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書法

第23章 第五章古代法書遺跡導遊

中國的書法 郑小华 6340 2018-03-20
在我國遼闊的疆域內,山川華滋,景色秀美,勝境星羅,奇觀迭見,又有歷代摹勒鐫刻的古代法書,裝點其間,翰彩生光,優雅的環境與精湛的書藝,渾融一體,相得益彰。遊人登山遠眺或臨海觀望,每每感懷於景而外,更生遊心於書之興。因其間傑作之多,殊不遜於館藏,今特就所親歷之盛境,擇要介紹,權充翰府導遊,以備讀者遊踪所至,在領略浩瀚自然風光的同時,不忘飽覽我國書法藝術的風貌神采。 古人歌功頌德、祭祖追先或作詩紀勝,都要有所記載,以求垂之長久,於是或鏤鼎彝,或書竹紙,或鐫碑碣。然而竹木易磨滅,紙帛易破損,鑄刻在青銅器上固然牢靠,但器皿的質地易蝕變而且鏤刻不便,於是最妥善的保存方法便是銘之於石。石生於天地之間,性敦實堅穩,所以歷代法書多存於石刻,或者依於名山大川,古蹟勝地;或者遠處於荒僻深谷,險關狹道;或者收藏於朝堂廟廊、博物館、圖書館;或者秘居於鄉里寺觀,獨鎮一隅。

為了便於觀賞和存管文物,政府就近集中散佈的石刻,並增修了放置碑石的展室、亭廊等等,這便構成碑林。其中收藏鴻富,最負盛名的是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位於西安南城牆內側三學街文廟內。這裡隆重淵博,精華雲集。藏有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諸朝碑刻3000多方,其中唐碑最富。諸如方整謹嚴的《開成石經》,英挺遒媚的《玄秘塔碑》,醇厚凝重的《顏家廟碑》,疾揮如檄的《爭座位稿》,險絕雋逸的《道因法師碑》,敦樸圓潤的《三墳記碑》,工謹多姿的《大智禪師碑》,峭拔取勢的《興福寺斷碑》,高逸妍靜的《集字聖教序》,氣宇軒昂的《顏勤禮碑》,溫雅饒韻的《同州三藏聖教序碑》,流轉豪放的《懷素草書千字文》,縱恣酣暢的《肚痛帖》等等,所以人們常說要看唐碑,必到西安。此外還有溫潤飄灑的《遊天冠山詩》,纖細勁朗的《大觀聖作之碑》,雄俊偉茂的《林則徐遊華山詩》等等。如果至此,只是瀏覽幾個小時,走馬觀花,恐怕只落得眼花繚亂,如果能宿住其間,摩娑竟旬,一定會被導入藝術的殿堂,得到崇高的美的享受。

昭陵位於陝西禮泉縣的九嵕〔zong 宗〕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陪葬臣僚的龐大陵園。由於唐代盛行墓前樹碑,地下立志的風氣,所以這裡遺存了眾多的碑石。這些碑石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而且是探尋唐代書法藝術的直接資料。其中著名的唐碑有:峻利爽灑的《溫彥博碑》,精勁婉逸的《房玄齡碑》,雋秀整嚴的《高士廉碑》,瘦朗精工的《褚亮碑》,瀟散勁峭的《程知節碑》,圓美遒挺的《尉遲敬德碑》,恬淡柔婉的《孔穎達碑》,還有《段志玄碑》、《張胤碑》、《永泰公主墓誌》等等。昭陵碑林的石書承晉之餘韻,具有爽健謹嚴的特色。 另外,陝西的碑林還有藥王山碑林、祖庵碑林以及樓觀台碑廳、司馬遷廟碑室等,皆有可觀。 近年來,各地仿效古制,常有新的碑林建立,薈集當代名家法書,立石銘刻,如“黃河碑林”、“翰園碑林”、“青城山碑林”、“千山碑林”等等,都是集法書之大觀的景點。至此既可攬勝,又可賞書。

