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

第8章 第八節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寺廟群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市城區西南7公里,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緣,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其山勢逶迤“如螓〔qin秦〕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故有此名。在佛教裡,峨眉又稱為“大光明山”。 《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善財童子參拜什方世界,尋求善道,在參拜過52位大善知識即聖者和名師後,最後立於妙高峰,觀峨眉大放光明。普賢菩薩此時正與3000法眷住在山中,他於是又參拜普賢菩薩,成為佛教有名的“五十三參”,峨眉由此因緣稱“大光明山”。峨眉山有大峨、二峨與三峨之分。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方圓二公里。由山麓第一座古剎報國寺至金頂,全長60公里,沿途散佈著伏虎寺、石筍溝、清音閣、一線天、洪椿坪、仙峰寺、萬年寺、華嚴頂、洗像池、羅漢坡、接引殿等寺廟和風景點。一路石徑盤旋,直上雲霄。這里山脈峰巒起伏,重岩迭翠,流雲瀑布,溪水潺流,構成一幅清、幽、秀、雅的自然畫卷,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稱。唐代詩人李白寫詩讚美說:“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晉代開始出現佛寺。南北朝時期,峨眉山佛教勢力增大,逐漸擠走道教,在山上修建起大批佛寺,形成佛教名山的雛型。唐宋以後,佛教日益興盛,峨眉山寺廟規模逐漸擴大,數量不斷增多,並抬出普賢作為山主。宋代人附會說,東漢時有一採藥老人蒲翁,一天正在山上掘拾一株黃精,忽聽空中仙音悠揚飄忽,自東而來。蒲翁仰頭一望,但見一隊隊雲幡前導,寶蓋後隨,無數金童玉女簇擁著一尊神。這尊神坐在設於六牙白象背上的蓮花座上,手持如意,身垂瓔珞,頭戴五佛金冠,向西冉冉而去。蒲翁後經名師指點,得知他所見的,就是普賢菩薩。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嘉州(在今峨眉市城區東)屢奏普賢菩薩顯相,於是太祖派內侍張重進前往嘉州塑造普賢菩薩像。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又造巨型的普賢銅像,並將唐朝時候的白水寺改名為白水普賢寺。宋、元、明期間,峨眉山佛教發展達於極盛,梵宇琳宮,大小寺廟近百座,成為龐大的佛教寺廟群和著名的普賢菩薩道場。清朝以後,因山地潮濕多雨,寺廟多有毀壞。到民國時期,舊有寺廟所存不及一半。景像一片荒涼,可謂“蕭寺僧居少,不聞唱梵音,雲扉常晝閉,風雨徹霄吟”。 1949年以後,政府成立了“峨眉山文物整修委員會”,先後撥款進行大規模修繕和重建,使峨眉山恢復了青春。峨眉山現存主要佛寺有萬年寺、伏虎寺、報國寺、洪椿枰、仙峰寺、洗像池、金頂華藏寺等26處。

萬年寺位於峨眉山中山區,海拔1020米,前瞻缽孟峰,後顧正龍山,左臨淨水溪,右瀕白龍江,群峰競秀,古木蔥籠,梵剎隱於其間。萬年寺是峨眉山上歷史最為悠久的寺院,也是峨眉山最重要的寺院。它創建於東晉,初名普賢寺。唐朝時慧通禪師在此精修,更名白水寺。宋太平興國五年茂真禪師擴建後,改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敕改聖壽萬年寺,簡稱萬年寺。現有山門、彌勒殿、毘盧殿、般若堂、磚殿、巍峨殿、大雄殿、行願樓、齋堂以及法物流通處、鼓樓長廊、幽冥鐘樓等建築。其中,磚殿為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所建,是一座方形磚砌的穹窿頂無梁殿。無梁殿平面呈四方形,四面是很厚的磚牆,邊長15.7米,構成一個高大台座。座頂分建五塔,正中稍大,四周較小。中塔高於角塔,通高16米,從外形上看,是一座金剛寶座式塔。無梁殿穹窿頂上繪有手持琵琶、箜篌、蘆笙、笛子的四名仙女。這是一座既有南亞建築風格,又有蒙古喇嘛廟特色的建築。它的建築,目的在於保護太平興國時鑄造的普賢騎六牙白象銅像。銅像通高7.85米,分五佛冠、法身、蓮座、大象、蓮花5個部分,重約62噸。其中白象高3.3米,長4.65米。整座銅像鑄工相當精細。鑄造原料,自蓮台以上為黃銅,白象部分為青銅。各部分分塊鑄成,每塊均鑄子母扣,加以鉚釘,然後再用銅汁焊縫。有的部分則是分段鑄造。象腹、蓮台、普賢像都是空心,內置佛經。為了支撐象鼻,內部安設了銅製井字型支架。銅像各部分之間比例勻稱和諧,佛像體態豐潤,衣紋線條流暢,花冠雕鏤雅緻,表情肅穆莊嚴;大象四肢健壯有力,顯得古樸雄渾,栩栩如生。這都顯示出當時中國冶鑄工藝和金屬造像的高超技能。

