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文房四寶

第16章 第四節明清宣紙

中國的文房四寶 齐儆 2600 2018-03-20
在中國書畫藝術史上,明代也是一個重要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穩定,文化藝術的繁榮,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派,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派、華亭派、蘇松派以及藍瑛的武林派等等。真是流派紛呈,各顯異彩。在山水、人物、花鳥各種畫科上,都有著全面、巨大的發展。 明初“院體畫”多用水墨,稍帶寫意。中期的“吳門四家”(唐寅、仇英、沈周、文徵明),尤其是沈周的淺絳山水及粗筆水墨的獨特風格,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畫,對以後水墨與寫意都有很大影響。明代後期董其昌的水墨,深淺漬〔zi字〕染,濃淡分明。徐謂的畫更是水墨淋漓,潑墨縱橫。 明代書法也是成就斐然。除一些名畫家本身也是大書法家外,還有“三宋”(宋克、宋廣、宋璲〔sui 遂〕,“二沈”(沈度、沈粲),“二錢”(錢溥〔pu 譜〕、錢博)以及“二張”(張弼、張駿)等名家。也是流派眾多,風格迥異。

明代繪畫書法藝術的繁榮,尤其是水墨寫意畫的盛行,促使發展中的宣紙完善,呼喚成熟的真正宣紙出現。 我們現在所指的宣紙,或說真正的宣紙,是指以青檀樹皮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為主要配料,並主要以手工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書畫用紙。它的特點是:韌而能潤,光而不滑。薄者能堅,厚者能賦,色白如霜,久不變色,折而不傷,耐腐難蛀。它的突出特點是“潤墨性”。 《石林避暑錄話》說:“紙則近歲取之者,多無復佳品。餘素自不喜用,蓋不受墨。”看來在南宋以至元代,許多紙品還是“蓋不受墨”。 《遵生八箋》上說:“南紙堅薄,極易拓〔zhi執〕墨。”筆者認為“拓”字同“摭”〔zhi執〕字,意為拾取(見張衡《思玄賦》),“拓墨”即受墨之意。這說明在明代南方,宣州地區的“南紙”已經明顯具有“受墨”這種特性了。

在明代宣紙中有一種宣德紙,明代思想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上說:“宣德陳清款……今則棉(紙)推興國、涇縣。”這種產於宣州地區涇縣等地的棉紙為皮紙,即為宣紙。 “宣德”為明宣宗年號,“陳清款”為造紙者陳清落款。清代鄒炳泰在《午風堂叢談》上也說:“宣紙至薄能堅,至厚能賦,箋色古光,文藻精細……宣紙陳清款為第一。”產於宣德年間的宣紙,因質優曾為“貢箋”,品種也不少。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記》中說:“宣德紙有貢箋,有綿料,邊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紙印。又有白箋、灑金箋、五色粉箋、金花五色箋、五色大簾紙、磁青紙,以陳清款為第一。” 關於宣州地區涇縣造紙與製造宣紙的歷史,《曹氏宗譜》序說:“曹大三於宋末爭壤之際,烽燧四警,避亂忙忙。由南陵之虯川,遷至涇縣小嶺山區,其徙居十三宅。當時因見此系山陬〔zou鄒〕,無可耕土,因貽蔡倫術於後,以為生計。”這是說,宋末曹大三避戰亂來到小嶺,並開始從事造紙業。在以後長期造紙過程中,曹氏造紙世家以及“十三宅”的紙工們,在以往宣州地區造紙經驗與技術的基礎上,逐步創造出宣紙。以後又經明宣德年間直至明末,歷時一個半世紀,已經製造出“至薄能堅,至厚能賦,箋色古光,文藻精細”的優質的、可以說是較成熟的宣紙。

有清一代,尤其初期,文化發達,藝術繁榮。繪畫藝術,繼續元、明之勢,文人畫日益佔據畫壇主流,山水畫盛極一時,水墨寫意畫風靡於世。畫界分支繁衍,派系林立,在文人畫創作思想的影響下,眾多畫家刻意追求筆墨情趣,抒發“性靈”,怡情養性。 清代書畫家眾多,畫家如“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hui輝〕、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四僧”(原濟、朱耷〔da搭〕、髠〔kun昆〕殘、弘仁)、“金陵八家”(龔賢、樊圻〔qi其〕、高岑、鄒喆〔zhe哲〕、吳宏、葉欣、胡慥〔zao灶〕、謝蓀)、“揚州八家”(一般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鱓〔shan善〕、鄭燮、李方膺、羅聘),以及任伯年、吳昌碩等。清代亦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稱為“書道中興”。書法家如號稱四大家的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等。他們幾乎都是以宣紙作畫作字。他們的繪畫書法,筆法酣暢,氣勢磅礴,追求墨色淋漓,敷彩鮮豔。這些都推動了宣紙的發展與提高。

再有,清代刻書印書業的繁榮,也促進了宣紙業的發展。僅以文藝作品為例,當時在徽州等地以宣紙刻印的有:高明的《琵琶記》、張鳳翼的《紅拂記》、《水滸全傳》、等等。著名的早期只是抄本流傳,清乾隆五十六年及五十七年(公元1791年及1792年),兩次在徽州地區用活字印刷,這就是有名的“程甲本”與“程乙本”。在第四十二回,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賈惜春等人,在議論描畫大觀園全圖時,寶玉道:“家裡有雪浪紙,又大,又托墨。”寶釵冷笑道:“那雪浪紙,寫字,畫寫意畫兒,或是會山水的畫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cun 村〕染。”這裡提到的“雪浪紙”,就是一種宣紙。所說的“托墨”,就是指宣紙的潤墨性。雪浪紙很適合繪山水寫意畫。

清代,宣州地區的宣紙業空前發展。清初的儲在文在《羅紋紙賦》中說:“若夫涇素群推,種難悉指。山棱棱而秀簇,水汩〔gu骨〕汩而清駛。彌天谷樹,陰連銅官之雲。匣地杵聲,響入宣曹之裡。精選則層岩似瀑,匯徵則孤村如市。”這是說,當時涇縣的宣紙為群紙之冠,品類眾多。山勢秀峻,水流清急,谷樹(谷樹即青檀樹)遮天。 “坑”地(山與山之間低地)的杵聲響徹宣城曹溪鄉里。精製的紙張,壘放似岩層,晾曬像瀑布。徵收匯集的時日,偏僻的山村,像市集一樣熱鬧。讀罷儲賦,熱鬧非凡的造紙景象,真是躍然“紙”上了。 宣州地區的造紙業,直至清末仍很興旺,《宣城縣志》上載有清代詩人趙廷揮的一首詩:“山里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壘新牆。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從中也使我們領會到,當地造紙者“紙碓無停息”的勤勞景象,與“舂聲撼夕陽”的動人場面。

最後我們要說明,現今對明代宣紙取樣化驗,結果表明全部為檀皮漿纖維。這就是說,明代製造宣紙的原料為單一的青檀樹皮。宣紙中加入稻草漿為配料,則是清代以後的事(見《宣紙與書畫》)。看來宣紙的製造有一個逐步發展過程。廣義上說,若是指宣州地區生產的紙,那麼這種宣紙至遲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若是指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所製造的紙,那麼這種紙,在明代宣州地區涇縣小嶺一帶才開始出現。若是指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為主要配料所製造的紙,即真正的宣紙,則要到清代才產生。經過長期的實踐,艱辛的探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不僅發明了造紙術,而且還創造了宣紙。宣紙的發明是我國造紙科技史和文化藝術史上的光榮與驕傲,也是對世界文化史的傑出貢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