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第8章 第四節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葛剑雄 1731 2018-03-20
西周末年,幽王荒淫無道,又廢申後而立褒姒〔si 四〕為後。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引犬戎攻殺幽王於驪山下,西周亡。太子繼位後為平王,在晉、秦、鄭、衛等諸侯護送下,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史稱此後的周朝為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二階段,前者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後者來源於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目前史學界一般以公元前770—前476年為春秋時期,以公元前475—前221年為戰國時期。 東周時,週天子已只有“共主”的虛名,諸侯專政,大國先後稱霸。春秋時見於記載的大小諸侯有140多個,其中主要的13個是: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經過激烈的爭奪兼吞,到春秋末年僅剩約30國。在這過程中,大國的疆域一般都不斷擴大,但由於爭戰不休,疆域都不穩定。

在中原各國之間還有非華夏的部族,如今太行山南段東西麓、今山西和河南的北部有赤狄、潞氏等族,今陝北有白狄,白狄的別種鮮虞、肥鼓等分佈在今河南中部,河南的伊水、洛水一帶有揚拒、泉皋、伊雒〔luo洛〕之戎、陸渾之戎,今山西平陸有茅戎,今河南汝川有戎蠻。在諸侯的周邊也有不少夷狄部族,如東北有山戎、東胡、肅慎,西北有羌、林胡、樓煩,南方有百濮、揚越,東部沿海地區有萊夷、淮夷、東夷。 戰國初,越國於公元前473年滅吳,勢力擴展至今山東半島,遷都琅邪〔lang ya 狼牙〕(今山東膠南市西南),但以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379年遷回吳(今江蘇蘇州市)。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王承認為諸侯。齊國的田氏專政,至公元前386年也被周王承認為諸侯,實際取代了呂氏齊國。此後,秦、楚、韓、趙、魏、(田)齊、燕成為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後世稱為“戰國七雄”。而周王的直屬地日益縮小,至公元前367年分為東周(今河南洛陽市西一帶)、西周(今河南鞏義市西南一帶)兩個小國。

秦國開始建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縣西南),以後遷至涇〔jing 晶〕陽(今陝西涇陽縣西北)、櫟〔yue 越〕陽(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魏國開始時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公元前361年定都大樑(今河南開封市)。韓國最初以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為都城,先後遷都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滅鄭後遷至新鄭(今河南新鄭市)。趙國的都城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遷至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公元前386年定都於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楚國建都於郢〔ying 穎〕(今湖北荊川市江陵區西北),公元前278年在秦國的打擊下先後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縣)、巨陽(今安徽阜陽市北),公元前241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都城的遷移大致反映了這些諸侯國疆域的發展和變化過程。齊國的都城一直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北),燕國的都城一直在薊(今北京市),兩國的疆域相對較穩定。

當時的戎翟等非華夏諸族、諸國,一部分被諸侯國所滅,如關中的大荔、義渠、朐衍、綿諸、(豸厡)〔huan 環〕等國,秦嶺南的蜀、巴、苴〔ju 居〕等國滅於秦,北方的林胡、樓煩滅於趙國,東胡被燕國逐出長城之外;另一部分仍然分佈在周邊地區,如秦、趙、燕三國以北有匈奴,秦國西北有月氏〔zhi 支〕、烏孫、析支,巴蜀以南有笮〔ze則〕、僰〔bo 伯〕、邛〔qiong 窮〕、敝、夜郎、且蘭、滇等西南夷,楚國的西南有九夷、百濮,越國以南有東越(甌越、閩越)、揚越、駱越等,燕國的東北有穢、發、高夷、肅慎等。 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公元前330—328年奪取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西河、上郡;公元前316年滅巴、蜀而佔有今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公元前278年攻占包括楚都郢在內的江漢流域;公元前256年滅西周;公元前254年滅東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後,更加快了滅六國的步伐: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攻下邯鄲,俘趙王,趙公子保逃往代(今河北蔚〔yu玉〕縣東北);公元前226年取燕地,燕王東遷於遼東;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俘楚王,佔領江南,越君降;公元前222年進占遼東,燕王被俘;同年滅代,俘代王;公元前221年滅齊,俘齊王;至此,除了衛國作為附庸被保留外,其餘諸侯國已全部被消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