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建築

第19章 第二節清代的皇家園林

中國古代建築 楼庆西 3779 2018-03-20
清代的造園盛期是自康熙皇帝開始到乾隆皇帝為止。康熙皇帝用武力取得了政局的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以後,就開始了皇家園林的建設。建設集中在北京的西郊和河北的承德兩地。承德是清代皇帝帶著皇族狩獵和習武的地方,那裡有山有水,氣候涼爽。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685年)開始在那裡利用山丘起伏和熱河泉水匯集之地興建皇家園林,佔地共8000餘畝,這就是清代最大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 北京的地形是三面環山,中間為一小平原,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傾斜,北京的西郊正處於西面山脈與平原交接之處,多丘陵,除西山外,還有玉泉山、甕山,地下水源充足。自金代開始,這裡就建有不少皇家和私家的園林。到清代,把這些官私園林都沒收入官,康熙利用明代官吏李偉的“清華園”舊址建造了暢春園,前有供議政和居住的宮殿部分,後有以水為主的園林部分,成為西郊的第一座離宮型園林。接著又將玉泉山的澄心園改建為靜明園,在香山建造了靜宜園。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暢春園的北面特別建造了圓明園賜給他的兒子胤禛,胤禛當皇帝后,把圓明園擴建,可以在裡面處理政務和居住,成了雍正皇帝的離宮。乾隆皇帝即位,國內經過一段休養生息,國力昌盛,經濟繁榮,加以這位皇帝好大喜功,又醉心於遊樂,在六次下江南巡視過程中飽覽了各地風光之美,返京後大興土木,將建造園林推向高峰。他進一步擴大圓明園,把附近的長春、萬春兩園併入,成為佔地5000餘畝的大型離宮型園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圓明園工程完成,乾隆皇帝寫了一篇“圓明園後記”,記敘了這座園林規模之宏偉,景色之綺麗,並告誡後世子孫不要再廢棄此園而重費民力另建新園了。但是,事隔不久,他自食其言,又在圓明園西邊不遠的地方,利用甕山和西湖水面,興建起另一座皇家園林清漪園。至此,在北京西郊,建成了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和暢春園、圓明園。再加上附近的蔚秀園、朗潤園、勺園(以上三園在今北京大學內)、熙春園、近春園(二園在今清華大學內)等,在方圓幾十里的範圍內,幾乎是園園相通,樓閣相望,成為一個歷史上空前的、舉世無雙的宮廷園林區。下面重點介紹圓明園和清漪園。

(1) 圓明園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完成於乾隆時。這裡本是一片平地,既無自然的山丘,也沒有已經形成的湖面。但是地下水源卻十分豐富,可以說挖地三尺即可見水,所以確是一處建造園林不可多得的佳地。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建園,自有它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平地造園,以水為主。圓明園中有大型的水面如福海,它寬達600米,處在全園的中心,湖中建有島嶼;有中型水面如在正門北面的後湖及長春、萬春兩園內的湖,長寬約二三百米,隔湖觀賞對岸景色,尚可歷歷在目;小型水面無數,山前房後,一塘清水,比比皆是;還有回流不斷的小溪小河,如同園內紐帶,將大小水面串聯成為一個完整的水系,構成為一個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園林。正因為是平地造園,水面是挖出來的,挖湖堆山,一舉兩得,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土丘加起來約佔全園面積的1/3。只是這些土山都不高大,並沒有破壞圓明園的水景特點。

特點之二是園中造園。圓明三園,規模宏大,但它沒有清漪園萬壽山和北海瓊華島那樣的山峰可以作為全園的風景中心,它是用一組組小型園林佈滿全園。這些小園或是以建築為中心,配以山水樹木;或是在山水之中,點綴各式建築,圍以牆垣,形成一個個既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小園,組成無數各具特色的景觀。這裡有處在宮門內供皇帝上朝聽政用的正大光明殿;有以福海和海中三島組成,象徵著仙山瓊閣的“蓬島瑤台”;有供奉祖先的廟宇安佑宮;設有佛殿的小城舍衛城;有建造在水中,平面成卍字形的建築“萬方安和”。乾隆皇帝幾下江南,便想把蘇州、杭州一帶的名園勝景統統帶到園裡,於是圓明園裡出現了蘇州水街式的買賣街;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柳浪聞鶯、平湖秋月等著名景觀;只不過這些江南勝景在這裡都變成小型的、近似模型式的景點了。

特點之三是園中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極富變化。建築的平面除長方、正方形以外,還有工字、□字、田字、井字、卍字、曲尺、扇面等多種形式;屋頂也隨著不同的平面靈活地採用廡殿、歇山、硬山、懸山、捲棚等形式;光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圓形、十字形,還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多種。乾隆時期還在長春園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頭建築。這批建築由當時在朝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畫家朗士寧設計,採用的是充滿了繁瑣的石雕裝飾,被稱為歐洲“巴洛克”式樣的形式,建築周圍也佈置著歐洲園林式的整齊花木和噴水泉等。可以說這是西方建築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現在中國。圓明園就是這樣由不同大小的水面、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樣的建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觀。在雍正時期就形成了24景,乾隆時期又增加了20景,加上長春園的30景和萬春園的30景,形成佔地5000餘畝、共有100多處景點的宏大的皇家園林,所以西方有人把圓明園稱為“萬園之園”。

