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名勝古蹟

第9章 第八章明清皇家宮苑的興衰

中國的名勝古蹟 葛晓音 20241 2018-03-20
元蒙統治中國不久,便於公元1368年被推翻。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後來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遷都北京。明朝後期,東北的建州女真興起,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公元1636年改國號為清,隨後大舉入關,於公元1644年進占北京,定北京為清朝首都。接著又統一了新疆、西藏、西南苗疆和蒙古,建立了一個空前盛大的王朝,形成了幅員廣闊、國勢強大、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作為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中心,北京是皇家建築保存最多的地方。北京在金代定為中都,已建起規模齊整的皇城和宮城,後被蒙古軍燒毀。忽必烈放棄中都城舊址,以瓊華島(今北海白塔山)為中心,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大都城。皇城圍繞瓊華島和周圍湖泊,宮城稱為大內,也就是現在紫禁城的前身。全城建築整齊劃一,街道像棋盤一樣規則。元朝滅亡後,明軍為了消除元朝的“王氣”,將元大內宮城全部拆毀,現在只能從有關的資料中了解當時宮殿的形制。明代朱棣(即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重建皇城和紫禁城,基本上沿用元朝大內的舊址而稍向南移,城外加修了護城河。在北宮門正北方堆起一座土山,稱為萬歲山,又叫煤山(清初改為景山),目的是鎮壓元朝的王氣。同時,還仿照南京城的規制,在紫禁城南午門兩側修建了太廟和社稷壇這兩組對稱的建築群。太廟是皇室的祖廟,社稷壇是帝王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的地方。此外,還在太液池南邊開鑿了南海,在皇城正門承天門外開闢出一個完整的T字形廣場,名叫天街(即今天安門廣場),外建宮牆。這樣,皇城的規模就大體上形成了。從明初到嘉靖年間,又以皇城為核心,改建了北京大城。在城南建天壇、山川壇(先農壇),在城北建地壇,城東城西建日壇、月壇,這種對稱的佈局更突出了皇城的中心位置。清朝在北京定都後,把明朝所建的宮殿、城池都保留下來,在此基礎上陸續增修、擴建,但未作大規模改動。清王室在北京的建設主要是增建了許多王府,並在西郊大造園林,在海淀西北形成了20多里的皇家園林區。著名的“三山五園”,即指圓明園、暢春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這些園林匯集了南北園林藝術的精粹,尤其是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鴉片戰爭時期,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燒毀,三山五園慘遭破壞,慈禧太后又在清漪園的基礎上修成頤和園。因此北京作為聞名世界的古都,現存的名勝古蹟,主要是明清兩代的遺跡。

皇城內最重要的建築是天安門、紫禁城和三海。 明清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原名承天門,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坊,後屢建屢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並改名為天安門,才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天安門在明清兩代用處很多。每個新皇帝即位或冊立皇后時,要在城樓上向人民宣讀詔書。每當皇帝出征時,要在這裡祭路,如果送大將軍出征,便在這里送行並祭旗。皇帝出去舉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從天安門出入。皇帝的父母進宮,皇帝迎娶皇后,也從天安門進入,但任何人的喪禮(包括皇帝在內)都不許從天安門出入,連空棺材也不能從這裡抬進去。每年八月,皇帝詔令有關官員對全國各省的死罪囚犯進行最後的判決,叫做“秋審”;霜降前,對北京刑部監獄裡判死刑的犯人進行審處,叫做“朝審”。 “秋審”和“朝審”也都在天安門舉行。此外,明清兩代皇帝親自主持舉人的考試,叫做“殿試”。殿試後兩天,皇帝在天安門召見考中前三名的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依次傳呼他們的姓名,這叫“金殿傳臚〔lu 盧〕”。天安門城樓下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橋,與太廟和社稷壇前的兩座合起來共七座,稱為外金水橋。正中的一座橋身較寬,從前只有皇帝可以走,叫做“御路橋”。金水橋邊還有兩對華表,每個重四萬斤,上面是個承露盤,盤上的怪獸叫做犼〔hou吼〕,據說是龍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蹲在華表上是為了注視帝王外出的行為,提醒他們快回來料理國事。所以華表也稱為望柱。

明清兩代的皇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房屋9000多間。紫禁城的佈局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的場所。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后妃皇子居住和祀神的地方。內廷與外朝之間有廣場分開。此外,在內廷東面還有一組宮殿,俗稱“外東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宮。西面有皇太后、皇太妃的住處。內廷中另有花園三座,供帝后遊玩。 紫禁城的正門是午門。明清時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正門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后大婚入宮時可走一次。進士前三名在殿試放榜後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王公國戚從西偏門出入。每年入冬第二個月的十日,皇帝在午門舉行頒布曆書的典禮。每當軍隊凱旋時,皇帝要挑選日子在午門舉行受俘禮。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還要懸燈,賜宴百官,皇帝親臨觀燈,與大臣作詩。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常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實際上禁城之內從不斬人,午門之外並非刑場。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觸怒皇帝,常要受廷杖(打屁股),受刑地點就在午門外御路東側,也有被棍打死的。清代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罰。

