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建築

第11章 第四節陵墓地下部分的雕刻

中國古代建築 楼庆西 1493 2018-03-20
陵墓地下的雕刻品因為保存得完好,所以比地上的雕刻數量更多,形式更豐富多彩,為我們提供了一大批藝術珍品。 早期的墓葬中能見到的雕塑品最大量、最精美的要算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了。這是一種用土塑造然後燒製成的陶器,從已經挖掘出土的數以千計的兵馬俑中,可以分為弩、步、車、馬四個兵種。它們排列成整齊的隊列,大小與真人相近,粗看形象相似,但細觀卻神態各不相同。更有意思的是每一件人俑都分解為頭、手、軀幹、足等七種部件,分別塑造燒製,然後組裝成整體。這種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反映了秦代雕塑的高度技藝水平。這數以千計的兵馬俑還只是始皇陵區的一小部分,而且還只是陵墓地宮外圍的殉葬區域,真正地宮中的精品想必會更加令人驚嘆。

漢代的地下墓室都用磚或石為結構,形式多采取板樑式,即墓室的牆和頂全用大塊的石材和磚構築。磚長約1.5米,寬0.6-0.8米,厚0.2-0.3米。後來為了便於製造,墓室的頂改用拱形券或者小塊磚層層疊出的結構。這個時期的墓室裡,石和磚的表面多有雕刻作裝飾,稱為畫像石和畫像磚。雕法是用刀在磚石表面刻劃出印,沒有高低起伏者稱為線雕,雕出高低層次者稱為淺浮雕。雕刻的形像有人物、植物、獸類和建築,表現的內容多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如宴客、打獵、放牧、出行、收租等;也有表現當時流行的神話故事情節,市俗生活如播種、收穫、煮鹽等勞動的場景。這些雕刻有的構圖緊湊,雕刻細緻精美;有的雖比較粗獷,但卻十分生動雅拙,為今人留下一批古代民俗生活和藝術的珍貴資料。

宋代皇陵至今沒有發掘。在已經發掘的一批宋、遼、金墓穴中,使我們見到了另一種風格的雕刻作品。散佈在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小型墓室多為磚築,墓室不大,有的只有二米見方。它們的特點是把墓室四壁裝飾成墓主人生前的環境,例如山西侯馬市的董海墓和董明墓都建於金代(圖12),在墓的四壁表現出墓主人的住宅形象,每面都是三開間的房屋,有門有窗;墓主人夫妻端坐正面桌子兩旁,桌上放著食物、花卉;有的還有戲台,台上男女戲子正演著戲曲。所有這些形象全部都用磚雕刻而成,連建築上的立柱、橫梁、屋簷下的斗拱,門窗上的花格裝飾都一一表現出來,甚至小戲台上的人物表情都有細緻的刻畫。置身墓中,彷彿又回到真實的生活環境之中。這種世俗化的表現手法是這一時期墓室建築的特徵。


圖12 山西侯馬金代董氏墓剖面圖(選自《中國古代建築史》)
明、清兩代皇帝陵墓地宮的發掘又使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陵墓建築的雕刻。明定陵地宮第一次向我們揭示了地下宮室的宏偉面貌,但定陵地宮的裝飾雕刻不多,而真正顯示地宮雕刻藝術的還是清東陵的裕陵地宮。裕陵是清代乾隆皇帝陵墓。乾隆當皇帝60年,活到89歲,自稱為“十全老人”,裕陵地宮的規模和雕飾的確反映了這位盛世皇帝的志得意滿。地宮為石築,進深54米,面積有372平方米。整座地宮的四周牆壁和宮頂都雕滿了佛教內容的裝飾;四道墓門,八塊門扇都是由高三米,寬1.5米,厚19公分重達三噸的青石製成;每扇門上各雕有一座菩薩立像。他們頭上戴有蓮花瓣的佛冠,耳戴佩環,上身袒胸露臂,肩上披著飄舞的長巾,雙手還掐著西蕃蓮,下身穿著長裙,腰上繫著長長的垂珠菊花,赤著雙腳,立在出水的芙蓉花上,面目脈脈含情,體態輕盈端莊,在高起的雕像周圍裝飾著淺浮雕的捲草紋。在主要的地宮墓室裡,頂部刻有三大朵佛花,花心由佛像和梵文組成,外圈有24個花瓣。在墓室的東西壁上雕刻有佛像和象徵著吉利的八寶圖案。在四周牆上刻滿了印度梵文的經文和用藏文注音的番文經書,梵文共647字,番文294645字。所有這些菩薩像、經文、裝飾圖案都妥貼地安置在地宮的牆上頂上,佈局緊湊,雕刻細膩,整座裕陵地宮成了一座地下的佛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