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學校

第22章 第三節遼金元的學校教育

中國古代學校 郭齐家 1504 2018-03-20
契丹於公元947年改國號為“大遼”,並在南京(今遼寧遼陽)設立了國子學,又稱之為南京太學。道宗清寧五年(公元1059年)遼在國子監下設置了“五京學”,即於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原名南京)、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同時設立國子學,合稱為“五京學”,各學置博士、助教各一員。遼地方官學亦有府學、州學和縣學。此外還為貴族子弟專門設立了“諸王文學館”等。 女真族於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並設置了國子學,總轄中央官學,亦是金的最高學府。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設置太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以及地方各府推薦的生員和終場舉人入學。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設置女真國子學和女真小學。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又創建了女真太學。女真國子學、女真小學、女真太學專門培養女真族人才。金的地方官學主要有府、鎮、州學和女真府、州學和地方醫學。

元朝的中央官學有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 國子學以儒家經典為學習內容。採用“升齋等第法”和“積書法”。所謂“升齋等第法”就是把國子學分為下、中、上三個等級六個齋舍,學生按程度分別進入各個齋舍學習不同的內容,依據其學業成績和品德行為,依次遞升的方法。這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續與發展。國子學考試分私試和升齋試兩種,私試每月舉行一次,試卷上等者給一分,中等者給半分,一年之中積分至八分以上者升補高等生員,以40名為限,漢人20名,蒙古人、色目人各10名。升齋考試,中齋生每三個月考試列為優等者升上齋,下齋生每三個月考試列為優等而不犯規者升中齋。可見“積分法”是累積計算學生全年學業成績的方法,雖始於宋代太學,至元代國子學而日趨完善。由於“積分法”注重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故具有督促學生平時認真學習的積極作用。

蒙古國子學的設立,目的在於加速培養蒙古族人才。這是受金朝女真國子學的影響而設立的,學習內容主要是蒙古文的《通鑑節要》。學生學成精通者,量授官職。不過學生來源,除了主要招收蒙古族學生之外,還同時招收其他民族子弟入學。 回回國子學是專門學習亦思替非文字——波斯文字的學校。鑑於當時與西域諸國交流頻繁,迫切需要培養懂得波斯文字的專門人才,創辦了回回國子學。它對於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發展史上是有特色的。 元朝還在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設學校,培養天文歷數方面的人才。 元朝按路、府、州、縣的行政區劃,在地方上建起了路學、府學、州學、縣學以及諸路小學、社學的系統。

社學創辦於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廷頒令各路,勸農立社,凡各縣所屬村莊50家為一社,設社長一人,滿100家的增一人,不及50家的,與近村合一社,社長專以教勸農桑為務。每社立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學師,利用農閒空隙時間,使子弟入學。社學是以農家子弟為對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對於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具有一定的意義。 元朝還開設了諸路蒙古字學、諸路醫學、諸路陰陽學等專門學校。諸路蒙古字學是地方上學習蒙古文字的學校,創建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目的在於普及蒙古文字、培養通曉蒙古文字的人才。諸路醫學創設於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直隸於太醫院,主要招收在籍醫戶及開設藥舖人家的子弟。諸路陰陽學是學習天文、算歷的學校,創設於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直隸於司天台。在地方上設立培養天文、曆算人才的學校,這是元朝的創新,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至元二十八年諸路所設學校21300所,按當時人口統計,這年全國共有1343萬戶,5984萬多人。這樣,平均每2800人中就有一所地方學校,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