外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宮城中最壯觀的建築,也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殿堂。明清兩代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派將出征、金殿傳臚、賜宴等,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每逢加皇太后徽號和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在這裡閱覽奏章和祭文。先農壇舉行皇帝親耕儀式時,要先到這裡來看種子、農具和祝辭。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家譜(即玉牒),皇帝閱視時,也在中和殿舉行儀式。中和殿後是保和殿。皇帝冊立皇后太子時,去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賀之前,先在這裡穿禮服戴冠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在保和殿宴請滿朝大臣。

內廷前殿乾清宮,是明朝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九間,每間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設床三張,共27張床,皇帝可以隨意換床睡覺,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宮廷命案,都是在乾清宮發生的。清朝順治、康熙帝仍在乾清宮住。雍正帝搬到養心殿以後,乾清宮就成了內廷舉行典禮、接見官員的地方。乾清宮正屋內掛有一塊“正大光明”匾,匾後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明代皇帝都是公開冊立太子。清康熙帝因有35個兒子,兩次廢立皇太子,矛盾很大。雍正繼位後就創立了秘密立儲的辦法,事先秘密寫好繼承人的名字,一式兩份,一份帶在皇帝身邊,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等皇帝死後,由大臣們開啟儲匣,宣布御書指定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個皇帝都是被秘密立儲的。

養心殿原是康熙的書齋,雍正搬到這里後,清代諸帝都把這里當作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最西的一間,因乾隆帝將所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xun 尋〕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裡,所以命名為三希堂。養心殿的東暖閣是皇帝寢宮。同治、光緒時,慈禧在這裡垂簾聽政。辛亥革命發生後,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此宣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內廷西六宮中的儲秀宮,曾是慈禧的住處。它與翊坤宮、體和殿組成一個院落。佈置陳設極其奢侈豪華。慈禧在體和殿吃飯,每天正餐兩頓,小吃兩次。每頓飯主食50多種,菜120多種。每天用肉500斤、雞鴨100多只,每頓飯要450多人侍候。面前擺三張描金大方桌,平時喜歡吃的放在前面,慈禧只嘗幾樣,其餘都是擺排場的。

外東路的太上皇宮,是乾隆準備在當滿60年皇帝以後退休養老的地方,所以宮殿的名稱都是希望長壽,得遂心願的意思,如樂壽堂、遂初堂、符望閣、頤和軒等。寧壽宮旁還有一個佔地5920平方米的花園。慈禧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後由儲秀宮搬到樂壽堂來住。現在樂壽堂已被闢為珍寶館,其中金發塔、大禹治水玉山子、象牙席等都是稀世之寶。外東路還有一口著名的珍妃井。珍妃是光緒的寵妃,13歲時與姐姐同選入宮,美麗聰慧,很得光緒歡心,但被慈禧厭棄。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她打入冷宮。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挾光緒逃往西安,臨走前命人將珍妃推下井去。這年珍妃才25歲。 紫禁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樓,多角、多簷、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樓的輪廓具有玲瓏絢麗、參差錯落之美,同時又顯得端莊雄偉、氣勢不凡。角樓坐落在城牆轉角處,又以城牆下的護城河水為對景,與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輝映,更增添了詩情畫意。

位於紫禁城西側,指中海、南海、北海。水從玉皇山引來,從德勝門水關流入,匯成大池。金代在湖水中積土為島,取名瓊華島。元稱中海和北海為太液池,明初太監開挖南海,到明後期才有三海的區分,一直沿用至今。中南海在清代大加拓建,每年都要舉行幾次隆重盛大的遊樂活動。如陰曆七月十五建“盂蘭盆會”(佛教徒為追薦祖先所作的佛事),放數千盞荷花燈入水飄浮。八月中秋前後,皇室在此校射。冬天八旗禁軍在冰上游戲,同治、光緒年間還有滑冰表演。中南海裡的小島叫做瀛台,原是帝王后妃的避暑地。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帝囚禁在這裡,關押了10年之久。 北海佔地68公頃,水面佔一半以上。園中北岸的主要建築和東岸的部分建築大多是在乾隆時期修成的。全園佈局以瓊華島為主,白塔山南坡寺院依山勢排列,直到山麓岸邊的牌坊,通過橫跨水面的石橋與團城相連。東岸與北岸各組建築與園林相結合,形成意趣不同的各個風景點。既有江南園林的風味,又保持著皇家園林的特色。北岸西天梵境西面的九龍壁,是北海最著名的琉璃建築。影壁高6.65米,厚1.42米,長25.52米。全用彩色琉璃磚砌成,兩面各有九條彩色蟠龍。除此之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隴垂等處,及多彩斗拱下面也有許多條龍,總共大大小小有635條龍。這座九龍壁是明萬曆皇帝生母李豔妃所造。她篤信喇嘛教,在北海建大西天經廠,專門從事譯經、印經。為了鎮住火神,預防經廠失火,就在經廠門前築起了這座有蟠龍和海水的影壁。類似北海九龍壁這樣最高級的五色琉璃九龍壁,另外還有兩座,一座在北京故宮,一座在山西大同。北岸的五龍亭也是明代建築,五亭之間有S形石橋相連,婉轉如游龍,原是帝王釣魚、觀焰火的地方。北岸的靜心齋以及東岸的濠濮間、畫舫齋,都是北海的園中之園,佈局均以山石水池為主,配以齋庭樓軒,有遊廊曲折環繞,自成天地,清靜幽雅。

北海南門西邊的團城,是一處別緻的建築。四周用磚砌成圓形城牆,牆頂砌成城堞垛口,只有兩座門。主殿承光殿,原來也是圓形的,乾隆時改建成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方形大殿。清帝外出郊遊,便來這裡換衣,用茶點。殿旁的一棵油松傳為金元時所植,被乾隆封為遮蔭侯。另有白皮鬆和探海松,也是幾百年的古樹,被封為白袍將軍和探海侯。團城的珍貴文物有兩件最著名,一件是承光殿內的白玉佛,高約1.5米,身上鑲嵌寶石,相傳是一個叫明寬的和尚從緬甸帶回來的。另一件是瀆山大玉海,黑玉制的酒甕,是供忽必烈飲宴貯酒用的,重約3500公斤,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傳世玉器。 明清皇城內除了紫禁城、北京三海外,重要的建築還有景山、太廟和社稷壇。景山在明代堆放煤炭。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李自成率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帝朱由檢逃出宮城,吊死在景山東麓的一棵槐樹上。景山在清代成為帝后停放靈柩和供奉祖先影像的地方。山上五座亭子均建於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太廟現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形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結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廟內古柏多有幾百年曆史。社稷壇現為中山公園。園內的拜殿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明初建築之一。蘭亭碑亭原為圓明園40景之一,1917年移到這裡,八根石柱上刻有乾隆精選的七位書法家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號“蘭亭八柱”。

