的是一種內裝五兩火藥的樺皮羽箭。使用時,射手先點著火藥包,然後將箭射至敵方糧草積聚上,在包皮引燃殼內火藥後,即將糧草積聚焚燒。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八月,金軍統帥完顏亮命工部尚書蘇保衡與浙東道副使完顏鄭家,率水師從海路直趨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船行至膠州灣的松林島時,遇風錨泊。南宋抗金名將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已奉命率水軍3000人,乘戰船120艘,先於金軍水師到達膠州灣的石臼島附近錨泊,待機攔擊南犯的金軍水師。當李寶得知金軍水師已到松林島的消息後,即指揮水軍乘順風疾駛松林島,向金軍戰船發射火藥箭,拋擲火球。箭中船具後,煙焰旋起;火球所擊,烈火騰飛。金軍戰船大多化為灰燼。最後,李寶又命壯士躍登殘存的金軍戰船。金軍主將完顏鄭家也送了性命。

火藥鞭箭因火藥綁附於形似竹鞭的箭桿前部而得名,是利用竹桿製造的彈力裝置發射的火藥箭,多用於射高和攻城。 明代後期又創制了釘篷火箭與弓射火石榴箭。釘篷火箭在箭鏃後部多安了一個噴火筒與一個倒須式鐵刺頭。當箭射中篷帆後,倒須如刺釘一般張開,使箭牢釘在篷帆上。同時,噴火筒開始噴射火焰,將敵船焚毀。弓射火石榴箭是在火藥箭上附有一個倒鉤,其施放與燃燒作用與釘篷火箭相似。 噴筒是噴射火焰焚燒敵軍糧草、營寨和戰船的管形噴射火器。首創於南宋初期,明代後期製品增多,主要有飛天噴筒、滿天噴筒、毒龍神火噴筒等。 飛天噴筒(見圖17)長一尺五寸,用直徑二寸的竹筒製成,筒外用麻繩纏緊,尾端安一根長五尺的手柄。裝填藥料時,先裝一層炭多硝少的慢燃燒火藥,次裝一層噴射火藥,再裝一枚用硝石、硫磺、雄黃、樟腦等易燃和致毒物製成的火藥餅。藥餅兩邊有通火渠槽,並將火藥餅壓實。然後再依次按同樣方法裝填五枚藥餅。如果裝藥量適當,火藥餅可噴射至數十丈遠的敵船上,將敵船焚毀。

滿天噴筒用兩節毛竹做成噴筒,內裝火藥和砒霜、膽礬、鬥蘭草、草烏頭、大蒜等有毒性和刺激性的物質,外用膠布重裹。噴筒製成後,安在長槍頭上,等待使用。這種噴筒多用於守城。守城戰開始後,當敵軍前來攀城攻打時,守城士兵即點燃火藥,噴射火焰,燒灼和毒殺攻城敵軍,是當時的一種守城利器。

圖17 飛大噴筒
毒龍神火噴筒是用一根三尺長的毛竹做筒身,內裝毒性火藥,爾後綁附於高桿之首,專門在攻城時使用。攻城戰開始後,士兵把它持至城牆的垛口上,乘風點火,燒灼和毒殺守城士兵,爾後乘機攻入城內。 火獸類火器一般是用輕便的木料製成獸形框架,並安上獸形頭尾,塗上各種色彩,通常高三尺、長五尺二寸,四足有輪,里外用紙密封糊固。獸類火器的兩耳放置發煙瓶,口內安有噴筒,左右胸各拴扣一個火銃,爾後用火線將它們之間互相串聯起來。作戰時,由士兵將其推至敵陣點火,於是兩耳煙騰霧起,口中噴火吐焰,兩胸側火銃彈丸射出,敵人防不勝防,陣地頓時潰亂,進攻者可乘機取勝。

火攻車以車為運載工具,車上裝運火藥與火器。通常使用的有噴射毒劑和燃燒物的火龍捲地飛車、發射40支火箭的衝虜藏輪車、車上裝有各種燃燒性火器的萬全車等。 上述幾種燃燒性火器,有的起源於宋代,有的初創於明代。一般說來,火獸與火車類火器構造新穎,機動性好,燃燒性火器多,效率高,是燃燒性火器進一步發展的標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