(2)清漪園—頤和園1750年乾隆以慶賀母親皇太后六十大壽和整治京城西北郊水系的雙重名義,開始改造和經營頤和園。造園者首先將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擴大了水面,在湖的東面築成一道東堤,設有水閘,在湖的西面留出一條西堤,組成一個具有蓄水功能的大小三個水面的湖泊,定名為昆明湖。同時在甕山上下大興土木,在山的南坡中央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將甕山定名為萬壽山以慶賀皇太后大壽。公元1764年建成了佔地5000餘畝,水面佔3/4的又一座大型皇家園林清漪園。 清漪園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景區。一是萬壽山東部的宮廷區。凡屬離宮型園林都有供皇帝上朝聽政的地方,所以在清漪園的東宮門裡有一組宮廷建築群。其中有皇帝聽政的仁壽殿,住宿用的玉瀾堂、宜芸館和樂壽堂,以及成組的服務性建築。它們也是採用傳統的前朝后寢的佈局,仁壽殿在前,寢宮在後。第二個景區是前山前湖區,這是清漪園最主要的部分。萬壽山經過改造,形成座北面南,前臨湖水的良好格局,在山的前坡中央建有一大組大報恩延壽寺建築群。寺的山門、大殿、佛塔沿著軸線,隨著山勢,由山腳到山頂,順序安置在山坡上。其中最高的原為一高九層的寶塔,還未完工,發現有倒塌危險,拆除後改建為供佛像的樓閣,即佛香閣。這一組建築金碧輝煌,成了整座清漪園的風景中心。在它的兩邊,佈置著成組的建築,其中有宗教建築轉輪藏、五方閣;有遊樂建築畫中游、聽驪館、景福閣;還有許多可供休息玩樂的院落建築。特別是在萬壽山的南面腳下,沿著昆明湖岸,建造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自東往西,貫穿整個前山區。人們漫步廊中,外觀湖光山色,裡望組組宮殿與住所;內望廊裡,每一間廊子的樑架上都畫滿了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彩畫。長廊,成了一條絢麗多彩的畫廊,一條觀賞園內不同風光的遊廊。前湖經改建後,用堤岸分隔成了三個湖面。西堤是模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在堤上也建了六座橋。在三個湖中各有一島,象徵著東海中的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登上萬壽山,近處的昆明碧水,遠處的萬頃良田,相連成片,一望無際,園林風光在這裡得到了無窮盡的伸延。三是後山後湖區。萬壽山的北麓,緊靠著圍牆,地勢狹窄,本沒有什麼景緻,但造園者卻巧妙地在山腳下沿著北牆挖出一條河道,並且使河道形成寬窄相間的湖面,用挖出的土就近在北岸堆成山丘,兩岸密植樹木,然後將昆明湖水自萬壽山的西面引入後山。這樣就造成了夾峙在山丘之間的一條後溪河,在這條河的中段還模仿蘇州水街建造了一條買賣街。泛舟後湖,或處於自然山林之間,湖面忽寬忽窄,忽明忽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進入繁華市街,兩岸鱗次櫛比地排列著各式店鋪。登岸步入後山山道,則兩旁高樹參天,樹蔭深處,散佈著組組亭台樓閣。到了後山的東頭還出現一座諧趣園,這是模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園中之園。小水一塘,四周佈置著樓台亭榭,環境寧靜清幽,別有洞天。整個後山,變成一個與開闊的前山前湖迥然不同的、十分幽靜的景區。

(3) 名園遭劫公元1856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佔領海淀,對圓明、暢春、清漪、靜明、靜宜諸園先是大肆掠奪園中財寶,後又放火燒毀了這些園林。清漪園除個別建築外幾乎被焚燒殆盡,清人對劫後的清漪園曾作瞭如下的描繪:“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青芝岫裡狐夜啼,繡漪橋下魚空泣。”這真是對一代名園滿目蒼涼景象的真實寫照。直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軍造船的經費修復了清漪園的主要部分,並改名為頤和園。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中國,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沙俄、英國和意大利侵略軍相繼進駐頤和園達一年之久,對園內陳設又搶劫一空,建築的內外裝修也遭破壞。公元1902年慈禧返回北京用巨款修復頤和園,並於公元1904年在園內耗費巨資舉辦了她70大壽的慶典活動,這是封建統治者最後一次大規模地使用這座皇家園林。

圓明園被燒毀之後,在同治皇帝時曾下令用拆除清漪等園的舊料去修復三園,但不久就因國庫空虛和意見分歧而中止,到如今也就只剩下西洋樓這一區少量石頭建築的斷柱殘壁了。現在許多人去圓明園參觀因為只見到這些石頭建築,所以把它們當作是圓明三園的昔日面貌,這真是一個誤會,西洋樓並不代表圓明園的典型建築式樣,現在留存下來的斷柱殘壁只能使人們看到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與兇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