皇城外最吸引人的名勝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內城正陽門外,是明清兩代帝王孟春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地方。共有兩道壇牆,分出內壇和外壇。內壇裡建有齋宮和祭壇,齋宮是皇帝祭祀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正殿建築沒有梁、枋、大柱,又叫無梁殿。祭壇共兩座。祈穀壇在北,圜丘壇在南,二壇在同一條南北中軸線上,中間有牆隔開。祈穀壇的中心是祈年殿,圓形,共三層簷,攢尖式圓頂,明代原為藍、黃、綠三色。清乾隆時一律改為藍色琉璃瓦。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天象建的。中央四根龍井柱,象徵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象徵12個月。外層12根柱,象徵一天12時辰。加起來24根,象徵24節令,三層相加28根,象徵週天二十八星宿。圜丘壇以北的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牌位的地方。正殿為圓形,外面有一道圓形圍牆,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由於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聲波可沿內弧反射傳遞。從皇穹宇到圍牆南邊的琉璃門之間有一條石板甬道,在皇穹宇台階前由北而南的第一、二、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站在第一塊石板中央,面向殿內拍一下手,可以聽到一聲宏亮的迴響。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拍一下手,可聽到兩聲迴響,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拍一下手,可聽到三聲迴響。這是因為三塊石板在這道圓形圍牆中心,無論站在哪塊上都能聽到回音,只是由於音波從圓牆折射回來的距離不同,才會聽到次數不同的回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回音壁兩端牆根,一人靠牆說話,聲浪就會沿牆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頭,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圜丘壇是祭天的地方,壇高16尺,共分三層,露天圓形,每層四面有九級台階。壇上所有的石板、欄杆、欄板以及台階都與九字有關,因“九”在古代常被用來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例如從壇中心向外,三層檯面,每層鋪九圈扇面形狀的石板,上層第一圈是九塊,第二圈是18塊,第三圈是27塊。依次類推,到第九圈是81塊。中層從第10圈的90塊到第18圈的162塊。下層從第19圈的171塊到第27圈的243塊。共計三層,378個九,共3402塊。檯面中心的太極石,也有聲波反射作用,只是因壇上半徑較短,迴聲太快,站在上面發聲的人自己覺得聲音特別響亮,站在圓心外的人卻沒有這種感覺。皇帝把這看作是天下萬民對朝廷的歸心和響應,所以將這塊中心圓石稱為“億兆景從石”。天壇的建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又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科學原理,在古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北京西郊海淀,原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地區,從明代開始已興起了園林建築。清代皇帝又在此大規模修建離宮別館,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後130多年,形成了迤邐20裡的皇家園林區。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山五園以外,還有不少皇帝賜給宗室大臣的園林,如現在北京大學未名湖周圍的淑春園、鏡春園、承澤園、蔚秀園,清華大學的近春園、熙春園等等。這些皇家園林中規模最宏偉的是圓明園。 圓明園以及與它毗連的長春園和綺春園,通稱圓明三園。從雍正創建以來經過1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驚人的規模。三園共構築各類橋樑100多座,風景點140多處。樓台亭榭、軒廊館閣等建築面積計16萬平方米,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它不僅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的園林建築藝術,創造性地吸收和借鑒了南北名園的勝景,而且還包括了西洋建築的特色。園內建築陳設豪華,並收集了全國罕見的文物、珍寶和圖籍。所以當時歐洲的有關文獻盛讚它是“萬園之園”、“人間天堂”、“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但令人痛心的是它遭到兩次災難性的浩劫,如今已變成一片廢墟。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於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大肆搶劫之後,又在18、19日兩天,派馬隊在全園各處放火。大火燒到附近各園,致使從海淀鎮到香山20多里範圍內的宮苑慘遭破壞。劫後的圓明園只剩下13處景區。 13年以後,慈禧太后想在廢墟上重建這座名園,因財政困難,進展緩慢,工程質量低劣。 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圓明園又遭到第二次洗劫。外國侵略者退走以後,腐敗的清朝八旗兵丁和惡霸地痞相勾結,又把殘存的宮室殿堂拆光,連石料磚瓦都拿去拍賣,木料樹木則燒炭出售,最後終於使它變成了一座荒園。只剩下西洋樓中遠瀛觀南端的觀水法殘柱,以及極少數古建築的殘壁斷牆,至今屹立在廢墟上,成為帝國主義侵華罪行的見證。 原是由許多泉水匯成的一處天然湖泊,旁有甕山,所以稱甕山泊。乾隆時,為整理西郊水道,開浚甕山泊,又提高了它的蓄水量。並在甕山上興建了大報恩延壽寺和智慧海,前山修亭台樓閣,後山佈置召廟寶塔,山下後湖沿岸還開了一條江南風味的臨水街市,叫做蘇州街。山名改為萬壽山,湖名改為昆明湖,總稱為清漪園。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清漪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復清漪園,重建後改名頤和園,作為她“歸政”後的休息場所。 