陝西漢中的褒斜道,是東漢時橫跨秦嶺鑿石架木而修成的棧道。其中一段是人工開鑿的隧道,史稱“石門”。鑿通穿山隧道,天塹變通途,這具有遺澤被遠的歷史貢獻,時人遂鑿《鄐〔chu處〕君開通褒斜道石刻》於石門崖壁,首開褒谷摩崖刻石之風。摩崖是指在未經打磨,自然削平的山壁上鐫刻文字。其後,褒斜道屢廢屢修,故或記棧道之通塞,或記古堰之興廢,或追懷古人功德,或狀摹天然景緻,數以百計、琳瑯滿目的石門摩崖群遂漸落成。其字獨具風姿,華麗與茂密兼備,雄渾與精巧同現,意之所至,渾然天成。 這裡有被譽為漢隸代表作的《石門頌》,天姿自然,逸氣縱橫,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與其情趣相近的還有《楊淮楊弼表記》、《李君通閣道》等摩崖石刻。此外,還有垂之千古的《石門銘》,字勢高淡、疏朗飛逸,一派天然奇姿。書者王遠,善文工書,詩興筆致,交匯成章,文因書更情深韻長,書借文尤意高趣遠。在這裡,更有引人注目的八個漢隸大字,各饒意趣:“石虎”二字古拙蒼鬱;“石門”二字質樸盈潤;“玉盆”二字雄強渾爽,喻石色如玉,其狀如盆;“袞雪”二字圓厚流美,擬波濤滾滾,勢如飛雪。書法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能和文學內涵契合相通,賞玩這八字,品其書藝之美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還能啟發引導我們對天然勝景的意會。

陝西華山之上,亦多摩崖。 “雲台峰”三字力可扛鼎,“雲海”二字浩逸靈動,顧名思義,是形容蒼龍嶺雨後煙雲迷濛的景色。沿途還有“五里關”、“壽山”、“全真宕”等字,皆骨氣豐勻,沉雄樸厚,與險崛峻峭的天然山景渾成一體。 以上我們遊歷了陝西省相對集中的石刻和摩崖群,但是對於關中古蹟中分散遺存的名碑也需涉足一覽。 《九成宮醴泉銘》在麟游縣新城南九成宮遺址。其字最見神采,謹嚴中靈動率意,規矩中容光煥發。既得平正之勢,又有險絕之趣,不愧是風儀萬載的傑作。 西安大雁塔底層南門的左右兩側,鑲嵌著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皆出自唐代大書家褚遂良之手。兩碑法則溫雅,朗潤爽健,筆墨間寓意趣,瘦勁中含行意,歷來為世尊崇。

西安東北方向蒲城縣西七公里處還有唐代著名書家李邕撰文並書丹的《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其書雖出自二王,但又脫其行跡,納入北碑體勢而自成一格。欹正相生,雄巧互映,骨法洞達,神奕氣躍。 還有如西安東華陰縣西嶽廟中的《華山碑》,乾陵前的《述聖記碑》等等,遊人觀後,必能陶醉於書法藝術的筆墨情韻之中。 河南洛陽,中原古都,歷史悠久,文物薈萃,周圍亦多是法書翰苑。 首先是伊闕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分佈各洞,只要細心賞閱,許多名記都可手捫盡瞻。諸如《牛橛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元詳造像記》、《解伯達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太妃高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鄭長遒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高樹造像記》、《惠感造像記》、《賀蘭汗造像記》、《太妃侯造像記》、《齊郡王造像記》等等。縱觀這批龍門名品,各極精好,或出探抒意,或縮收斂神,坦坦蕩盪,宛如天成。其率真的意趣既似著意求工而竟得其稚,又如加心求巧卻又恰得其拙,顯示了天機動處無意而得的天然神韻。後人以為這類石刻為魏碑中的標準字體。在我國古代書法史上以思逸趣真、典重和豫的風範獨標一格。雖然有的由於洞中光線不足,很難看得清楚,但那種神工鬼斧自然成趣,明暗掩映的情致,似乎更有魅力。

