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名勝古蹟

第7章 第六章兩宋山水景觀的開發

中國的名勝古蹟 葛晓音 8734 2018-03-20
唐末五代的混亂局面到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時才告結束。北宋的商業經濟雖有進一步發展,也有過100多年的承平氣象,但國防力量薄弱,版圖較小,氣派無法與唐朝相比。 1127年,金國女真族入主中原。宋高宗趙構在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與北方的金朝對峙100餘年。南宋只是半壁江山,但因偏安江南,農田開墾面積大大增加,糧食產量普遍提高。軍火工業發展很快,紡織業的生產能力超過了北宋。此外造紙、印刷業、水路交通和商業貿易也日益發達。整個南中國開發的速度之快是前朝所不能比的。蒙古滅金後不久,南宋便陷入戰亂之中,最後在1279年被元蒙所滅,從此結束了中國南北分裂的歷史。 宋代商業經濟的繁榮超過唐代,不但商業城市大大增多,就是都城汴京(今開封市)的貿易活動也比唐代要熱鬧得多。唐代長安城的商業活動只限於東西兩市,晚上還要禁夜,不許市民出門。北宋汴京的人口估計要比長安增加十倍。宋太祖下詔不禁夜市,商業貿易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於是全城出現了一處處專售某類商品的集市和街道。有的大街還有夜市,專賣各種小吃。重要的鬧市,通宵都在做生意。除店鋪外,每月還有定期的集市貿易,如著名的大相國寺就可容納萬人進行交易。現在的開封仍保留著文化古城的風貌,但已不是宋代的故城,因這裡幾經戰亂,加上黃河氾濫,故城早就埋在淤泥底下。尚存的北宋遺蹟有大相國寺、龍亭、鐵塔等。大相國寺也不是原貌,而是乾隆時重修的,規模遠不如宋代。唯鐘亭中有一口大鐘,重一萬多斤,還能使人聯想到當初汴京八景中的一景——“相國霜鐘”。龍亭原是北宋皇宮御苑的一部分,現在的龍亭大殿也是清代重建的,正殿中放著一個雕龍大石墩,傳說是趙匡胤的御座。開封鐵塔則是宋代原物。北宋範鐵藝術已達到很高水平,當時所鑄造的一些鐵塔如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濟寧鐵塔等至今猶存,鑄工精細,造型美觀。不過開封市內的這座鐵塔卻並不是鐵鑄的,因塔身以褐色琉璃瓦鑲砌,遠看像鐵色,元代俗稱鐵塔。實際是一座琉璃磚塔,在北宋皇祐年間(公元1049—1054年)建成,八角13層樓閣式,內壁有旋梯。全塔色澤晶瑩,富麗堂皇。琉璃磚上雕有飛天、降龍、佛僧、麒麟、獅子、伎樂、花卉等50多種圖飾,是宋代磚雕藝術的佳作。塔上的門窗位置都錯開安排,可見建塔時已註意到門窗處於上下一直線上容易倒塌的問題。塔身抗震能力極強,經多次地震、水災都未受損。

一提起開封府,人們就會想到清官包公。包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於公元999年,死於公元1062年,是北宋著名的大臣。他政績卓著、廉潔正直、執法嚴明、不怕權貴。當時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這樣一句話,意思是包公像閻羅王一樣鐵面無私,要想在他那裡用人情賄賂打通關節是不可能的。現開封市博物館裡有開封府題名記碑,上面刻著從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共183任開封府尹、知府的題名。碑記上寫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間是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到嘉祐三年,共一年左右。由於宋以後民眾經常指點碑記,稱頌包公,以致碑上包拯的名字已被手指點抹成一個深坑。此外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園內香花墩有包公祠,祠內陳列包公墓出土文物及包公的塑像、石刻像等。因包公是合肥人,香花墩是他讀書的地方,所以明清時在此建專祠紀念。