1900年,頤和園再度遭八國聯軍洗劫,慈禧又動用巨款重加整修,從1903年起,她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度過。 頤和園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景色,園內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群,既自成一格,又相互聯繫,同時巧妙地借來西山和玉泉山作為背景,把人工建築和自然風光結合起來。全園佔地約290公頃,各式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多間。大體可分政治活動區、居住區和遊覽區三大部分。政治活動區在東宮門內,以仁壽殿為中心。慈禧和光緒帝每年有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升朝理事,接見大臣和外國使節。居住區由玉瀾堂、宜芸館和樂壽堂組成,是三座大型四合院,用五六十間曲折的迴廊相溝通。樂壽堂是慈禧的住所,玉瀾堂是光緒被軟禁的地方。宜芸館是光緒的皇后隆裕的居處。生活區內還有一座德和園大戲樓,是專供慈禧看戲的地方,與故宮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合稱三大戲台。戲樓頂棚上有絞車牽引,戲台底下有一口深井和五個水池,可以表演昇仙、下凡、入地等情節,從台底下噴射水景。風景遊覽區主要由萬壽山的前後山和昆明湖構成。前山沿著上升的山勢,一層層建造了許多氣勢雄偉、金碧輝煌的宮殿樓閣。中軸線上以排雲殿、佛香閣、智慧海等建築最為著名。佛香閣西側的銅亭,名寶雲閣,是一座銅鑄的佛殿,重41.4萬斤,是我國鑄銅工藝中少有的珍品。後山原有許多佛教建築。北坡山腳下的人工河統稱後湖,沿岸是仿江南水鄉建成的蘇州街,這些建築在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浩劫後已毀壞殆盡。現蘇州街已重建。後山東麓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自成格局,是頤和園的“園中之園”,仿照無錫惠山的寄暢園建成。整個昆明湖從空中俯視,被長堤隔成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間都有島嶼。沿著昆明湖北岸修築的長廊,長達728米,像一條錦帶把前山各組建築連為一體,同時在山水之間畫出了一條對比顯明的界線。長廊共273間,是我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廊道,廊頂樑枋上畫有西湖風景、歷史人物、山水花鳥等14000多幅,有很高的造園藝術價值。長廊西頭的萬丈亭邊,有一隻石舫,名為清晏舫,長36米,兩層,全用巨石雕砌而成。昆明湖東堤上,垂柳飄拂,沿堤有知春亭、廓如亭、銅牛等景緻。十七孔橋將廓如亭和南湖島連在一起。島上的龍王廟當初是慈禧檢閱北洋海軍“水師學堂”畢業生演習水操的地方。西堤貫穿昆明湖西北部,仿照杭州西湖蘇堤,設六座形制不同的橋,其中玉帶橋以橋拱高而薄、形似月洞而聞名。堤上遍植桃柳,較之富麗的北岸,別有一種清幽的情趣。 頤和園以西是北京西山風景區,其中著名的有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碧雲寺、臥佛寺及西山八大處等,名勝古蹟眾多。 玉泉山在西山東麓,頤和園西。這裡清泉密布,水潔如玉,故稱玉泉池,山也因泉命名。早在遼金時,這裡就建有皇帝的行宮。元、明時在此建寺。清康熙時在此增建園林,改稱靜明園,是當時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園內共有32景,其中“玉泉垂虹”尤負盛名,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指定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用作清宮專用禦水。玉泉水不僅水質好,而且水量豐富,護城河、昆明湖、玉淵潭的水都來自玉泉山,因此在北京園林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玉泉山上的華藏塔、玉峰塔、裂帛湖、華嚴洞、玉龍洞、香巖寺、聖緣寺等都是著名勝景,寺塔中石刻藝術十分精美,多數出自元初著名工匠楊瓊之手。玉峰塔從頤和園裡可以望見,成為昆明湖的借景。 香山是西山山嶺之一,與萬壽山、玉泉山合稱三山。金元明幾代建有皇帝行宮。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大興土木,滿山遍野建成殿堂、臺榭、亭閣、塔坊。乾隆親題28景,定名靜宜園。後兩次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燒,古蹟保留下來的不多。原來在香山各寺中規模最大的香山寺,有五層大殿,遺有遼金元歷代古蹟,現僅存石階、石坊柱和殘舊的石橋、方池等。此外還有昭廟,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為接待西藏班禪來京“祝釐〔xi 禧〕”而建。 “祝釐”即祭祀祝福。這是一座藏式喇嘛廟,大門朝東,平台上聳立著一座雄偉的大牌坊,用琉璃瓦和漢白玉砌成。廟西半山腰有一座八角琉璃塔,高約30米,與東門牌坊遙相輝映。此外,山上還有一座見心齋,建於明嘉靖年間。按江南園林佈局,院中心有半圓形水池。東南北三面依牆築半圓形迴廊,西面有三間小巧的水榭,背靠假山,假山上還有一座居高臨下的正凝堂。是香山保存較好而又有特色的一處古蹟。 香山遍植黃櫨樹,葉片圓形,秋來漫山紅遍,十分壯觀。因此香山紅葉成為北京著名的勝景,半山腰有一處專門觀賞紅葉的梯雲山館。從山館往上,有乾隆御製的“西山晴雪”碑,這是一段開闊地帶,冬天大雪初晴,如瓊雕玉積,遠近景色並收眼底,是燕京八景之一。從西山晴雪再往上,即可攀登香山主峰玉乳峰。因山勢陡峭,不易攀登,俗稱鬼見愁。登上鬼見愁,可飽覽香山全景。 香山東麓的碧雲寺,自古以來就是西山諸寺之冠。全寺佔地四公頃,建於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原名碧雲庵。明正德年間開拓為寺。全寺座西朝東,依山勢從山門到寺頂,共有六進院落。層層殿堂掩映在松柏槐柳之中,極為壯觀。寺內雕刻精美,是我國美術史上的珍品。碧雲寺後院的金剛寶座塔,是清乾隆十三年和羅漢堂一起增建的。塔高34.7米,全用漢白玉製成。塔座為方形,正中開券洞,左右有石級到塔座頂。塔座上共有八座塔:石級出口處是一個屋形方塔,前方左右各有兩座圓形喇嘛塔,後有五座密檐方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座。整個金剛寶座塔佈滿精緻的浮雕,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天王、力士、龍鳳、獅象、雲紋等,均按西藏傳統式樣雕刻。這座塔在1925年曾停放過孫中山先生的靈柩。 1929年靈柩南遷,又將孫中山先生的衣物葬在塔內,因而成為孫中山的衣冠塚。 碧雲寺的五百羅漢堂是仿杭州淨善寺增建的。殿堂呈田字形平面,中間有四個小天井。堂內塑有五百羅漢,七尊佛像加一個濟公。清朝皇帝崇信佛教,所以康熙、乾隆的形像也被塑進羅漢堂裡。傳說康熙在第295位,稱為“暗夜多羅漢”;乾隆在第360位,稱“直福德羅漢”。北面房樑上的濟公活佛,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據說如來佛召集靈山法會,濟公因貪戀狗肉燒酒,醉臥鄉間,醒來趕赴靈山,座位都已排定。濟公不滿,便縱身坐在房樑上。五百羅漢造型生動,形象各異,保存完好。 碧雲寺的東北方向還有一座創建於唐代貞觀年間的古寺,因寺內有一尊大臥佛,俗稱臥佛寺。全寺由三進院落組成。臥佛殿在最後一進大殿,殿內橫臥一尊銅佛,面部表情悲痛。這是表現釋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城外,於娑羅樹下涅槃前,向他的弟子們囑咐後事的情景。