龍門對面伊水東側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墓所在的香山。近年就白居易的詩請當代書家書寫,又修成了陳碑長廊,亦十分可觀。遊者既到龍門,則必然到此一覽。 距龍門不遠還有“關林”一處,其中亦藏名碑不少,遊者如果忽略而去,則是一大憾事。 另外,洛陽近處還有新安縣的《千唐志齋》,是張鈁〔fang 方〕伯英先生自家收購的藏有1000多塊唐朝墓誌的窯洞,俗稱“鐵門”。墓誌皆嵌在洞內壁上,鱗次櫛〔zhi 至〕比,琳瑯滿目。流連其間,會得到過望的快慰。 如從洛陽向黃河方向走去,孟津縣還有清初著名書家王鐸的《擬山園》。原石雖有破損,拓片可能不易看得清晰,但仍可就原石而辨識明白。 洛陽在我國書史上的地位是突出的,遊人至此,摹習石刻,廣泛涉獵,從中熔煉吸收古法精髓,對形成和豐富自己的書作風貌大有裨益。

山東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數千年來遺留的文物古蹟不可勝數,令人遊賞不暇,尤其碑刻摩崖,叢立如林,幾乎遍地皆有,隨處可觀。 孔廟碑林在山東曲阜的孔廟內。出於對孔丘夫子的崇敬,孔廟成了人們必來瞻仰禮拜的聖地。這裡原來就安置了許多名碑,而後又將近處一些著名刻石集中到這裡,於是蔚然而成碑刻大觀。著名的碑刻有:《五鳳刻石》、《孔君墓碣》、《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孔彪碑》、《孔褒碑》、《賈思伯碑》、《乙瑛碑》、《張猛龍碑》等等。人們常說:欲看漢碑,必到孔廟。對於漢碑,就數這裡保存最多。 在這裡還應去看一下《玉虹樓法帖石刻》。這是清乾隆年間,衍聖公孔繼濩〔huo貨〕的五弟孔繼涑〔su素〕著力收集名作,刻石以為法帖的。人們可能見到拓成的“帖”,但看原石則必至曲阜方可。

泰山在山東泰安境內,是五嶽之尊。秦始皇曾登臨封禪,並留有遺刻存世。後世歷代都有題辭留銘,所以石刻遍山。從山根到山頂、山後,沿途都有法書遺跡。 岱廟東廊已把所集刻石都置於其間,諸如《泰山刻石》、《張遷碑》、《衡方碑》、《西晉任城太守妻孫夫人碑》、《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等名作皆已妥善保護。炳靈門內更集得名石多方,嵌之壁上,排列儼然,幽院香庭,翰採盈輝。觀者常駐足不欲移去。 出岱廟厚載門,經岱宗坊,自一天門孔子登臨處步天階,循東路而上,過斗母宮,斜向東北,至河床石坪,這裡有著名的《經石峪泰山金剛經》,字大一尺八寸,洋洋灑灑,滿坪盡是,渾如天書曝頁,不愧摩崖巨制。作為書家,不得一覽此峪,就不能體會鋪天蓋地之象,無法著實理解“畫在紙外”之勢,難以領悟章法貫通之氣,也不能會意心容宇宙之胸襟。