宋代名人的遺跡遍布全國,不可勝數,最著名的還有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杭州西湖的蘇堤和岳墳等。 在湖南嶽陽市西門,面向洞庭湖,是江南最著名的樓閣之一,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古樓。歷來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漢末魯肅首先在此建閱兵樓,盛唐宰相張說駐守岳州,將樓台大加修葺〔qi砌〕,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又重新修繕此樓,並請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寫了一篇《岳陽樓記》。這篇散文首先以宏偉的氣勢概括了洞庭湖銜山吞江的浩瀚景象,然後由岳陽向來是謫居之地這一點生髮感想,描繪古往今來的被貶文人在登樓觀望洞庭湖陰晴不同的景色時所產生的悲喜之情。並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因為離開故鄉、憂懼讒言而悲,或是因心曠神怡、榮辱皆忘而喜,都是因外物而感,為自己而發,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合乎古仁人之心。這一光輝思想的提出,是這篇《岳陽樓記》能傳誦千古的主要原因。岳陽樓也因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都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在疏浚西湖時留下的。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來杭州任知州。這時西湖已有一半淤塞了。他向皇帝上了要求開掘杭州西湖的奏章,組織民工20多萬,將湖里長了草的淤泥挖出來,在湖上築起一條橫貫南北的長堤,這就是著名的蘇堤。它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風荷,全長2.8公里。堤上有六座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沿堤遍植桃柳,春天早晨漫步堤上,看西湖在晨霧中甦醒,春風習習,新柳如煙,所以稱“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首。此外,蘇軾還組織民工用湖泥堆成一座環形堤埂狀的小島,在島外立三座石塔,作為深水處的標誌,禁止在塔所劃定的範圍內植菱種芡〔qian 欠〕,以防湖泥淤積。原塔已毀,現在的三座石塔是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補立的,塔形如瓶,每個高兩米多,塔身裡邊是空的,周圍有五個圓孔。三塔鼎立,每當皓月當空時,塔內點燃蠟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中透出,就像一個個小月亮,與湖中月亮的倒影相輝映。舊傳湖里有三個深潭,所以這處景物名叫“三潭印月”。

蘇東坡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父子三人,都是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他們父子三大家,合稱“三蘇”。現四川眉山縣城內西南角有三蘇祠,原來是三甦的故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當地人為紀念他們,改宅為祠,供三蘇塑像。清康熙年間重建,有大殿、啟賢堂、抱月亭、碑亭、雲嶼樓、披風樓、木假山堂等建築,多為木結構平房。木假山堂取意於蘇洵所寫的《木假山記》,文章說蘇家有三座木假山,“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莊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這也正是三蘇父子精神氣質的寫照。現祠內已重新整修,林木蔥蘢,亭台掩映,恢復了園林祠堂的舊觀。 蘇東坡一生正直,多次被貶。每到一地,便吟詩作文,留下不少遺跡。他晚年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縣)和瓊州(今海南省儋縣),仍然保持著達觀的人生態度,努力為當地人民做好事。他在惠州時,曾捐資協助僧人希固在惠州西湖築堤修橋,把湖中的孤山、獅山和陸地相連,這條堤也被稱為蘇堤。 “蘇堤玩月”成為惠州西湖的八景之一。湖畔白鶴峰上原有東坡故居,後建立東坡亭。他在瓊州時,當地人曾用桄〔guang光〕榔為他築成一座茅屋式的簡陋住處。現遺址仍在儋縣城東中和鎮。在海口和瓊山縣之間,還有明代修建的蘇公祠和東坡書院。因蘇軾貶到海南時,看到這裡久旱成災,便帶人挖了一口井,泉水湧出時,水面上有粟米浮起,取名為“浮粟泉”。現祠內奇花異木,幽雅清淨,蘇軾開鑿的浮粟泉尚存。