後面環立12尊泥塑佛像。銅佛在元英宗時鑄成,耗費30萬斤銅,長5米多,右手曲肱托頭,左手平放腿上,鑄造渾樸精緻。 臥佛寺西北的櫻桃溝,是一處幽雅的園林,依山溝建成。溝裡怪石林立,溪水清澈。溝口門額上有“鹿岩精舍”四字,門內石階精巧,竹林幽深。有放生池、萬松亭、燕兒嶺、退翁亭、金章宗看花台,金鴿子台等傳說的古蹟。溪水源頭崖頂有一塊元寶形的巨石,上刻“白鹿岩”三字。花園深處還有一座半天雲嶺,登上嶺頭可俯瞰全園景色。 西山八大處指西山支脈東麓的盧師山、翠微山、平坡山這三座山里的八座古剎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和證果寺。其中香界寺在平坡山上,是八大寺的主寺,初建於唐,明清時重修,屢改寺名。寺院規模宏偉,有五進殿宇,依山層層升高。寺院東部有乾隆年間的行宮和花園,是清帝來此遊幸的寢宮。其餘七寺各有特色。如長安寺內有兩棵傳為元代所植的白皮鬆,樹皮有藥用。靈光寺內原有遼代招仙塔,塔被八國聯軍燒毀後,從塔基內發現了金天會七年(公元963年)藏的“釋迦牟尼佛靈牙”。佛教典籍上記載釋迦牟尼死後火化時留下四顆牙齒,其中一顆傳入中國,安放在北京西山招仙塔里。 1964年已重修一座高51米的佛牙塔,供奉這顆佛牙舍利。 北京東城的雍和宮,原是清朝雍正帝當皇子時的官邸。他登基以後將雍王府改為行宮,稱雍和宮。死後又停靈在雍和宮。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為喇嘛廟,成為喇嘛黃教的上院。其建築基本以漢族風格為主,同時結合了藏族寺院的某些特點。全寺分三路,中路有七進院落,五進殿宇。左右兩路是各種配殿、配樓。其中最輝煌壯觀的建築是法輪殿和萬福閣。法輪殿是雍和宮內最重要的建築。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七開間,東西兩邊配殿面闊五間,兩側還各有垛樓一座。殿內供奉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銅像,高15米多。像的背後有五百羅漢山,是用檀香木雕成的山形,再用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製成五百羅漢。殿內東西兩壁用鮮豔的色彩畫著以釋迦牟尼故事為題材的壁畫,採用藏畫的傳統技法。殿內還存放著大藏經和續藏經,是兩部用藏文寫的重要佛教經典。 萬福閣是乾隆年間增修的。達賴七世為感謝乾隆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郡王的叛亂,將廓爾喀國(今尼泊爾)國王從印度運來的一棵巨大的白檀樹買來,從西藏運到雍和宮。白檀直徑三米,漢藏工匠通力合作,將整根白檀木雕成了地上高達18米,地下8米的邁達拉(即彌勒站像)大佛像。然後拆掉原來的觀音殿,先作好殿基和佛壇,把大佛安好,再開工建閣。所以北京人傳說:“先有大佛像,後有雍和宮。”指的就是這件事。白檀木大佛全身貼滿金箔,鑲嵌著珠寶。頭戴點綴寶石的金冠,頸懸長達一米的碩大朝珠,全用寶石官料製成。大佛身上的花紋精美,珠寶瓔珞纏身,腰里還掛著串珠的花籃,裝飾極為華貴。為了使人們便於觀瞻大佛,萬福閣內沿佛像四周列柱,搭接樑枋,架起了緊貼四壁、像環繞的走廊一樣的樓層,共三層。從地面到閣頂形成一個豎井般的大空間。人們可以沿著樓梯和環形走廊從各個角度來看大佛。第三層四壁裝著槅扇花窗,自然光射進閣內,照亮了大佛的上身。萬福閣兩側還建有兩座較小的延綏閣和永康閣,三閣之間用木樑架起兩座飛廊,使三閣連成造型新奇的整體。 清代帝王除了在北京大造園林以外,還在承德地區興建了避暑的行宮。承德原名熱河,地處長城古北口外。康熙在這裡設置圍場以訓練滿蒙八旗軍,並在北京到圍場途中修建多處行宮。熱河行宮又稱避暑山莊或承德離宮,園內原有宮殿庭園、寺廟等各種建築物約120處,風景點72處。山莊內的建築不用雕樑畫棟、飛簷斗拱,而是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基調,取自然山水的本色,兼有江南塞北的園林之美。這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周圍繞以虎皮石牆,隨山勢起伏,長達10公里,有大小10個門出入。 山莊共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為湖區、平原區和山巒區三部分。宮殿區內的正宮大殿名澹泊敬誠殿,全用楠木,又叫楠木殿。每當夏季,殿內楠木散發出濃郁的香氣。周圍迴廊曲折,使庭院顯得分外清曠、幽深。正宮後面的煙波致爽殿,是清帝的寢宮,後有一座二層樓,可登臨俯瞰群峰朝嵐夕靄。宮殿區北部有一組建築,主殿名“萬壑松風”,是清帝讀書、批閱奏章和接見官員的地方。東部的一組宮殿,有勤政殿,是清帝處理朝政的別殿。另有一座清音閣,與紫禁城裡的暢音閣和頤和園裡的德和園大戲樓並列為清代宮廷三大戲台。 苑景區內湖區的主要風景點有如意洲。洲北的青蓮島上有一座煙雨樓,是仿照浙江嘉興南湖中的煙雨樓建成的。洲東側湖中有一座用石砌築的假山,仿照鎮江金山寺的意境而建,也名“金山”,上有殿閣,俗稱“金山亭”,是湖區的製高點,與煙雨樓同為避暑山莊有代表性的風景點。平原區的主要風景點是萬樹園,園內沒有建築,只是按蒙古習俗設置蒙古包和活動房屋。清帝常在此舉行馬技、雜技、摔跤、放焰火等活動。北部的文津閣,是皇家七大藏書樓之一。與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瀋陽故宮的文溯閣合稱“內廷四閣”,又稱“北四閣”。山巒區最著名的風景點是梨樹峪,因種有萬樹梨花而得名。每到春季,花香襲人,花色如雪。此外山莊東邊的棒鎚山上,有一巨大的石棒鎚斜立,頂寬下窄,為承德一大奇觀。芳園居的山嶺上有“錘鋒落照”亭,專為觀此奇景而造。總之,避暑山莊將人工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康熙和乾隆經常來此巡幸,接待漠北、漠南、青海、新疆的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西藏、四川等地的苗族、藏族以及台灣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上層人士。鄰國的使節也來避暑山莊覲見皇帝。 為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暑山莊周圍還建起了外八廟(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象寺、溥善寺),由朝廷派駐喇嘛,發放銀餉。八廟的建築融合了漢藏建築的特點,是當時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實證。其中規模較大而又較有特色的是普寧寺、普樂寺、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乘之廟。普寧寺又名大佛寺,因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五月清軍平定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汗的叛亂而建。前半部為一般佛寺的伽藍式佈局。後半部則是在九米多的高台上建築的藏式廟宇,佈局為曼荼羅式(佛教密宗術語,即壇或道場)。主殿大乘閣象徵須彌山,四周有黑、白、紅、綠四種顏色的塔,兩側有日殿月殿。閣的前後左右分別有梯形殿,假山上有方形殿、月形殿和日形殿,代表佛經中所說的四大部洲,另有八個不同形狀的白色小台,代表八小部洲,構成了佛教所認識的宇宙形象。大乘閣氣勢雄偉,是我國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閣內大佛高21.85米,有42隻手,為我國著名木雕大佛之一。普樂寺俗稱圓亭子。建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內有一座巨大的阇〔du都〕城(即城台,是曼荼羅式的變體),高35.5米。