登山路上,沿途是景,景必有書以為引導,名勝古蹟與詩聯法書融為一體,供人觀賞,啟人遐思,令人品味。 岱頂大觀峰,天然巨壁,玄宗李隆基的《紀泰山銘》南面端坐,題詠周匝〔za 扎〕,參差錯落,的確又是一大景觀。 山南之徂〔cu 殂〕徠〔lai 來〕,上邊也有摩崖《大般若經刻石》,與《經石峪》相映,但大字風格又各有不同,別是一番意趣。 除《經石峪泰山金剛經》和《大般若經刻石》外,山東境內還頗多北朝時的刻經。多數集中在從泰安到鄒縣南北約100公里之間的山區,即汶上水牛山和鄒縣鐵山、崗山、葛山、尖山(俗稱四山)及雲峰諸山。 摩崖刻經未出現之前,通行的是寫經生的手抄本。北朝時,窮兵黷武,狼煙四起,紙本極易遭焚毀,於是“託以高山,永留不絕”(鄒縣鐵山《石頌》),不僅保留了佛經,而且烘託了宗教氛圍。書者以巨大的山石為紙張,運一身之力注於毫端,讓人感覺拙秀交質、暢澀映照。

四山的摩崖刻經,藝術風格大體相近,結體方形見多,或呈張勢,穿插避就,舒朗伸展,章法依山賦形,多有排宕之勢,書風寬博雄穆,挺勁樸拙,能於平正中探知其蕭遠意趣。 摩崖刻經是宗教意識、自然環境和書法藝術三者結合的產物,書藝及經文無疑豐富了自然景物的文化內涵。遊人賞玩書蹟的同時,又能投入自然的懷抱而馳騁心志,搖盪性情。 雲峰、太基、天柱、玲瓏四山亦是北魏摩崖刻石的薈集地。雲峰山,也名文峰山,有名的《鄭文公碑》即在此。它有上、下兩碑,上碑在平度縣的天柱山上,下碑在萊州的雲峰山上。下碑之字極為成熟,筆筆隨意,涵奇於凡而饒有生氣,加上鐫刻效果,更增添了幾分蒼秀古樸的情致。這裡的許多摩崖刻石,有的散藻寥寥,有的卓犖長篇,如《觀海童詩》、《論經書詩》等,已然合成了一個摩崖群體。此外,太基山置仙壇題刻數種,皆筆致遒勁蒼健,氣度恢宏。天柱山除《上碑》外,還有題刻十一處,翩然如雲鶴遊天,清波漪瀾。玲瓏山,古名百峰山,白駒谷題刻,莊雅緊峭,美於觀望。 雲峰諸山摩崖刻跡產生於由隸入楷的變革時期,以它為資料探討,不僅可以追尋書史發展的腳步,而且可以窺見文字變遷的脈絡。 從萊州西南行,濰坊地區也頗足一遊。鄭板橋曾在這裡作官,遺韻猶存,他的《城隍廟碑》極其工秀。濰坊一城在有清300年中竟出六個狀元,可想此處的確是人文薈萃之地。青州雲門的大“壽”字,“寸”比人高,也頗具尊嚴。特別博物館珍藏的一份狀元試卷,雖是應制之作,但沒有館閣習氣,很有高朗風骨。 北京,作為首都和文化中心,濃縮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從遺存的宮殿、壇廟、陵寢、苑囿、門樓、軒榭等古代建築來看,或莊嚴華美、威武神聖,或森嚴肅穆、巍峨宏闊,或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或玲瓏精巧、恬適怡愉,每一賞區特色紛呈,各有千秋。在這些景點中,古代法書遺跡,滿目皆是。 在故宮西路養心殿內有著名的三希堂。清乾隆帝《三希堂記》雲“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三希堂的命名即緣於此。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初年由朝廷編採並刻製的一部大型叢帖。其取選之博、鐫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鮮與倫比。集有從魏晉至明末的楷、行、草書作品340多件,另有題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可謂洋洋大觀。 《三希堂法帖》刻石安嵌於北海瓊島西側的閱古樓。由高手鉤摹上石,不僅每字神韻畢現,而且連濃墨、飛白、游絲牽連等特殊效果,亦毫微不隱。 