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話

第10章 第三節勤奮用功才有真才實學

天才的人是有的,那是人們成才的一種內因。但是天才不一定能成才,歷史上幼年聰明伶俐,卻不立遠大志向,也不勤奮學習,長大後碌碌無為變成庸才的也很不少。另有一些青少年,天資聰穎,但是讀了幾本書,有了一點兒基礎知識以後,便自高自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別人,甚至處處出言不遜,打擊別人,抬高自己。於是良師益友視之為鴟梟〔chi xiao吃肖〕,不敢再接近他;而他自己固步自封,學問到此為止,終於成了半瓶醋、半桶水,難以真正成才了。所以,有了天才的內因,還必須自幼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努力,刻苦用功,不斷求進步,才能真正成才。勤奮刻苦是自己的事,和樹立遠大志向一樣,別人代替不了,也不能硬加壓迫,所以也是成才的內因,並且是比天才和立志更為重要的內因。那些自幼不很聰明,甚至智力略低於常人的人,因為他自知不如別人,就自幼立定了迎頭趕上的志向,以求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習上肯加倍努力地孜孜以求,不斷進取,到頭來終於得以成才的也大有人在,而且這樣的成才更為可貴,對別人更有啟發。古人把求學與成才比作植樹,春天肯為樹木鬆土澆水施肥,秋天才能獲得豐收的果實。這種比喻是頗為恰當的。

這裡先舉些本來有天才,而又很勤奮用功,後來終於成才的實例: 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有人說他是生而知之者,可見他在幼年是很聰明的,但是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幼年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學問是從15歲那年起,自己知道發奮讀書了,通過勤學好問的刻苦自學,才逐漸地積累起來的。他曾經說過,他在學習的時候,從來也不會感覺到厭倦。他讀的時候,把這部用竹簡編寫的書翻來覆去地讀了許多遍,連串在竹簡上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三次,這就是“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故事。韋,就是熟牛皮。韋編,就是串在竹簡上的牛皮帶子。堅韌的牛皮帶子都給磨斷了三次,這說明孔子讀是多麼的勤奮用功。讀如此,讀其他書也莫不如此。正是因為孔子既有天才,而又勤奮好學,所以後來他才能成為一個大學問家,成為影響中國達二千多年之久的大聖人。

東漢時期的王充,自幼不同於其他兒童,別人喜歡捕雀捉蟬,他卻喜歡讀書寫字。六歲時,父親開始教他讀書,他過目不忘。八歲進書館讀書,同學百餘人,幾乎人人都因為頑皮或成績差而捱過老師的鞭子,只有王充循規蹈矩、成績優良而受到老師誇獎。老師教他讀、《尚書》,他一天能背誦千餘字,並且能懂得意思,真可以說有點兒天才。他並不以自己有天才而自滿,而是一直勤奮好學,刻苦用功。正是因為他以勤奮出名,所以出身寒素的他才得以被保送到京城洛陽的太學裡去讀書。進了太學,在良師益友的教育與熏陶下,他更加發奮用功了。他的老師班彪講課時喜歡旁徵博引,內容十分豐富。王充對老師引證過的材料,一定要找出來親自讀一遍,有了體會,才自信完全懂得老師所講的內容了。他在太學讀書幾年,太學裡收藏的書都讀遍了,於是他在課餘去洛陽街上書舖裡讀書。他買不起書,但是每本書他只要讀過一遍就能背誦。如此有天才而又很勤奮的王充,後來終於成長為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不朽著作《論衡》,被譽為“黑夜裡發射出的人民智慧之光的明燈”,由此可見其內容的精湛。像王充這樣天才加勤奮的成才典型,對人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南北朝時期南方梁朝的王筠,自幼聰明過人,七歲能寫文章,16歲那年寫的《芍藥賦》,文辭極美,被人們廣為傳誦,在鄉里頗有點兒名氣,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天才少年。可是王筠並不因為自己聰明過人而驕傲,他為人十分謙虛,學習十分刻苦。他讀《五經》,每部都讀了七八十遍。他尤其愛好《左氏春秋》,把它讀得滾瓜爛熟,並且還從頭至尾抄寫了五遍。他抄書成了習慣,從十三四歲起,每讀一部書,都要把這部書整個抄寫一遍。除了《左氏春秋》外,他抄寫《周官》、《儀禮》、《國語》、《爾雅》、、《本草》各兩遍,子史諸集各一遍,抄成的本子,共有百餘卷。王筠自己說,經過這樣又讀又抄,做到了眼到、口到、手到,書中的內容才記得牢牢地永遠不會忘記了。因為王筠如此刻苦用功,所以他的學問大有長進,文章越寫越好,連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沈約,每次讀到他的文章時,都要反复吟誦,自嘆不如。後來王筠受到重用,充分發揮了他的才幹。他做過尚書吏部郎、秘書監、光祿大夫、等官,不光在政治上很有建樹,並且還著書百餘卷,流傳後世。