分三層,第一第二層為方形石台。一層有門殿三間,四周有72間圍廊連接四個門。第二層台上四角和四面有八座喇嘛塔,形制相同而顏色各異。第三層為圓形石台,中間建木製圓形高閣,式樣仿天壇祈年殿,名旭光閣。閣內正中又建一小型阇城,中間是木製曼荼羅,內供上樂王佛。閣頂藻井的雕刻極其細緻。須彌福壽之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為西藏班禪六世進京朝賀乾隆70歲壽慶而建的,又稱班禪行宮。平頂紅台、鎏金瓦頂和藏式窗戶都仿照班禪在日喀則的住所扎什倫布寺,但平面佈局、結構形式和材料裝修則結合了漢族傳統的手法。普陀宗乘之廟又叫小布達拉宮,建於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廟內有近40座大小建築,以藏式為主,外形頗似布達拉宮。 清政府在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動,緩和民族矛盾,調節外交關係。因此承德不僅是清帝與后妃們避暑的勝地,也成為北京以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 明清兩代帝王的陵墓集中在北京附近,唯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整個陵墓的建設共用了30年,面積很大,周長達22.5公里,四周建圍牆,內植松樹10萬株,養鹿千頭。外面還專設孝陵衛,有5000到10000名軍士守衛陵區。現地面建築尚存碑亭、石像翁仲路、享殿石台基、方城等。孝陵旁的靈谷寺,在明代規模宏偉,是為修孝陵而將五六座寺庵遷到這里合並而成的。其中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無梁殿,不用樑柱,不用寸木,自殿基到殿頂,全用巨磚砌成券洞穹窿頂,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磚建無梁殿。 在北京昌平縣,從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開始修建,歷經230多年,先後建立了13座皇帝陵墓,所以統稱明十三陵。陵園建築規模宏偉,共佔地40平方公里,陵區周圍建有陵牆,設10個關口。有一條南北向的總神路通向各陵。沿神路建有石牌坊、下馬碑、大紅門、神功聖德碑、神道柱、石像生、櫺星門等。各陵佈局大致相同,前有石碑、陵牆、稜恩門和稜恩殿、櫺星門、石五供、明樓等。明樓上立石碑,刻皇帝的廟號和諡號。十三陵各陵大小規模不一,一般來說,皇帝在位時間長,世道也較太平的年頭,修陵用的時間長,規模就大,地面建築也較豪華。明成祖的長陵、世宗的永陵、神宗的定陵是比較講究的大陵。其中定陵已經發掘,於公元1959年建成博物館。這座地下宮殿的發現在20世紀50年代曾轟動全國,宮內共有七座整塊漢白玉雕的大門,每扇重達四噸。五個殿堂全部用石質拱券結構,沒有樑柱,中殿陳設祭器。兩皇后的棺槨與神宗的棺槨都放在後殿的棺床上。地宮中還出土了許多殉葬物品,有皇帝的諡寶、諡冊、金冠玉帶等各種金銀玉器和絲織品,工藝水平極高,這些珍貴文物目前都在定陵博物館的陳列室內展出。 分為東西兩處。東陵在河北遵化縣馬蘭峪,外圍至少有500多里。埋葬著五個皇帝,15個皇后,136個妃子。各陵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分佈在東西兩側。皇帝與后妃分陵而葬,不像明代那樣合葬一穴。西陵在河北易縣梁各莊附近,周圍大約一百七八十里。葬著四個皇帝,九個皇后,27個妃子。以雍正的泰陵為中心。東陵和西陵周圍都有面積廣大的綠化區,陵區內佈局整齊劃一,講究對稱和均衡。陵丘形制都像高樁饅頭,外面繞有一圈圍牆,前有琉璃影壁一座,通往地宮的隧道就在這下面,不像明帝陵的入口那麼隱秘。清帝陵不但地面和地宮建築富麗豪華,而且還有大量珍貴的殉葬品,乾隆和慈禧的陵寢最為奢侈。所以從本世紀初開始,這裡就不斷遭到搶劫。八國聯軍搶走了東陵所有的金銀祭器以及西陵地面上一切值錢的東西。清王朝覆滅後,封建軍閥又盤踞在這里大肆盜竊文物,甚至連綠化區內的松柏都全部砍光。 1928年,東陵發生了由軍閥孫殿英指揮的盜陵大案,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被炸開,地下殉葬的財寶被搶劫一空。 1952年,東陵又發生一次盜陵事件,同治的惠陵受到嚴重破壞。現在陵園經過多次修繕和清理,已開放了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宮,供遊人參觀。 明朝初建時,定都南京,所以南京城作過53年的首都,也留下了許多皇家建築的遺跡。現存建築最著名的是城牆。朱元璋在即將打下江山的時候,採納了一個名叫朱升的人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對修築各地城牆很下功夫。明南京城周長33.65公里,超過了北京城,是全世界最長的京城城牆。牆身用條石砌基,巨磚鋪面,城磚都用優質粘土和白瓷土燒成,每塊重20斤到40斤,磚上還印有製磚府縣和燒磚人的姓名及年月日。全城共13個城門,13600多個垛口,200多個堡壘。最大的聚寶門(今中華門)有四重城,四道拱門和千斤閘,27個藏兵洞,頭道甕城東西兩側設馬道。城門結構之複雜,在其他地方還很少見,現中華門甕城保存完好。南京城牆也有20公里完整地存留至今。 清軍入關前,定都瀋陽。因此瀋陽也有一座故宮,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始建於努爾哈赤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乾隆、嘉慶時又有增建。共佔地六萬多平方米,房屋300多間,組成十幾個院落,分東路、西路、中路三大部分。規模雖比北京故宮小得多,但初建時因有模仿明朝宮殿的意思,所以中路佈局也接近北京故宮。東路則是清初宮闕的特色所在,它以居於北端的大政殿為中心,南面東西兩側各列五座方亭。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形制為八角重簷亭。 10座方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通稱為“十王亭”,這種佈局是與八旗制度相應的。西路以文溯閣為中心,是乾隆時增建的,專門收藏《四庫全書》,閣中藏書至今倖存。瀋陽故宮的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明中葉以來滿漢兩族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 除了都城建設以外,明清兩代政府還大力修繕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蹟,興建的寺觀、園林之多,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 明代帝王尊崇道教,我國道教第一名山武當山上的龐大建築群主要是在明代興造的,現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內。永樂皇帝朱棣派軍夫30萬在武當山建起八宮、二觀、36庵堂、72岩廟、39橋、72亭,嘉靖皇帝再加擴建,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宮的宏偉規模。山上有不少古建築上的傑作,如太子坡復真觀前的一座五層高樓,用一根大柱支撐12條樑枋。是建築學上所謂“一柱十二梁”的實證。 南岩上的天乙真慶宮,是一座仿木結構的石雕大殿,建在懸崖峭壁上。為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雕造,全用石材拼砌而成。站在殿前廊道上,上面陡崖摩天,下面萬丈深淵。殿外崖前,有一根浮雕雲龍石梁,懸空橫出欄外2.9米,寬僅30多厘米。所雕盤龍頭上放一個小香爐,俗稱龍頭香。石殿內雕有“天子臥龍床”組雕和三清像,四面環繞五百鐵鑄靈官像,極其生動逼真。