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學校

第24章 第五節蒙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學校 郭齐家 2911 2018-03-20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發展的新階段,不僅在數量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在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材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後世的蒙學教育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br>宋元時期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和基礎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因此,蒙學每日功課主要是教兒童識字、習字、讀書、背書、屬對、作文等,同時也向他們進行基本道德規範的教育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 蒙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所以這時期的蒙學強調嚴格要求,打好基礎。例如,在生活禮節方面,要求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堂室必潔等等。在讀書方面,要求兒童讀書時認真專注,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在寫字方面,要求兒童寫字時必須“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在學習習慣的訓練方面,要求兒童:“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書,仔細分明讀之。”“凡書冊,須要愛護,不可損污皺摺。”“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良好的生活、學習、讀書、寫字習慣要在兒童時期培養、訓練,這不僅有利於兒童的成長,而且還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宋元時期的教育家還制定了各種形式的《須知》、《學則》等,以此作為規範蒙學時期兒童行為的準則。如朱熹專為蒙童編寫了《童蒙須知》,對兒童的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流、讀書寫字以及雜細事宜等都作了細緻的規定。程端蒙(公元1143—1191年)、董銖(公元1152—1214年)的《學則》,也對兒童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些規定和要求,雖有些繁瑣,且易造成對兒童個性發展產生一定的壓抑,但是讓兒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對於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也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兒童活潑好動,宋元教育家們已註意到這個特點,他們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楊億曾提出採用“日記故事”形式進行教育。程頤(公元1033—1107年)提出創作“灑掃、應對、事長之節”的通俗詩歌,讓兒童“朝夕歌之”,並伴之以舞蹈,以激發興趣,使之樂於接受。朱熹廣泛地從經傳史籍以及其他論著中採集有關忠君、孝親、事長、守節、治家等內容的格言、訓誡、故事等,編輯成兒童道德教育用書,題為《小學》,廣為流傳。他還提出用“銘”、“箴”之類的道德訓誡、短語,製成條幅懸掛或雕刻在書齋、門戶、盤盂等日用器具上,以引起兒童的注意,增加兒童學習的自覺性,以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境界。他又根據兒童記憶力強、理解力弱的特點,強調對學習內容要熟讀牢記,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理解。總之,宋元教育家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這些經驗值得重視。

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繼承和發展了前代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開始出現分類按專題編寫的書冊,使中國古代蒙學教材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期的蒙學教材按其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以識字教育為主的綜合性識字教材。這類教材主要有、、《千字文》等,教育目的是教兒童識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時也綜合介紹一些基礎知識。 (2) 以道德教育為主的蒙學倫理教材。這類教材主要有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程端蒙的《性理字訓》等,教育目的是向兒童傳授倫理道德知識及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 (3) 以歷史教育為主的蒙學歷史教材。這類教材主要有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古千文》、黃繼善的《史學提要》、陳櫟的《歷代蒙求》、吳化龍的《左氏蒙求》等。這類教材,有的是簡述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的是選輯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兒童傳授歷史知識,又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編寫體例“多是四言,參為對偶,聯以音韻”,便於兒童記誦。

(4) 以陶冶性情為主的蒙學詩歌教材。這類教材主要有朱熹的《訓蒙詩》、陳淳的《小學詩禮》等。選擇一些適合兒童的詩詞歌賦,讓其學習和吟誦,以便陶冶兒童的性情,開拓其意境並進行美感教育。 (5) 以社會、自然常識教育為主的知識性教材。這類教材主要有方逢辰的《名物蒙求》、胡繼宗的《書言故事》、虞韶的《日記故事》等。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草木、衣服、建築、器具以及常用的典故、成語等等。 在上述眾多的蒙學教材中,以、、《千字文》流傳最為廣泛,人們習慣稱之為“三、百、千”。 相傳為宋末王應麟(公元1223-1296年)所撰,也有人說是宋末區適子所撰。全書共有356句,每句三個字。句句成韻,通俗易懂,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背誦。文字簡練,善於概括。經後代不斷補充,後為1140字。全書從論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然後依次敘述三綱五常十義、五穀六畜七情,四書六經子書,歷史朝代史事,最後以歷史上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事例作結: “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把識字、歷史知識和封建倫理訓誡冶為一爐,簡練概括,葉韻成文,便於記誦。全用三言,開三言韻語蒙書的先例,且句法靈活,語言通俗,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蒙學課本。 、與《千字文》曾合稱為“三、百、千”,成為相輔相成的整套啟蒙識字教材,一直流傳到清末。 “三、百、千”後來又譯成少數民族文字,編成蒙漢、滿漢對照本,如《蒙漢三字經》、《滿漢三字經》、《蒙漢對照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和《滿漢千字文》、《蒙漢千字文》等,供少數民族兒童學習漢文之用。

很早就流傳到海外朝鮮、日本等國。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列為“兒童德育教科書”向全世界推廣,將對世界各民族兒童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是集漢族姓氏為四言韻語的蒙學課本,北宋時編,作者佚名。從“趙、錢、孫、李”始,為“尊國姓”,以“趙”姓居首。全篇雖是400多個前後並無聯繫的字的堆積,由於編排得巧,亦極便誦讀: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使用漢字姓氏的人,絕大多數可以從裡找到自己的姓氏;而幾個大姓,一翻開就看見了自己的姓氏。這是使人感到親近和受到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在編寫上的優點,就使得後來各種的改編本終不能流行開來,即使像清康熙《御製百家姓》動員政府的力量加以推行,也未能撼動宋原本的地位。

總之,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按專題分類編撰,使蒙學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多樣化。一些著名學者如朱熹、呂祖謙、王應麟等,親自編撰蒙學教材,可見對蒙學教材之重視,同時也提高了蒙學教材的地位與質量。蒙學教材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徵,採用韻語形式,文字簡練,通俗易懂,並力求將識字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基本的社會、自然常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經驗是很寶貴的,值得我們重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