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的名山大川

第17章 第七章千姿百態的大川

中國的名山大川 谢凝高 14786 2018-03-20
長江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經青、藏、雲、川、鄂、湘、贛、皖、蘇、滬10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流向太平洋。長江橫貫祖國中部,長達6380公里,為我國第一大河。它僅次於南美的亞馬遜河和非洲的尼羅河,為世界第三大河。 長江接納了700多條支流,支中又有支,千支萬支有如日夜跳動的脈絡牽動著山山嶺嶺和茫茫大地,形成180萬平方公里生機勃勃的長江流域。它兩倍半於黃河流域,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5。在它的懷抱裡,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哺育著1/3的中國人。 解放後,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不僅早在170萬年前,就有元謀人生活在金沙江畔,而且“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是中華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起源區”。數千年來,勤勞的炎黃子孫,使長江流域成為魚米之鄉和中國經濟中心區域。因此,長江流域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尋根溯源,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海拔6548米的薑根迪如雪山的冰川融水是萬里長江之源。冰川的末端冰舌部分是一片絢麗的冰塔林,形形色色的冰塔,如箭、如矛、如塔、如柱、如筍、如蘑菇、如城壘、如拱橋,無不晶瑩潔淨,一塵不染。尤其是冰洞,如玲瓏剔透的水晶宮,令人嘆為觀止。長江從這奇異的神話般的世界出發,開始了萬里之遙的旅程。 長江源流稱沱沱河,與支流當曲河匯合後稱通天河,流淌於唐古拉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之間,海拔4500米左右廣闊平緩的高原上。曲流發育,水系紛繁如群龍悠遊,瀟灑飄逸。從青海的玉樹開始,海拔急劇下降,逐漸向南進入橫斷山脈,穿山切谷,奔騰咆哮,勢不可擋,即為金沙江。與金沙江齊頭並進的還有瀾滄江和怒江,地理上稱為“三江並流”,氣勢異常壯觀。它直到雲南石鼓稍有停息而掉頭北轉,出現了萬里長江第一灣。這里河谷較寬,流水較緩。江邊的石鼓鎮有一塊像鼓一樣的漢白玉碑,相傳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擂鼓助戰。在石鼓亭上觀江山景色極為壯麗。

金沙江過石鼓就奔入世界著名的虎跳峽。峽東岸是海拔5596米的玉龍雪山,西為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兩岸懸崖陡壁,儼如刀削,谷深達2500—3000米,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為1800米)還要深1000多米!虎跳峽上峽口海拔1800米,下峽口1630米,16公里落差170餘米。最狹處,江面寬僅30米,相傳老虎可以跳過去,故名虎跳峽。仰觀雪山對峙,銀光閃閃,俯瞰金沙一線,水擊雲崖聲傳數里,欲看高山深谷之奇觀,天下莫過於此了。 金沙江繞過玉龍雪山南下,受雞足山之阻而折向東,在雲貴高原北部崇山峻嶺中曲折迂迴,奔騰前進。到四川宜賓與岷江匯合,而成浩浩蕩蕩的長江。 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年平均水量比黃河還多一倍。所以在古代,不少學者誤以為岷江是長江的正源。岷江出岷山口的都江堰,是2200多年前創建的具有高度科學性的水利工程,一直使用到現在,這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創造。後人為了紀念領導這項工程的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廟。古老的工程、巍峨的廟宇和雄偉壯麗的岷山岷水,構成一曲天人交響樂(圖25)。

長江在四川盆地經歷一段較為平靜的旅程,到重慶與嘉陵江匯合後,又進入峽谷地帶。其中有世界上最壯麗的長江三峽。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200多公里,最大切割深度達1500米。