天柱峰上的金殿,極其精美壯麗,從建築構件到大殿內外的裝飾,乃至供奉的神像及各種物件,均用精銅鑄成,赤金塗飾。全殿高5.54米,寬5.8米,進深4.2米,共三間。屋瓦、斗拱、檐柱、門窗等均以銅鑄構件卯榫拼焊而成,連接精密,看不出分件鑄造的痕跡。殿內主供真武大帝像,散發赤足,正襟危坐,衣紋飄逸,重達10噸。左右金童玉女捧寶冊侍立,水火二將擎旗仗劍,魁偉勇猛。寶座、香案、蠟台、磬、缽等,都是銅鑄鎏金。整個金殿從裡到外金碧輝煌,雖經500多年風雪雷電的侵襲,依然燦爛奪目。 廣西容縣人民公園內有一座經略台,據說是唐代著名文人元結任容管經略使時所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在台上增建道觀,改稱真武閣。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又創建三層樓閣,一直保存到現在。這座閣共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米。三層簷之間距離很近。四周沒有牆垣和牆基,全部構件都暴露在外。全閣一共用了大小近3000根鐵黎木構件,而沒有用一樣鐵質材料。三層閣全靠八根巨柱支撐,而八根支柱又不埋在地下,只是置於八個石墩上。第二、第三層樓閣內又另添四根粗大的金柱。這四根金柱承擔著好幾層樑枋,加上屋頂、瓦簷、脊飾等,負擔十分沉重,而這四根金柱的柱腳卻是懸空的,離地有二三厘米。據建築學家分析,造成這種驚人奇觀的原因是四根金柱並不起頂樑柱作用,它們只是和其他構件接在一起,相互制約,並被抬著而已。此外,由於這座樓閣的外檐特別寬大,承托外檐的斗拱和金柱身上的挑樑相接,靠金柱的重量進行平衡,才抬起了外檐,保證了結構的穩定。這四根懸空金柱的設計,說明我國古代工匠已掌握了豐富的力學知識,才敢於進行如此大膽的創造。真武閣建成400多年來,經歷過多次地震和暴風的襲擊,原有的垣牆和旗桿都已被摧垮,而閣身卻巍然屹立。其結構的奇特和設計的合理,在古建築史上也是罕見的。 清代帝王愛好園林,他們不但將江南園林特色吸取到皇家園林中,而且大規模開發南方的風景區,著名的揚州瘦西湖,就是在清代形成的一處風景名勝區。它與杭州西湖一樣,也是山水自然美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湖山勝景,只是另有一種清瘦秀麗的特色。在清中葉全盛時期,園林達八公里長,有二十四景,一百幾十處風景點,曾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現仍有46公頃的遊覽面積和4.3公里的路程,沿湖築有若干小園,園中小院相套,自成系統。各座小園和各處景點又相互映襯。這裡有乾隆釣過魚的吹台,亭身三面開不同的圓形洞門,一面可望見五亭橋,一面可望見蓮性寺白塔,形成比例協調的畫面,向來被稱為我國園林藝術中運用對景的範例。五亭橋結構複雜,造型優美巧妙,是我國橋樑史上獨創性的傑作,因而被當作揚州的標誌。這裡還有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觀景的平山堂和清人為紀念他所造的祠堂。揚州又是清代畫家云集的地方,他們的遺跡也為揚州美景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 明清以來,江南園林達到極盛時期,杭州有私園別業70多家,揚州有私園30多家。揚州園林最盛,因清帝康熙、乾隆幾次下江南都到揚州,當地又是交通要道,文人和大商人集中在這裡。園林裡的花木繁石,經皇帝題詞詠詩,聲價倍增。今日江南園林,保存最多又最好的要數蘇州,但明代的許多名園已衰微破敗。此外,上海、無錫、常熟、南京、杭州、南潯、吳興、嘉興、嘉定等地還保留著一些明清時代的江南名園。解放後經大規模修整保護,又恢復了興旺的氣象。 蘇州的古典園林有15處之多,其中拙政園、留園、滄浪亭和獅子林被稱為四大古典名園。 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最大的一座,現佔地五公頃。明代嘉靖初御史王敬止所造。明末以後分為三部分,中部仍名為拙政園,西部為吐寬書園。太平天國時忠王李秀成將中、西兩部分歸入忠王府。現拙政園又將三部分合而為一,中部基本保持了清後期的面貌。拙政園以佈局“毫髮無遺憾”著稱,中部園門一道疊石翠嶂,遮住園內的全部景緻。中部的佈局以水面為中心,利用山島、洲渚及水的分流聚合,分割空間,構成以遠香堂為主的幾個不同景區。各景區之間又藉曲廊、小橋、廊橋等相互連接。景與景之間相互映襯,眼前處處對景,形成開朗幽雅的特色。西部園以一座濱水的方形鴛鴦廳為主,廳的北部稱為“三十六鴛鴦館”,南部稱為“十八曼陀羅花館”。東部園較為空闊,建築稀疏,樹密草多,又別有一種自然清曠的意境。 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稱東園。清嘉慶時改建,稱“寒碧山莊”,曾集太湖石12名峰在園內,成為當時名園。清光緒初改名留園。它的特點是規模較大,廳堂在蘇州諸園中最宏敞華麗。東側庭院的主廳“五峰仙館”,是蘇州最大的一處湖石廳。前後兩進院落,南面庭院內大部分是疊石假山。留園的佈局以建築空間的變幻見長,尤其是東部庭園造景,室內外空間穿插錯迭,迂迴曲折,頗見意趣。如五峰仙館東側的揖峰軒,迴廊曲徑環繞,以廊與牆分割小院空間。軒內牆壁只開窗洞不裝槅扇,湖石、石筍、芭蕉、修竹散置院內。從軒裡往外望,可見到三面小院的不同景色,每個窗洞都是一幅取景框。揖峰軒南的石林小屋,小空間設計更為精巧。門窗相互套連,層疊通透,分不清是軒是亭,還是過廳穿堂。小天井內點綴花木湖石、芭蕉修竹,透過各種門洞、洞窗、漏窗、穿廊,映入室內。進去之後如入迷宮,覺得到處都是門和路徑。手法之流暢,構思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 滄浪亭原是北宋著名文人蘇舜欽所建。他的《滄浪亭記》是北宋散文中的名作。現在的滄浪亭大體上保持了當初的山水格局,園內建築在清代改建。它的特點是以山景為主,園外有一帶開闊的水面。園子臨水的一面用曲折的覆廊迴繞,覆廊中用花牆分隔,牆上開各色漏窗,均為自然花樣,園外水景從漏窗透入,園內園外似隔非隔,空間相互滲透。覆廊兩面可遊,外側臨水的一面又可窺見園內的山景。滄浪亭的牆洞漏窗被公認為江南園林中花牆的典範之作。 獅子林離拙政園不遠,以湖石假山規模最大而聞名。據《畫禪寺碑記》說,獅子林古寺是元代高僧維則所建。元末明初著名畫家倪雲林曾作獅子林圖,從此園名大振。原來一直是佛寺花園,清初園林與寺隔絕,改成黃氏涉園。乾隆還仿照它的式樣在北京造長春園,又在熱河行宮仿造獅子林,後兩地皆廢。現在的獅子林大部分假山還是原物。園林主體全在假山,太湖石的堆疊鬼斧神工,歷經兵火而未毀壞。湖石玲瓏,盤旋曲折,各洞景像不同,素有“桃源十八景”之稱,其中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等名峰,尤以獅子峰為最著名,獅子首尾口眼俱全。全園奇峰“怪石,千變萬化,頗有意趣。 江南名園除蘇州四大名園外,還有很多。如蘇州環秀山莊以湖石山景聞名;網師園以水景佈置小巧著稱。無錫寄暢園的格局被乾隆搬到清漪園,就是現在頤和園中的諧趣園。上海的豫園、南京的瞻園等,也都是明清時的名園,現仍保存著部分原來的景觀。 明清兩代對於全國許多歷史悠久的名勝曾下大力整修或再加擴建。以名山為例,中國有傳統的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岳恆山、南嶽衡山。從秦漢以來,歷代帝王就在這裡舉行祭告天地的大典。還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分別以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著稱。至於其他名山古剎,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山上的宮殿祠廟,歷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不斷增修,加上山勢奇險,風光瑰麗,名勝古蹟和自然奇觀特別多。