南宋初期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在西湖邊棲霞嶺下。岳飛(公元1103—1142年),出身於河南湯陰縣的一個貧苦農家。北宋末年投軍。南宋小朝廷建立後,他集合部眾抗金,屢建奇功,打得敵人聞風喪膽。後來他與中原的義軍配合,一度打到汴京附近,卻被腐敗的朝廷一天12道金牌召回。因受到宋高宗和通敵的奸相秦檜的忌恨,岳飛最後被秦檜及其黨羽以“莫須有”的罪名下到牢裡毒死,遇害時年僅39歲。獄卒隗〔kui奎〕順偷偷地把他的屍體背到北山埋葬。宋孝宗即位後,積極主張抗戰,追复岳飛的官爵,依官禮把他的遺骨改葬到棲霞嶺下。墓園名“精忠園”。墓闕下跪著四個鐵鑄的人像,反綁雙手,面墓而跪,這就是陷害岳飛的秦檜、秦妻王氏、張俊、万俟卨〔mo qi xie莫奇謝〕四人。據說明朝正德年間先有秦、王、萬三人的像,銅鑄,被憤恨的遊人打碎,後增張俊像,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以後改為鐵鑄,千百年來遭人唾罵。

南宋偏安江南,對於杭州西湖和桂林山水的開發,作出過較大的貢獻。杭州從隋唐以來已經成為江南的經濟重心之一。五代時,吳越王錢鏐〔liu 留〕在此定都,建立王宮,增修佛寺塔廟,疏浚西湖和各處河道,在錢塘江入海處修築大堤,圍起許多圩田,使杭州更加富庶。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就是從這時傳開的。現在杭州著名的靈隱寺石塔、保俶〔chu 處〕塔等都是吳越國的遺物。 錢塘江邊的月輪山上聳立著一座八角形高塔,這就是六和塔。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吳越王錢俶為鎮住錢塘江潮而建。塔身九層,高50多丈,塔上裝燈,引導江面夜航的船隻。北宋末毀於兵火,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重建。現塔剎是明代遺物,外部木構廊簷是光緒二十五年重建。其餘保持原樣。現高59.89米,八面七級,外觀木簷13層。每級中心都有小房間,外有廊道。各級之間有螺旋形階梯相連,各層須彌座上,有各種人物、花鳥、魚虫等圖案。建築形式與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所載完全一樣,是我國建築史上珍貴的實證,也是建築藝術的傑作。

西湖西北靈隱山麓,有一座飛來峰。東晉咸和初(約公元326年),印度高僧慧理登上此山,說這是天竺靈鷲山的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而命名為飛來峰或靈鷲峰。峰下有不少天然岩洞,前有冷泉。慧理便在此建寺,取名靈隱。隨著寺院的發展,又在飛來峰造了不少佛像。靈隱寺在五代吳越國時曾盛極一時。共有9樓18閣72殿,房屋1200多間,僧眾3000人。後來在元代毀於兵火。明清兩代又六次廢毀重建,現存大殿為清代遺存。天王殿內彌勒佛坐像背後有用整塊香樟木雕的韋馱像,是南宋遺物。吳越國遺物僅存天王殿前的兩座石經幢。飛來峰上有五代、宋、元時石刻造像380餘尊,青林洞右岩壁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菩薩作於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是飛來峰最古的造像。宋代造像大多結構完整,技法精湛。北宋時,杭州已成為東南第一州。南宋遷都不久,高宗就開始在杭州修建都城和宮城。西湖四周造起無數行宮御苑、水閣別館,御道渠岸遍植桃李垂柳,御街兩邊店鋪林立,南宋君臣終日在湖山之間尋歡作樂。現在西湖有幾處著名的風景點,就是在南宋時形成的。如“柳浪聞鶯”,原是南宋小朝廷的御花園。這一帶位於西湖南岸,柳樹極多,春風吹過,柳翻綠浪,處處傳來鶯啼燕語。又如“曲院風荷”,南宋時在靈隱路洪春橋南有一家釀造官酒的曲院,院裡種植荷花,花開時香風四起,取名“曲院荷風”。到清康熙年間,在此引種荷花,建亭立碑,改為“曲院風荷”。又如“花港觀魚”,南宋時蘇堤第三橋和西岸第四橋相對,其間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流到山下的盧園,注入西湖。盧園是宋內侍官盧允升的別墅,園中鑿池養魚。南宋著名宮廷畫師馬遠畫西湖十景時,將盧園列入,稱為“花港觀魚”。現已擴大為一個佔地20多公頃的大公園,發展了花、港、魚的特色。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間有一座島嶼,東連白堤,西接西冷〔ling 伶〕橋,高38米,稱為孤山。這裡的名勝很多。北宋初年詩人林和靖隱居在此,終身不做官,也不婚娶。種了300株梅花,養了一隻鶴,有“梅妻鶴子”的佳話傳世。