圖25 都江堰二王廟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詩人李白對飛舟遊覽三峽動態美景的絕妙寫照。白帝城是瞿塘峽起點,下至黛溪鎮共八公里,兩岸石灰岩山峰如削,高達海拔1000—1500米,江面最狹窄處不過百米,岩壁直立,對峙如門,故又有夔門之稱。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都是描繪夔門之雄險。飛舟過峽,江濤翻滾,景觀驚險已極,令人驚心動魄!三國“劉備託孤”的白帝城,就在這裡。它“上倚絕壁,下臨斷岩”,形勢極險要,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圖26 長江三峽之一——巫峽
巫峽(圖26),西起巫山大寧河,東到巴東官渡口,長45公里,多為石灰岩,由於長江流向與岩層走向斜交,江流曲折,峰巒參差,形成著名的巫峽12峰和峽中峽的壯麗景觀。 “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便是巫峽奇景。巫峽江面500—600米,較瞿塘峽寬,山峰高度1000—1300米,略低於瞿塘峽,但兩岸奇峰疊出,峭壁崢嶸,充滿詩情畫意。其中以神女峰最為俏麗動人。神女峰傳說歷史悠久。戰國楚辭賦家宋玉的《神女賦》和《高唐賦》中都提到楚襄王與神女幽會的故事,民間亦有西王母幼女瑤姬下凡的傳說等。這些都成為後世文人雅士慕名而來、歌詠而傳、越傳越神的景觀。其中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尤為傳神:“巫山十二鬱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星河好夜聞清珮,雲雨歸時帶異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間來就楚襄王。”

其實,神女峰是巫山上一片奇石,千百年來多情的人們為她注入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靈魂,使她深深地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過峽人。過了巫峽,江面開闊視野舒展,是有名的香溪寬谷。地靈人傑,這裡出過兩位傳頌千古的名人,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一是遠嫁塞外,和親匈奴的王昭君。香溪,山青水秀,花艷樹茂,傳說動人。 西陵峽不僅是三峽而且也是萬里長江的最後一段峽谷了。從巴東官渡口至宜昌的南津關,長達66公里。灘多,流急,兩岸為岩溶化的山地,造型地貌非常豐富,尤以西段的兵書寶劍峽和東段的牛肝馬肺峽引人注目。兩岸的黃陵廟、三遊洞、陸游泉等古蹟閃耀著文化光彩。至於“十丈懸流萬堆雪,驚天如看廣陵濤”的險灘急流,由於修了葛洲壩,提高了水位而安然無恙了。

經歷了200多公里的長江三峽,自白帝城至南津關,狹谷與寬谷相間而出,急流與險灘交替湧來,經曆三收三放,出南津關,則豁然開朗謂之大放,真是“極目楚天舒”,遊目天地外。這種強烈的節奏感和奔騰不息的力量,不僅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還給人以勇氣、膽識和豪情! 出南津關三公里,一壩橫攔長江,這便是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它是一項綜合利用長江水資源的工程,包括發電、航運、洩洪、灌溉等綜合效益。它提高壩上水位20米,回水100多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三峽航道。 葛洲壩以下,長江開始中游旅程。流速很快的三峽江水,一進入平原毫無阻擋,便自由迴盪,形成“九曲迴腸”的荊州地區。荊州地區的江陵,是古代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大量文物古蹟。江陵之南就是煙波浩淼的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集湖南的湘、資、沅、澧四大水係於一湖,然後匯入長江。洞庭湖古稱雲夢澤。湖濱有歷史名城岳陽,城西高岸城頭,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名樓——岳陽樓。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和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說明了湖與樓的影響(圖27)。岳陽樓還因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而名揚天下。 “予觀夫巴陵胜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盪,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優美的文章概括了優美的洞庭景色,景與文相映生輝。登此樓“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曆史再從頭”,覽今思古,心曠神怡,激啟心志,豪情滿懷。從岳陽樓西望湖中君山,宛如“白銀盤裡一青螺”。這是一座風景幽美充滿神話色彩的“仙山”,令人神往,更發人遐想。

