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墨子與墨家

第9章 第一節後期墨家和《墨經》

墨子與墨家 任继愈 807 2018-03-20
現在保存下來的有關墨子及墨家活動的文獻資料很少,而對後期墨家更難勾畫出一個鮮明的輪廓。我們僅知道,墨子死後,墨家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家各自自稱為真墨(即得墨子學說真傳),互稱對方為“別(即非正宗的)墨”(見《莊子·天下》篇)。墨家是個有共同政治主張、組織嚴密的學術團體。戰國時,墨家共同信奉的領袖稱為“鉅子”。 “鉅子”制度相傳確實在墨子及弟子禽滑離之後。據《呂氏春秋·上德》篇記載,墨家鉅子有孟勝、田襄子、腹(黃享)。幸有《墨經》六篇流傳(後收入《墨子》一書中)。 《墨經》是戰國時墨家的著述,據梁啟超、郭沫若等人的考證,認為《墨經》六篇是反映後期墨家思想和學說的文獻。這六篇是《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它的內容大都屬於認識論、邏輯學和科學技術的範圍。這六篇著作顯然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過長期醞釀、提煉,逐步形成的,可能在戰國時期編定成書。它對墨子的哲學思想作了積極意義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的特色。自然觀方面,它拋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和宗教意識,把哲學跟科學緊密地聯繫起來。認識論方面,它繼承了墨子認識論的傳統,發揚了墨子重視經驗和實踐的特點,同時又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墨子狹隘經驗論的傾向和錯誤。邏輯方面,《墨經》對墨子的“故”、“類”等邏輯思想有很大的提高。在反對詭辯論的論爭中,集各家邏輯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相當完整的邏輯學系統。在社會政治和倫理思想方面,它發揚了墨子的“兼愛”學說,提出了“義,利也”(《經上》)的著名命題,突出了“利”的中心思想,把它作為標準和基礎,用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和道德範疇。此外,六篇中還保留了後期墨家和其他思想家爭論的材料。總之,在一些理論方面深化了墨子的思想,尤其是先秦諸子學術著作中較少涉及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應用,受到墨家重視,並在學術上有明確的論述,做出重大的貢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