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第17章 第三節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葛剑雄 1205 2018-03-20
拓跋鮮卑於258年(魏甘露三年)從五原遷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形成部落聯盟。傳至祿官(公元295—308年在位)時,分部眾為三部:一部在上谷以北、濡源西(今河北豐寧縣西),一部在代郡參合陂(今山西大同市西)之北,一部居盛樂,控制的範圍向南擴大到今山西境內桑乾河一線。當時另有白部鮮卑居於并州北部(今山西北部),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拓跋首領猗盧協助晉并州刺史劉琨擊敗白部鮮卑和鐵弗匈奴劉虎部,作為酬謝被封為代公,並獲得五縣之地,疆域又擴展到今山西代縣、朔州和繁峙一帶。 315年(晉建興三年)建代國,以平城(今大同市)為南都。代建國三十九年(公元376年)為前秦所滅。 386年(晉太元十一年)拓跋珪收集舊部復國,同年遷都盛樂,稱魏國,史稱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北魏從後燕、夏奪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後滅北燕、北涼,到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公元424—451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

北魏剛統一北方時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邊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葉尼塞河上游、貝加爾湖一帶有柔然、高車(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與北魏為鄰,最為強大,在今蒙古杭愛山脈的東段車車爾勒格一帶建有可汗庭。北魏的東界已退至遼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遼東成為高句麗的範圍。北魏的西戎校尉府駐在扜泥(今新疆若羌縣),控制著焉耆(今新疆焉耆縣)和鄯善一帶,但未能擴展到西域其他地區。南界在今黃河以南,佔有今河南中部及山東西北局部。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伐失敗,魏軍反擊,一度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對岸長江邊,從此疆域擴展至淮河一線,南朝僅保住今江蘇北部。但北魏在西部已失去對西域的控制,退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市)。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梁中大通六年),孝武帝討伐權臣高歡未成。出奔關中,依靠宇文泰在長安建都,史稱西魏。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史稱東魏。東、西魏的界線大致在黃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 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梁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地降梁,使樑的疆域擴大到淮河以北。這時,吐谷渾首領誇呂(公元529—591年在位)稱汗建國,540(西魏大統六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為吐谷渾所佔,伊吾被柔然佔有,西界退至敦煌。 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西魏大統十六年,梁大寶元年),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 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梁承聖二年),攻取樑的益州,次年攻下樑元帝所在的江陵,其疆域增加了今湖北西部、四川。今貴州和雲南名義上也隨益州的歸屬而成為西魏的一部分,實際上已為當地民族所佔。西魏又劃出江陵附近數縣立蕭詧為梁帝,作為附庸,史稱後梁。

557年(北齊天保八年,梁太平二年),北周取代西魏。與此同時,北齊奪取了南朝江淮間土地,所以陳的北界已退至長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