除了維護前代遺構以外,明清時各處主建築都作過大規模的整修或徹底重建,乾隆帝在世時對此尤為重視。所以我們今天遊覽名山大川,所見到的古建築大部分是明清遺存,乾隆的題字更是到處可見。 清代從乾隆以後逐漸衰落,清政府日趨腐敗。西方各國開始覬覦中國。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將鴉片大量偷販到中國。清朝內部堅決主張禁煙的大臣林則徐於1839年抵廣州,收繳鴉片兩萬多箱,計2376000多斤,從6月3日到25日在虎門灘上當眾全部銷毀。同時與關天培在東莞〔guan管〕縣虎門要塞積極布防,設置砲台11座,大砲300多門。但腐敗的清政府反將林則徐撤職查辦。 1841年1月7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派兵突然襲擊珠江口大角、沙角砲台,守將陳連升等英勇犧牲。主張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義律求降,答應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款。道光帝又感到失地賠款,嚴重損害清朝聲威,下令對英宣戰。義律於2月25日率軍艦18艘進攻虎門砲台,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戰,多次擊退英軍,但一直等不到救兵。堅持到晚上,終因寡不敵眾,關天培與部眾400餘人全部壯烈犧牲。現虎門砲台上有“義勇之塚”,埋葬的就是當時抗擊英軍戰死的部分士兵。虎門白草山西麓沙角砲台後方還有“節兵義墳”,埋著1月7日陳連升和大部分士兵的遺骸75具。 鴉片戰爭拉開了近代史的序幕。廣東人民在反抗外國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的鬥爭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 1841年虎門失守後,英軍於5月占領廣州城北砲台,大肆姦淫燒殺。廣州北郊三元里村民在韋紹光的率領下,聚集在三元古廟前誓師,聯絡103鄉村民,將英軍誘入牛欄崗。埋伏的村民奮起用大刀長矛、鋤頭鐵耙與英軍作戰,恰逢大雨,英軍火藥受潮、槍砲失靈,加上稻田泥濘難行,英軍被打死200多名,鄉民犧牲20多人。現牛欄崗有“義勇祠”,是1841年為紀念死難鄉人所建,三元古廟已改為三元里抗英鬥爭紀念館。 台灣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和大陸有文化上的淵源關係。唐宋時大批沿海居民遷入台灣、澎湖。元代至元末年(公元1290年前後),元政府首次在台、澎地區建立行政機構,徵收租賦,行使統治權。 16世紀中葉以後,部分倭寇竄到台灣,侵掠福建、浙江。 17世紀初,福建都司沈有容屢次率戰船在台灣殲滅倭寇,並擊退入侵澎湖的荷蘭遠征艦隻。公元1661年,鄭成功抗清失敗後,出兵收復台灣,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統治,建立了長達22年的鄭氏政權。台南孔子廟,是由鄭成功的世子鄭經和參軍陳永華等人倡議,於1666年落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鄭氏政權又將台灣第一座高等學府國子監設在這裡,所以又有“全台首學”之稱。台南孔廟佈局嚴整精巧,風格典雅莊重,建築藝術堪稱全台古典建築的代表。廟內保存的禮器和樂器之多,在台灣孔廟內首屈一指。此外,台灣全省紀念鄭成功的祠廟不下五六十處,其中台南市東區開山路的一座年代最早,祭禮最為隆盛。各地還有不少與鄭成功生平事蹟有關的名勝,均有紀念的祀廟或塑像,它們標誌著鄭成功收復台灣的不朽功績,以及台灣人民對他的永久懷念。 台灣人民從明清以來,曾多次擊退外國殖民者的侵略,明清官員中也出現了不少有民族氣節的人物。明代福建參將沈有容就是最早主動領兵出擊保衛台灣的一個將軍。現台灣澎湖島馬公鎮上的澎湖天后宮,內壁上嵌著一座“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古碑。碑文內記載的就是他於1604年率領50艘戰艦驅逐侵占澎湖的荷蘭艦隊司令韋麻郎一事。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的艦隊駛入基隆港,台灣兵備道姚瑩和台灣鎮總兵達洪阿同心協力,調集兵丁10000多名,募集義勇47000多人,將居民都動員起來,設下埋伏,打擊英艦,兩次大捷中俘獲英軍200多名。現台灣高雄鼓山鎮中山公園內的“同志赴義碑”,就是姚瑩在動員台灣民眾同心抗敵的時候所立的。 位於基隆市南端,是抗法戰爭的古戰場。 1884年,法國艦隊進攻基隆,淮軍名將劉銘傳任福建巡撫兼督辦台灣防務,全台軍民同心同德,並肩作戰。彰化的林朝棟自備糧餉,募得義勇500名,組成一軍防守獅球嶺,多次擊退法軍的進犯,台北得以保全。現在獅球嶺上砲台尚存。彰化縣的八卦山,是抗日戰爭的古戰場。 1895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苗栗,餘姚人吳彭年身為文吏,率領七星旗軍,馳到大甲溪前線,與吳湯興等各部義軍協力據守。 8月27日,與來犯的大隊日軍在八卦山麓展開血戰,不幸中彈犧牲。七星旗軍戰死者500人,吳湯興也英勇戰死在八卦山下,妻子黃賢妹自殺以殉。他們英勇抗敵的事蹟至今仍在台灣人民中傳誦。現八卦山屬彰化公園,是台灣著名的十二勝景之一。 台灣島林木青翠,景色秀麗。島上有許多著名的勝景,如台北的陽明山北投,是著名的溫泉風景區和火山區。台北市東南的新店,名勝古蹟很多,碧潭的景色最美。新竹縣南部的獅頭山,利用許多天然岩洞建築寺廟,形成“獅山佛洞”的景觀,是台灣有名的佛教聖地。阿里山和日月潭歷來被視為台灣風光的象徵。阿里山在台灣南部嘉義縣境內,氣候條件特殊,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種林帶的奇花異卉。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澗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是台灣第一大湖,潭週翠峰環抱,林木蔥蘢,風光旖旎。附近有文武廟、玄光寺、玄奘廟等古建築。此外,台灣花蓮縣的太魯閣大峽谷,是東部山地最著名的風景區。其中有一塊名叫“天祥”的小盆地,有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塑像,像後大理石屏上刻著他寫的《正氣歌》全文,附近有許多宏偉的建築。 台灣幾乎每個縣都有幾座甚至十幾座媽祖廟,福建、廣東、港澳乃至南洋、日本也到處都有。媽祖廟又稱天妃宮,康熙時將天妃改成天后。據說媽祖原是北宋莆田湄州嶼的孝女,姓林,名默娘。從小聰明穎悟,八歲開始讀書,10歲焚香禮佛,13歲得老道指點,頓悟經典真義。 28歲時在湄州島極頂上落海而死。死後常穿紅衣,乘雲在島嶼間遨遊,拯救遇難船舶。南宋時,默娘的傳說在福建沿海極為流行,沿海居民稱她為“護海女神”和“媽祖”。元世祖賜封號為“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靈濟天妃”。天妃便成為閩人的鄉土神祇〔qi奇〕,隨著閩人的足跡傳到沿海和南洋各地。台灣最古的媽祖廟建於明萬曆年間,在澎湖島馬公鎮。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是全台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媽祖廟,歷來被稱為全台媽祖廟的“總廟”。這座廟屋脊上佈滿“剪粘裝飾”的造型,即利用碗片的彩繪和弧度,剪下適用的部分,粘接在各種塑造的物像上,把結構精巧的雕塑裝飾得五彩繽紛,富麗堂皇。整座建築集台灣地方藝術之精華,體現了民間藝術和建築工藝相結合的特點,是中國古建築中別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