南北朝時期北齊的著名學者李鉉,自幼十分聰明,但因家庭貧窮,九歲那年靠著親戚朋友的幫助才開始上學讀書。他一邊上學,一邊還得幫助家里幹地裡的農活。農忙季節還要暫時停止學習,搶收搶種。但是李鉉讀書比別人用功,成績也比其他同學要好得多。 16歲那年,他就讀完了、《尚書》、《禮記》、《周禮》、《儀禮》、《左傳》等儒家經典,寫了許多讀書筆記。在家鄉已經沒有人再能教他了,他便和同學結伴外出求學,拜在當時享有盛名的儒學大師徐遵明門下受業。李鉉跟徐遵明學了五年,五年中許多日子都是黎明即起,到深夜才睡覺,連睡覺時也常常是衣不解帶,偶有心得就趕快起來寫讀書筆記。他這樣勤奮刻苦地學習,終於繼承了老師的學問,以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告別老師回家。後來李鉉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成書,完成了《孝經義疏》、《論語義疏》、《毛詩義疏》、《三禮義疏》、《春秋三傳異同》、《周易義例》等多種著作,成了當時很著名的一位學者。

唐朝的李紳,寫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是人們所熟知的著名詩人。他六歲喪父,母親盧氏親自教他讀書。李紳天資聰穎,接受能力極強,是個與眾不同的天才少年。在母親的教育下,李紳知道聰明還必須加上刻苦用功,學業才能有所成就。他特別喜歡詩,每讀一首前人的著名作品,都要十遍百遍地吟誦,不但要求自己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並且還要求自己能體會詩中的意境和用字押韻的精妙之處。李紳15歲時,寄住在無錫惠山寺裡讀書,在寂靜的寺院中,在惠山的松林怪石之間,他更加刻苦用功,專心致志地讀書,寫下了許多詩篇。 《憫農二首》,就是他觀察了山下農民的辛勤耕耘和貧苦生活、地主收租時的殘酷剝削以後,寫下的早期作品。李紳的成名,雖然有天才的因素,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刻苦用功的結果。

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彥博,幼年就很聰明。有一次,他和許多小伙伴在一起踢球,一不小心,把球踢進了一個很深的樹洞裡。他們輪番著用手去掏,都沒有掏著;想用兩根竹竿像筷子夾菜那樣去夾,也夾不上來。文彥博在樹洞邊觀察了一陣以後,靈機一動,想出了個灌水浮球的辦法。他叫小伙伴們拿來水桶木盆,大家一齊往樹洞裡灌水。樹洞灌滿了,球也就浮了上來。小伙伴們都很佩服文彥博的聰明能幹。在學習上,文彥博並不倚仗自己的聰明,而是聰明再加勤奮,十分刻苦地用功。他拜在當時著名學者史炤〔zhao召〕門下,攻讀四書五經。史炤的母親懂點相面之術。她仔細地觀察了文彥博的容貌和舉止以後,認為他長大後可以做到一類的官。師祖母的話給了文彥博以極大的鼓舞,他更加刻苦用功了。他不但十分細心地讀書,並且努力鍛煉身體,注意邊防形勢和軍隊的訓練,成了個文武全才。他10多歲進士及第,從知縣一直做到宰相,對整頓財政、加強邊防做出了重大貢獻,成了宋朝一位十分出色的政治家。

宋朝的司馬光,人們也都是很熟悉的。他自幼聰明,七歲就凜然如成人,聽別人講《左氏春秋》,句句記在心頭,回家後能原原本本地講給家裡的人聽。打破水缸救出落水同伴的故事,也是他少年時代的作為,後來京洛間甚至以這件事情為題材,繪成年畫賣錢,用以教育孩子。由此可見,司馬光也是有點兒天才的。可是他並不因為自己天賦較高而滿足,自幼就勤奮好學,手不釋卷,甚至到了不知飢渴寒暑的程度。他對文學、史學、哲學、音樂、律曆、天文、書數都廣泛涉獵研究,除了釋老之學以外,他都有豐富的知識和出色的著作,、《涑水紀聞》、《稽古錄》、《潛虛》是他的不朽名著。他於20歲中進士甲科,步入仕途,後來官至宰相,可以說是青年成才、老當益壯的著名歷史人物,是天才加勤奮而成才的典型。