他有一首著名的《梅花》詩,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二句,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梅花的姿態和神韻,一直受到人們稱賞。他死後就葬在孤山。墓畔有放鶴亭和梅亭。孤山南麓還有文瀾閣,是清代存放《四庫全書》的七座皇家藏書樓之一。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淙閣並稱“江南三閣”。三閣中目前僅剩這座文瀾閣,所以格外珍貴。文瀾閣西原為康熙、乾隆所建的聖因寺行宮,現為中山公園。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的墓在孤山西端西泠橋畔。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是我國近代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籌建,公元1913年召開成立大會,公推著名書畫家和金石學家吳昌碩為社長。印社內樓閣亭館十分雅靜,保存著清代印人的畫像石刻。

指分佈在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的沿漓江河谷200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山水風景。這一帶是典型的岩溶地形,山都是平地拔起,勢如削成。奇峰羅列,有如竹筍和長劍。山中岩洞裡各種石乳、石筍、石花、石幔組成千姿百態的奇景。漓江從興安縣苗兒山發源,流經桂林,在千峰之間穿過,江水清澈見底,波平如鏡。 桂林之美,有天巧也有人工。不少著名山峰、岩洞,從南朝到唐代就已陸續開發興建,周圍都有歷代古建築點綴,山上和洞中還有許多摩崖石刻。到宋代,來此造像題刻的人更多。如疊彩山風洞內的幾十尊摩崖造像,都是宋代的雕刻品,計25龕,97軀,有佛、菩薩、供養人等,多為北宋風格。蘆笛岩內也保存著不少宋人的題壁墨書。七星岩內南宋文學家范成大的《碧虛銘》石刻,文章書法都很好。伏波山還珠洞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有宋代書畫家米芾〔fu 伏〕的自畫像和題詞,南宋方信孺摹刻。據記載,米芾自我寫真,傳世的有幾種。一種是穿著古人衣冠的,上有米芾之子米友仁審定的讚跋,像高一尺三寸,站立姿勢,神態瀟灑自然,是很珍貴的繪畫史資料,還珠洞內所刻的就是這一幅。象鼻山水月洞旁崖壁上有60多件摩崖石刻,也多數是宋刻。其中有陸游的詩札,張孝祥的《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這三人都是南宋時著名的愛國詩人。桂林著名的石刻區還有七星公園月牙山瑤光峰南麓的龍隱洞和龍隱岩。這裡岩壁石刻密布,有“壁無完石”之稱,因而被命名為“桂海碑林”。兩處合計唐代至清代的石刻21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和黨籍碑》。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蔡京為相,將宋哲宗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4年)反對新法的保守黨人司馬光、文彥博、蘇軾、黃庭堅等309人,列為奸黨,由徽宗頒令全國刻石立碑。第二年彗星出現,徽宗認為不祥,又詔令全國毀碑。現存此碑是時隔93年以後,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由元祐黨人梁燾的曾孫梁律重刻的。另一塊名碑是《平蠻三將題名碑》,記錄了宋王朝派狄青、余靖等平定僮族儂智高的史實。儂智高是11世紀40年代邕〔yong庸〕州左右江流域儂氏大姓的首領,曾企圖割據嶺南,自稱皇帝。他率軍一直打到廣州,沿途燒殺百姓,後被宋軍擊敗,逃入大理國。桂海碑林中宋代名人的題詩題名也很多,如北宋詩人石曼卿的鉅鹿介題名石刻,黃庭堅所寫的南朝文人顏延之所作《五君詠》等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風光甲桂林”。陽朔縣在桂林東南,是桂林最美的地方。漓江從桂林到陽朔的83公里水路,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帶山峰挺拔秀美,碧水圍繞其間。從桂林乘舟南下,兩岸樹木蔥蘢,翠竹成林,群峰峭奇,山水相映,碧綠的田野上點綴著茅屋村莊。一路上不但山青水秀,還有深潭險灘,瀑布流泉等美景,組成長近百里的錦繡畫卷。