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五經四書說略

第25章 第一節石經的起源

五經四書說略 李思敬 1199 2018-03-20
什麼叫石經?石經就是刻在石碑上的經書,是政府通過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向全國刊布的法定經文。歷代石經都建立在太學裡,可以看作我國古代由政府組織出版的“石版”法定教材。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的流傳全靠手抄。最早是抄在竹簡或木簡上,叫簡冊,講究一點兒的,抄在縑帛上,叫帛書。造紙術發明之後,因為紙張更為輕便,抄書就逐漸改用紙張了。由於輾轉傳抄,難免會抄錯,不但錯字、漏字、串行、脫句難以避免,就是整章整段地顛倒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讀書人所用的經文,往往文字不一。而漢代國家考試,只能以政府官定的經文為準,所以往往發生文字的爭端。為此,不僅博士之間互相攻訐〔jie劫〕,甚至還發生過賄賂主管政府藏書的官員,企圖偷改經文以符合個人私本的醜聞。

本來,到東漢後期,太學的學風已經日益敗壞。據《後漢書·儒林傳》記載,東漢安帝時代的太學裡: 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頹敝,鞠為園蔬(全成了菜園)。牧兒蕘豎(放牧的人和打柴的人。蕘:rao饒,柴火),至於薪刈(打柴)其下。 到東漢順帝時代,雖然修復了許多校舍,但學風還是每下愈況: 章句(經文的解說)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後遂至忿爭,更相言告(互相說對方壞話)。亦有私行金貨定蘭台(宮廷圖書館)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 這裡說的,就是向主管官員行賄,私定經文的事。於是,到了東漢靈帝熹平四年,“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正焉”。就是說,靈帝下決心把標準的經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學裡,作為國家法定教材向全國公佈,意在統一全國的經文,以杜絕私弊。所以石經一刊布,馬上受到讀書人的歡迎。據《後漢書·蔡邕傳》說: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輛),填塞街陌(街道)。 從東漢末年到清朝初年千餘年間,從中央到地方,曾經刻過許多石經。但是由政府正式在太學裡頒定,並且有實物可考的,主要有以下七部。它們是: 漢石經通稱“熹平石經”。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始刻,靈帝光和六年完成。 魏石經通稱“正始石經”。三國魏廢帝(齊王曹芳)正始二年立。 唐石經通稱“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始刻,文宗開成二年完成。 蜀石經通稱“廣政石經”。五代十國時蜀後主(孟昶〔chang敞〕)廣政元年始刻,宋徽宗宣和六年完成。 北宋石經通稱“嘉祐石經”。宋仁宗慶曆元年始刻,仁宗嘉祐六年完成。 南宋石經通稱“紹興御書石經”,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始刻,孝宗淳熙四年完成。

清石經通稱“乾隆石經”。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始刻,乾隆五十九年完成。 這七部規模最大的石經,到今天只有兩部還完整地保存著。一部是唐石經,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一部是清石經,現存北京國子監。其餘的,由於戰亂及其他人為的破壞,像南宋石經,只剩一部分碑石在杭州,而漢、魏、蜀、北宋這四部石經只能看到少數出土的殘石了。 關於這七部石經,近人張國淦《歷代石經考》、劉起釪《尚書源流及傳本考》中的《尚書與歷代石經》一章有系統的記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