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五經四書說略

第2章 第二節從“四術”到“十三經”

五經四書說略 李思敬 1059 2018-03-20
儒家學派最初有四門功課,也就是孔子教學生的四門必修課。它們是《詩》、、《禮》、《樂》,漢儒稱之為“四術”。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科目,孔子以前大約也是如此。因為《禮記·王制》說,古代“樂正(主管大學教育的官)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禮》、《樂》以造士(造就人才)”。 “四術”之中,《詩》、是誦讀的,《禮》、《樂》是演習的。這四者就是當時的文學課、古代史課、政治課、音樂課。後來又增設了《易》和《春秋》,就是當時的哲學課和近代史課。這六門功課後人稱為“六藝”,也叫“六經”。 因為古代沒有樂譜,《樂》沒有留傳下來,到了漢朝只剩下“五經”。在漢朝的中央教育機關——太學裡,經書設有專任教官講授,稱為“博士”。漢文帝時開始立博士,歷景帝至武帝,“五經”都立了博士。據《史記·武帝本紀》記載:“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春……置'五經'博士。”所以“五經”這個名稱完成於武帝時代,一直流傳至今。

前邊說過,《禮》有“三禮”,《春秋》有“三傳”,如果分開單算,再加《易》、、《詩》,廣義的“五經”實含九種典籍,所以到了唐代就出現了“九經”之名。唐朝科舉的“明經”科,考的就是這“九經”,不過只是從中任擇一經,並不全考。 到了唐文宗開成年間(公元836—841年)曾經刻了一部石經,立在太學裡作為標準的經文。在“九經”之外,又增加了《孝經》、和《爾雅》三部書,共是12種經書。已經介紹過了。 《孝經》是一部講孝道的書,成書時代在《孟子》以後,《呂氏春秋》以前,大體在公元前3世紀。儒家以孝悌為立身之本,孝道是封建倫理教育的基本內容,所以《孝經》也被列入經書。 《爾雅》本不是經典,只是一部按意義分類解釋的古籍字典。因為對讀經很有用,所以也被尊為經書。實際上,《爾雅》是漢朝人在戰國時代學者們積累的訓詁資料的基礎上編定的。

到了宋朝,《孟子》又被列入經書,共13種。至此,儒家的經典才算集結完畢,以後再沒有增加。但是宋代還沒有“十三經”這麼個專名。一直到明朝匯刻《十三經註疏》和《十三經古注》(即去掉唐代以後的“疏”,只保留“注”),才正式有“十三經”的名稱。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卷十八提到至“國朝”乃有“十三經”之稱。這個“國朝”,在他的心目中恐怕應指明朝。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至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把“十三經”刻了一通石經立在北京國子監。我們今天見到的“十三經”,像書店裡賣的《白文十三經》、《十三經註疏》等就是以此為本的。 “五經”、“四書”所含古籍,實際上包括“十三經”裡除《孝經》、《爾雅》之外的全部經典。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