陽朔縣北漓江中的畫山、城南的榕蔭古渡、月亮山等奇觀,都是大自然的傑作。 宋代文化的書卷氣比唐代濃厚。書院興盛、遍布全國,更是一大特色。當時最著名的四大書院(嵩陽、應天府、白鹿洞、岳麓)至今猶存。其中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因朱熹執教而影響最大。朱熹(公元1130—1200年),生在福建延平,是一個淵博的學者,也是南宋最大的理學家。他對儒家的不少重要經典都作了註解,使北宋大理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更加完整和系統化,從而形成了“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在元明清時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正統思想,朱熹也就成為最受尊崇的儒者先師。 在廬山五老峰下山谷中。朱熹於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來此講學,重修院宇,訂立教規,並奏請皇帝賜匾額和御書,從此書院聲名大振,成為南宋書院的典範。現在院內還有360多間古式建築,主要有禮聖殿、御書閣、明倫堂、思賢台等,內藏唐代著名大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像,以及歷代題記碑刻。 北宋時就很有名。南宋孝宗時,這裡請著名學者張栻〔shi試〕主持教事,朱熹從福建來長沙與張栻論學,在書院講學。 20多年後,朱熹任湖南安撫使,擴大書院規模,學生增多,當時稱“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朱熹講學時,書院裡擠得坐不下,盛極一時。宋理宗時,大事提倡朱熹的理學,追尊他為太師,追封信國公。下詔學宮祭祀朱熹,並賜岳麓書院匾額。現在的建築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修,古樸典雅,猶可想見當時盛況。 福建崇安縣的武夷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方圓60公里,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全山36峰,99岩,72洞,108景。主要名勝集中在九曲溪一帶。遊覽九曲山水,乘竹筏從星村順流而下,盤繞山中大約7.5公里,半天便可看盡兩邊的山峰。其中溪口的大王峰、二曲的玉女峰、五曲的天遊峰,都是武夷山著名勝景。朱熹曾寫過一首《九曲棹歌》,詳盡描繪了沿九曲溪遊覽一路所見的風光。他對這里特別熟悉,因為他少年時就跟隨武夷山的學者劉子翬〔hui輝〕讀書。後來又以“提舉”的職務,主管過大王峰下的衝佑萬年宮,這是宋代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從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起,朱熹在五曲隱屏峰下的紫陽書院講學達10年之久,學生眾多,影響很大。現在尚有仁智堂、隱求室、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鐵笛亭等建築物,統稱“紫陽書院舊址”。朱熹還研究過九曲溪兩岸懸崖洞壁中的架壑船棺,這是古越族一個支族的葬具,外形像船。朱熹認為是少數民族部落遺存下來的。經本世紀70年代福建省博物館的調查和考證,測定這些船棺已有3400多年的歷史。武夷山名人石刻佈滿峰壑崖壁,大多是宋明以來的名人學者、文官武將、羽客高僧留下的。 宋代佛教藝術雖不及唐代繁榮,但成就也很高。四川大足縣的石刻,與雲岡、龍門、敦煌一樣,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大足縣境內有幾萬尊唐宋石雕像,以宋刻為最多。分佈在20多處石刻區內。其中北山和寶頂兩區是全縣乃至全省的精華所在。北山的石刻又以佛灣為最集中,共264個龕窟,其中第136窟,名為“轉輪經藏窟”,尤其著名。窟內正壁為佛,左右壁八尊菩薩外加力士和童子侍女,構成一大組群像,佈局對稱。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是此窟石雕藝術的精華。如數珠手觀音上身稍稍向後側轉,眉梢嘴角流露出微微笑意,神情瀟灑,嫵媚多姿,俗稱“媚態觀音”。普賢菩薩騎在白象身上,面部豐滿清秀,線條柔和,表情優雅安詳,肌膚質感極強,衣紋褶疊紋路清晰,華冠佩飾精雕細刻,刀法鋒利,見棱見角,轉折處流暢自然。