據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同名僧廣浚交往甚厚,常常相會於寺前白水池畔,撫琴論詩,李白為此寫下了著名的《聽蜀僧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這首名作無疑為峨眉山增添了濃厚的詩意。離白水池不遠的明月池中,棲息著一種珍稀的“琴蛙”,每當雨後或黃昏時分,它們就向遊人反復奏出“5111”美妙動聽的旋律,人稱“仙姑彈琴”。每到深秋,萬年寺附近層林盡染,黃葉紛飛,有如彩蝶翩翩,頗具詩情畫意,人們稱之為“白水秋風”,這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伏虎寺始建於唐,宋時名神龍堂。傳說這裡常有虎患,寺僧建尊勝幢予以鎮壓,所以改名為“伏虎寺”。伏虎寺殿堂寬敞,氣勢巍峨,為峨眉山大寺之一。歷史上該寺曾幾經興廢,現存建築為清初重建。 1949年以後,又在這裡重修了東廂新殿,供遊人食宿。伏虎寺四周楠木參天,濃蔭蔽日。寺廟雖然覆蓋於綠蔭之下,屋頂卻終年不積敗葉,因而贏得了康熙皇帝題賜的“離垢園”匾額。

報國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位於峨眉山麓,是進入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報國寺原名會宗堂,取佛、道、儒三教會宗之義。清代重修後,康熙皇帝御題“報國寺”,沿用至今。主要殿宇依山就勢,自前至後依次為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經樓等。七佛殿後,保存著一座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由景德鎮燒製的大型彩釉瓷佛。瓷佛高2.47米,端坐千葉蓮花台,身綴千佛蓮衣,色彩晶瑩,比例勻稱,國內少有。七佛殿內,明代鑄造的14層紫銅華嚴塔也是一件珍貴文物。它高達七米,全身鑄有4700餘尊佛像和《華嚴經》全文,鑄造工藝精湛,造型雕飾之纖巧富麗,在中國古代大型金屬建築中首屈一指,是峨眉山寺廟中罕見的文物珍品和報國寺鎮寺之寶。報國寺現為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洪椿坪,是地名,也是寺名。古稱千佛庵,由明代楚山性一禪師創建。清乾隆時,峨雲、圓滿禪師予以重修,因寺前有一株1500多年的洪椿樹,改為今名。寺院所在地海拔1100米,周圍山林環抱,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因濕度大,常給人以細雨濛濛的感覺,大有“山行本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意境。洪椿坪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現存殿宇高大整潔。這里門柱楹聯較多,極富哲理,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乾坤”;“對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有幾分俏皮,又有幾分教誨,頗具彌勒風度,耐人尋味。寺內彌勒殿樓上藏有一具清末刻製的七柱千佛蓮燈,高約二米,直徑一米,上面雕的數百個佛像和七條紋龍,雕鏤精細,工藝高超。洪椿坪地處深山老林,是理想的避暑療養勝地。

仙峰寺古稱慈延寺,亦稱仙峰禪院。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創建。仙峰寺的彌勒殿原為道教財神殿,供奉財神爺趙公明神像。佛教盛行以後,才轉而成為佛寺。寺內殿宇四重,覆以錫瓦鋁皮,每當陽光明媚、山色清麗時,從九嶺崗遙望仙峰寺,只見在秀峰碧嶂中閃射出一片耀眼銀光,令人目眩。仙峰寺周圍是猴群慣常出沒的地帶,每隨遊客討食,野趣無窮。 另外,在峨眉山海拔3077米的金頂上,原來有座普光殿,也很著名。普光殿始建於東漢,最初為道教建築。因為這裡雷火頻繁,所以普光殿雖經歷代修葺,依然屢建屢廢。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一座叫做金殿的銅鑄佛殿。殿內有鑄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的銅碑,銅碑的正面為《大峨山永明華藏寺新建銅殿記》,由明人集王羲之書法字體而成,背面為《峨眉山普賢金殿碑》,由明人集褚遂良書法字體而成。可惜的是,銅殿和華藏寺都已毀於火災。 1986年,四川省政府撥款重新修復金頂寺廟,沿用明朝名稱叫做華藏寺。這是全山寺廟中唯一的東西座向的一座。在金頂上,可以看到峨眉山的三大奇觀,即:雲海、日出、佛光。尤其佛光,為中國風景名勝之中罕有之自然奇景。每遇風和日麗的午後,遊人站立捨身岩前,往往可以俯瞰一五彩光環浮現雲際,自己映罩在光環之中,相隨動止,極其神妙。

除以上寺廟以外,峨眉山的白龍寺(白龍洞)、洗像池、雷音寺、清音閣等寺院也都名聞遐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