這裡的刻石包括著名書家的精品,如被乾隆帝譽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神乎技矣”的《快雪時晴帖》,被米芾讚為“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的《中秋帖》,還有別有奇氣,顧盼不騁莽野,揖讓未拘矜斂,可以窺探晉書風骨的《伯遠帖》,褚(遂良)臨、馮(承素)摹的《蘭亭序》、蔡襄的《陶生帖》、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閣》、米芾的《苕溪詩》、趙孟頫的《紈扇賦》、《道場山詩》、沈度的《四箴》、沈藻的《橘頌》、文徵明的《與野亭札》、《與希古札》、董其昌的《曹娥碑》、《倪寬傳贊》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有不少歷史名人、學者、官員的手跡,他們在別的方面的成就人皆共仰,但他們的字卻鮮為人識,如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陸游、朱熹等大家的字都有陳展,遊人至此可領略和欣賞到各家風采。 雲居寺坐落在北京房山,寺對面的山上有藏經洞,洞內石經為唐初僧人靜琬自書自刻,是為《房山雲居寺藏經洞刻經》。而後沿襲下來,歷代都有承繼,雲居寺便成為集收石經的石笈薈萃之地。其中靜琬自己的手筆,備極精湛,北碑格局,經隋而入規範,至唐而又加潤澤,於是得到了既有古秀又有新姿、既有新貌又有古致的藝術效果。 以上所述都是比較集中的地方,其實在中國的大地上,到處都有“字”的存在。尤其一些名勝所在,必然也是文化集秀之處。以南京為核心,江北的揚州,江南的蘇州、無錫、鎮江,又是一片風物,一片文華的南朝翰府。 《蕭憺〔dan淡〕碑》、《蕭景墓神道石柱》、《蕭秀碑》、《明徵君碑》、《三絕碑》、《焦山碑刻》、《瘞鶴銘》都散處在這一帶。 至若各地博物館的收藏當然更為殷實,或是石刻的陳列,或是墨蹟的藏展,各有各的鎮館秘寶,不可勝計。 許多園林,或者刻石,或者鍥木,附之樓台殿閣者都為勝景增加了無限的文采。 浙江的杭州、紹興,也是書法愛好者不能不去的地方。 西湖勝景,到處皆美,西泠印苑,三老石室,靈隱飛來,紫雲巖壁,都有題詠,都假諸書翰,以展壯觀。 宋鄂王岳武穆廟,棲霞嶺有幸得葬忠骨,遺澤後世,因而稱頌、致敬之作,有的銘石為志,有的裝幀收藏,秘笈極富。在這裡除了對鄂王可以憑弔寄情外,還可從書法藝術中得到熏陶。 紹興會稽是王羲之的第二故鄉,蘭亭修禊的故地,雖不見得準確,但後人已根據文獻所載,盡可能地重現了原來的舊貌。依然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亭台曲水,鵝池碧波,而且許多當代名家,也常集會於此,曲水流觴,追饗古人之雅事,同時步《蘭亭》之盛,也留下了許多佳作,集展於此。所以遊者至此,也可以得到足夠的藝術享受。 在這一帶還有禹廟禹陵,《岣嶁碑》固不足信,但亦非完全虛妄,就近一覽,也可以領略一種異趣。 紹興街里還有座“青藤書屋”,是明代書畫家徐渭的故居。其中不僅有收藏可看,更可從中體會古代書畫家的生活情致,對理解他們,學習他們,都必有好處。 眾所周知,旅遊活動有益身心,不僅可以緩解工作的疲勞,鬆弛緊張的情緒,舒展鬱結,煥發精神,而且投身大自然,能得到美的熏陶,領會古賢天人合一、物我同境的哲學觀,同時法書遺跡又將這一切轉為可視可觸的感性形式,使我們自覺地獲得教益。在遊歷山水的過程中,我們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對中華民族豐厚綿遠的文化傳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味,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又增進了對祖國的理解,更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所以,優秀的古代法書遺跡,確是遺惠後人,功在千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