寶頂山是南宋時開鑿的,工程從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開始,延續了70多年,所以主要是宋代風格。內容大部分是佛教故事,頗有趣味,保存完整。如小佛灣的“地獄變相”,本是刻畫地獄中的種種恐怖情景,但人物都取材於社會生活和地方風俗,有東倒西歪六親不認的醉漢,有手掀竹籠放養小雞的農婦,有給孩子餵飯的母親,也有蹲在雪地上飢寒交迫的受苦人,形象樸實健康,情趣也極濃厚,幾乎看不出多少宗教的意圖。其他佛經故事的雕刻組群中,也有不少生動的造型,如《放牛圖》中將兩個放牛娃依傍嬉笑的快活神情塑造得活靈活現。 《六師謗佛圖》中聚精會神吹篳篥〔bi li畢立〕的少女也鑿得微妙有神。總的說來,大足佛雕中的宋刻不如唐雕氣魄宏偉,也沒有唐雕的渾厚和力度。神佛形象更接近真人,而且大多秀麗精妙。由於普遍具有寫實的傾向,質感比唐雕更強,表現也更細緻繁複,更富生活氣息。 晉祠始創於北魏前,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這裡因有晉水,後來改國號為晉,後人就用“晉”來名祠。晉祠在唐代已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大詩人李白曾寫詩描繪過“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的情景。後屢經修葺變遷,到北宋天聖年間曾大規模修建。祠內為叔虞之母邑姜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聖母殿。這座大殿是晉祠的主建築,元明兩代雖有修補,但至今仍保留宋代的形制和結構。大殿四周是圍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這種樣式和宋代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中所說“副階周匝”的製度一致。大殿內空間較寬,斗拱用材大,出檐深遠,側腳升起顯著,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木構建築。聖母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彩塑的風格與大足石雕類似,主像為聖母,其餘是宦官、女官、侍女等。聖母鳳冠霞披,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宋塑中的珍品。晉祠內“三絕”除了聖母殿內的宋代彩塑以外,還有周柏隋槐,自北周、隋代至今,依然茂盛蔥鬱。另有晉水源頭難老泉,每秒流量1.8立方米,水溫保持在17℃,長流不息。 是一座保存著宋代建築風格的著名古寺。它坐落在河北正定縣,創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更名為龍興寺,清康熙初定名為隆興寺。全寺佔地約五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又較完整的佛寺建築群,這裡有宋代建築風格的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天王殿。摩尼殿是全寺遺存建築的精華所在,建於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形制極為特殊:平面方形,四面厚牆圍繞,每邊正中各出一間抱廈,形成十字形平面,抱廈的屋頂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打破了方形大殿單調沉重的格局,使整體建築造型形成雄偉沉穩的基本風格,同時又不失華麗輕巧之美。這種形制在我國現存宋代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大殿樑架結構穩定,簷下大量使用斜拱,斜拱後尾交叉成三角網架,與《營造法式》所寫相符。隆興寺內還有全國最高的銅佛像,在大悲閣裡,高22米,下面還有2.2米高的石須彌座。佛像身材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腰部以下鑄工尤精,顯然是宋代藝術風格。銅像兩側40隻手臂在清末已改為木製,只有在前胸合掌的雙臂是銅質。像的基座上枋、壺〔kun捆〕門內和隔間柱上刻著伎樂、飛天、盤龍等各種紋飾圖案,都是宋代雕刻,十分精美。大悲閣東南側還有一塊《龍藏寺碑》,是楷書中最著名的精品。碑文上刻著此寺始建的經過,書體工整方正,遒勁沉厚。書法家認為它集六朝書法之大成,是隋碑中的第一名碑,在南北朝到隋唐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