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物理學

第32章 第六節小兒辯日

中國古代物理學 戴念祖 1183 2018-03-20
“小兒辯日”敘述兩個小孩爭論太陽究竟在早晨還是在中午距地面近。這個有趣的光學故事在中國流傳了2000餘年。故事出自《列子·湯問》一書,其大意是:孔子遠遊在外。有一天,他見兩個小孩鬥嘴,便好奇地走過去,尋問他們辯論什麼。其中一小孩說:“我認為,日初出時日距地面近,中午時距地面遠。”另一小孩接著說:“不對! 日初出時距地面遠,中午時距地面近。”一小孩又解釋說:“日初出大如車蓋,中午時如盤似碟。這不是遠者小近者大嗎?”另一小孩也解釋說:“日初出涼涼爽爽,中午時熱如沸湯。這不是近火者熱遠火者涼嗎?”孔子聽後,不能判斷誰是誰非。於是,這兩個兒童取笑孔子:“誰說你知識淵博?” 應當說,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光學問題。不要說孔子不能斷其是非,即使今日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解釋清楚。用照相機給太陽攝影,中午與早晨所攝的影子同樣大,證明這兩個時辰的太陽與地面距離也相等。眼睛所以會有太陽晨大午小的感覺,主要是:1)背景的襯托。早晨地平線遠處的樹木、房屋小得看不清;紅日昇起,與之比較就顯得大。而中午太陽在廣漠的高空,沒有可比較之物,因而顯得小;2)光滲現象。清晨,大地及其周圍空間尚黑,中午明亮。背景越黑而物體越亮,視網膜上像的輪廓就越大,這稱為光滲。早晨在海平面見太陽又紅又大就是這個原因;3)早晨,平視太陽,人眼位置正常;中午要仰視太陽,眼球凸鼓。在鼓凸的眼球內的視像比正常眼球的小;4)早晨與中午相比,陽光通過大氣中較厚的空氣層,視覺就較模糊,因而覺得早晨太陽大;5)視覺中的天穹並非是一個圓,而是扁球形狀。頭頂的天空高遠,四周的天穹彷彿低近。遠物投影小,近物投影大。早晨太陽處於天穹的低近處,因而投影變大。

至於另一個小孩提出太陽晨涼午熱,那是因為,中午太陽在天頂,陽光直射地面、穿過大氣層薄,因而輻射熱大部分被地面所吸收,氣溫升高,我們就覺得中午熱。 2000多年來,不少中國學者對此作出了各自的回答。東漢桓譚(?-公元56年)借他人論據與主張,認為太陽在中午時距地面近(《桓子新論》)。王充以斜邊大於直角邊的幾何論證也主張“日中近而日出入遠”(《論衡·說日》)。這些解釋與主張顯然都不符合科學道理。但王充又提出,“日中光明,故小;其出入時光暗,故大。猶晝察火光小,夜察火光大也。”王充的這個解釋如前所述的光滲現象,是有道理的。發明地動儀的張衡也提出了類似光滲現象的解釋。晉代天文學家束晳解釋說,太陽在晨與午一樣大,距離也相等,所以有視覺之差是由於太陽的亮度與眼睛視幻覺造成的。祖沖之的兒子祖暅從眼睛平視與仰視的不同,解釋太陽在不同時候的大小之別。後秦姜岌以“地有遊氣”(即大氣及其中塵灰微粒)及其對眼睛的影響對此作出解釋。後來的解釋者不斷繼起,直到清末還引起人們的討論。 “小兒辯日”的問題成為中國古代的科學之謎,它引起參論者之多、延續時間之長,大概是中國科學史上罕見的例子之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