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第33章 第二節從入關到平定台灣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葛剑雄 1194 2018-03-20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三月,李自成軍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亡。明駐守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與清軍一起,擊敗李自成軍。五月,李自成軍撤退,清軍佔領北京。九月,福臨(清世祖)到達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北京成為清朝的首都。清軍分路進攻明朝殘余政權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政權:清軍南下後,於順治二年攻克揚州,渡長江,南京降,明福王(弘光帝)被俘。同年正月清軍攻破潼關,入西安,李自成軍節節敗退,經商州、襄陽、武昌,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殺。順治三年,清軍攻入浙東,明魯王逃亡入海。清軍入閩,明唐王(隆武帝)被俘。十二月破廣州,明紹武帝自殺。清兵入四川,張獻忠在西清時期形勢圖充鳳凰山中箭身亡。此後,明桂王(永曆帝)與張獻忠舊部、李自成餘部在南方和西南抗清,張煌言、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但抵不住清軍的攻勢,到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軍佔領雲南,明永曆帝逃往緬甸。至此,除福建廈門、金門等地還在忠於明朝的鄭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經擁有明朝的全部疆域。


清時期的形勢圖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軍攻入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shuang爽〕投降。次年,清朝在台灣設府、縣、總兵等官,隸屬於福建省。從此,長期由當地人民自治的台灣島由大陸政權設置了正式政區。 早在元朝,已在台灣附近的澎湖島設置了巡檢司,負責這一帶的海防和治安。但明朝初年將澎湖列島的居民撤往大陸,並撤銷了行政機構,所以澎湖逐漸成了以日本人為主的倭寇的根據地,福建、廣東沿海的“海寇”也在澎湖、台灣一帶活動。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明朝一度收復了澎湖,並重新設置行政機構,但不久又撤銷了。儘管如此,明朝對澎湖列島的管轄一直沒有放棄。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蘭人佔領澎湖島,明朝立即派兵將侵略者趕走。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人第二次佔領澎湖,到天啟四年明軍又將他們趕走,並長期駐守,直到明末。

台灣島與大陸的聯繫一向非常密切,在明代已有不少大陸人移居台灣,從嘉靖開始,大陸的“海寇”林道乾、顏思齊、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等先後在台灣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明朝雖然沒有在島上設立行政區,但明軍在追剿“海寇”時不止一次進入台灣,並一直將台灣及附近海面列為軍事防區。荷蘭人第二次被從澎湖驅逐後,就轉入台灣,侵占了台南一帶。 1626年(明天啟六年),西班牙人侵占了台北一帶。當時,鄭芝龍在台灣中部的北港一帶建有政權,本地的部族大多由自己的首領治理。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趁鄭芝龍的活動轉向大陸之機,荷蘭侵略者獨占了台灣。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在大陸抗清不利,決定改以台灣為基地,因此從廈門出兵,驅逐荷蘭侵略者。次年初,荷蘭侵略者投降後退出,鄭成功與子鄭經在台灣和澎湖設置了三個安撫司和下屬的府、州,建立了繼續忠於明朝的地方政權,直到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