司馬光破缸救同伴
下面再舉些幼年不很聰明,但是有自知之明,肯於刻苦用功,後來終於成才的實例。 晉朝的周處,從小死了父親,因為沒人管他,從來不愛動腦筋,更談不上有沒有天才。他沒有上學,一天到晚遊遊逛逛,打拳踢腿,舞刀弄棒,到10多歲時,雖然練就了一身力氣,卻到處惹是生非,鬧得四鄰不安。人們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長橋下的蛟龍,合起來稱為“三害”,只要一看到他,就遠遠地躲開,不敢和他接近。後來,他從父老口中知道人們都很害怕猛虎和蛟龍,就上山射死猛虎,入水勇鬥蛟龍。他經過三天三夜的戰鬥,才把蛟龍殺死。當他回到家裡時,看到人們都以為他死了,正在互相慶賀,這才知道自己原來也是一害,被人與猛虎蛟龍同等看待,於是就下決心要改邪歸正,重新做人。他到蘇州去請教當時有名的大學問家陸機、陸雲兄弟,對陸雲說:“我想好好自學,卻怕歲月蹉跎,已經太晚了。”陸雲說:“我聽得古人有句諺語,'能改過自新的人是最可貴的'。你雖然比一般的學童大了幾歲,但是畢竟還很年輕,我只怕你不肯立志,不怕你學業無成。你只要肯立志努力學習,將來一定會成才的。”周處聽了陸雲的勸告,從此開始好好學習,他雖然天資不高,並且走了一段彎路,學習起來很是吃力。但是既然已經下定決心重新做人,他就加倍地努力學習,後來他終於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在對敵鬥爭中以身殉國,還留下了好幾部著作。

晉朝的皇甫謐〔mi 密〕出生在窮苦的家庭,幼年過繼給在鄉間務農的叔父。皇甫謐並無天才,不像那些聰明伶俐的孩子討人喜愛,而是一天到晚只知道吃、睡、玩。到了20歲,他還不喜歡學習,整天東遊西逛,與人打鬧嬉耍,別人都當他是個傻子。但是皇甫謐很敬重他的叔母任氏,別人送給他瓜果,他就拿回家裡孝敬叔母。叔母對他說“你要是沒有出息,就是抬了豬牛羊三牲來奉獻給我,我還是要說你是個不孝的孩子。你今年都20歲了,仍是不想學習,一點道理也不懂,拿幾個瓜果來有什麼用,我能吃得下去、高興得起來嗎?”叔母說著說著,眼淚撲簌簌地掉下來,掉在瓜果上,把瓜果都弄濕了。叔母的一番話,終於打動了皇甫謐,他覺得自己的年齡雖然大了些,但是只要迎頭趕上,還來得及。於是他跪下向叔母發誓,從今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他拜一位名叫席坦的老先生為師,開始與六七歲的孩子坐在一起,從最簡單的課本讀起。同學們看到一個長得又高又大的青年,讀的卻是和他們一樣的課本,常常當面譏笑他,可是皇甫謐毫不在乎,他加緊學習,下決心把浪費掉了的時間奪回來。別人讀三年的功課,他一年讀完。叔父家裡缺少勞動力,農忙時,皇甫謐得下地干活。為了抓緊時間,他把書和農具一起帶到田間,鋤完一塊地,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讀書,拔完一塊地的草,再坐下來休息讀書。勞動一天,農活干了不少,書也讀了不少。讀著讀著,他養成了讀書的習慣,甚至到了為讀書而廢寢忘食的地步。別人勸他應當注意身體,別累壞了。他回答說:“早上懂得了道理,晚上死掉也就不足惜了。何況壽命長短是早就注定了的!”經過這樣加倍的刻苦用功,皇甫謐終於在短時期內讀完了四書五經和九流百家之言,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後來他又集中精力研究醫學,撰著了《針灸甲乙經》這部不朽的世界醫學名著,創立了一套針灸學理論體系,成為針灸學理論的奠基人。

清朝的考據學家閻若璩〔qu 渠〕,從小口吃,說起話來結結巴巴,腦子也很笨拙,理解力很差。他六歲上學,老師教一篇課文,同學們讀上三遍五遍就能背誦,閻若璩讀了幾百遍還背不下來,因此常常要挨板子。閻若璩雖然皮肉受了痛苦,但是始終不灰心。他相信功到自然成的說法,認為只要自己比別人加倍用功,多花力氣,一定能趕得上同學。晚上放學回家,吃完晚飯,他就在燈下十遍百遍地讀書,不把當天學的課文背下來,決不睡覺。天賦較差的閻若璩,就是依靠這樣的加倍努力,終於在學業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他不但趕上了同學,並且還逐漸超過了他們,成了最優秀的學生。閻若璩到15歲的時候,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了把讀過的書徹底弄明白,他對書中的疑難問題逐字逐句地進行考證註釋,用小字寫在書的邊上。後來他竟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考據學的理論,成為一位很著名的考據學家。 歷史上像孔子、王充、王筠、李鉉、李紳、文彥博、司馬光那樣既有天才又很勤奮而終於成才的人固然很多,而像周處、皇甫謐、閻若璩那樣本來天資不高,早年不肯用功,而後來立定志向,加倍努力,終於成才的人也有不少。總之,不管有無天才,只要肯勤奮用功,就一定能掌握真才實學,使自己成長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才。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