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著名的寺廟宮觀與教堂

第3章 第三節洪洞上下廣勝寺

今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有一組始建於東漢和帝年間的宗教寺廟,東漢時叫做蘆舍寺。唐朝經郭子儀奏請重修,改名為廣勝寺,並一直沿用至今。後來經歷代的增修,形成現在比較完整又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寺院建築群。 廣勝寺包括上寺、下寺和龍王廟。上下寺相距里許,山上古柏參天,山下清泉奔湧,景物十分幽美。 上寺在山頂。現存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毘盧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這些雖然都是明代遺物,但其形制結構卻保留著元代重建時的風格。殿內有許多技法精湛的元代佛像,尤其彌勒殿的脅侍像,造型飄逸典雅,實屬不可多得的精品。但上寺最引人注目之處還不在這裡,只有那座全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飛虹塔,才能真正代表上寺的特色。它高47.31米,外貼七色琉璃,顯得五彩繽紛,格外鮮麗,猶如雨後長虹,塔名“飛虹”即由此產生。塔身琉璃製作的斗拱、角拱、欄板、佛龕、仙人走獸等,造型無一重複,極其精緻。當然,寺內的數十座碑碣,也頗有價值,它們至少為人們今日研究廣勝寺的歷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斗拱
上寺彌勒殿曾經收藏過4900餘卷孤本金代平水版大藏經,這些經卷字體剛勁,鐫刻工整,紙質優良,印刷清晰,不僅是研究我國印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有其自身極高的學術價值。日寇當年曾企圖將它搶走,八路軍聞訊後,及時趕到,經過戰鬥,才將這些經卷安全轉移。後來又移存於北京圖書館。 下寺在山麓,由山門、前殿、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隨地形起伏高下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多變。下寺是元代修建的,其後殿充分反映出元代大額式建築結構的特點。這種結構簡潔明快,室內粗獷原始,外觀古樸大方。其外檐斗拱朵數很少,排列舒展疏闊,屋簷明顯地上翹,屋頂坡度平緩;室內採用移柱法和減柱法,使空間加大。隨著元朝的建立,這種蒙古族粗獷、豪放的建築風格很自然地體現到了宗教建築上。

下寺後殿內四壁壁畫,是極為精美的元代作品,所描繪的雖然是神話故事,但其中的賣魚、備餐等情節卻充滿了生活氣息。南壁東側的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記載了元代戲劇演出情況,是研究中國戲劇史極為珍貴的資料。只可惜後殿壁畫的大部分於1928年被盜賣出國,現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山牆上部殘存的16平方米畫面,畫工精細,色彩富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