登岳陽樓觀洞庭湖以靜景取勝,而登武昌黃鶴樓觀長江,則以動景見長。李白曾在此送別友人,留下千古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武昌為武漢“三鎮”之一,位當漢水與長江交彙的三角地帶,相對有利的交通地理位置上發展起來的。加之大江兩岸又有龜蛇二山,無洪水之患,便成“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因此,自古以來代復一代的四方過客,無不登樓覽勝,激揚文字。 “文因景成,景借文傳”,黃鶴樓屢次遭毀而又屢以復興。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樓凌黃鵠山之巔,“控龜蛇對峙,扼江漢合流”,攬三鎮風光,故有天下第一名樓的美譽。圍繞黃鶴樓,歷代文人頌吟不絕,留下名詩千首,雄文百篇,它好比一股清澈瑩晶的文化玉泉與長江一樣萬古長流。 1986年重建的黃鶴樓高達51米,飛峙於蛇山之上,“氣吞雲夢”,不僅攬三鎮風光,長江大橋,江輪上下,而且觀三楚風雲,迎五洲賓客(圖28)。登樓頭,極目環宇,吟毛澤東詞《菩薩蠻·黃鶴樓》,不免心潮起伏,“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圖27 洞庭湖岳陽樓
長江在武漢上下游,還有兩處與波瀾壯闊的長江相映生輝的勝跡——文、武赤壁。上游蒲圻的赤壁,一般認為是三國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而下游黃州的赤壁是因蘇東坡的《赤壁賦》而揚名,故稱文赤壁。文武赤壁都是紅色砂礫岩構成的臨江山崖,景觀相似,而《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觀畫面,兩處赤壁又何嘗不是如此!

圖28 武漢黃鶴樓
江南三名樓之一的滕王閣,亦於1989年重建而成。它臨長江支流贛江之濱,南昌城邊,當夕陽晚霞,依然可得唐詩人王勃《滕王閣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及贛江彼岸“層巒聳翠”、“山原曠其盈視”的優美風光。

鄱陽湖入長江處西有高大的廬山,東有小巧的石鐘山,湖中有大孤山(又名鞋山),江中有小孤山,構成浩瀚而秀麗的湖光山色。石鐘山雖小,但它控扼江湖,又因蘇東坡名篇《石鐘山記》而出了大名。登山一覽江天,令人心曠神怡。 江湖合流以下便是長江下游,兩岸平原與丘陵相間,山青水秀,不時有丘山臨江、磯石穿空,而為大江增添姿色,如安徽當塗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相對如門而並稱天門,李白有詩詠道:“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這一帶江山景觀最好寫照。馬鞍山市的採石磯、南京的鐘山、燕子磯、鎮江三山等都構成長江下游景觀的景點。 南京北臨滾滾長江,東據巍巍鐘山,南有牛首山,西有清涼山,氣勢磅礴。市域內山丘隱伏,平原開闊,河湖展佈,景色秀麗多姿。當年諸葛亮曾讚歎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歷六朝古都,當四代都城,“風景與文化交融,山川共古蹟輝映”,是一座臨大江融化在秀山麗水之中的城市。鐘山是諸山之骨架,秦淮河是眾水之脈絡。

鐘山並不高,海拔488米,山小江大,襯託了長江之浩瀚。鐘山起伏多姿,支脈綿延,山水間留下許多風雲滄桑的史蹟,成為今天察古覽今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例如明長城、明孝陵、棲霞寺、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玄武湖等。對於領略大江雄姿來說,長江大橋是最理想的。長橋橫跨大江南北,使這座山水城市更富有宏偉壯闊的時代特色。漫步橋頭,觀茫茫大江,覽巍巍鐘山,層樓插翠,江輪飛駛,一派“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壯麗景象,令人激奮不已! 南京下游不遠有三座臨江的名山,合稱鎮江三山,即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拔江而起,巍然屹立,雄視滾滾波濤,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水畫卷,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陡峭險固,臨江絕崖,山上有甘露寺,相傳為三國劉備招親的地方。金山巉岩陘石,因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而帶幾分神秘感。焦山立於長江之中,如中流砥柱,高150米,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山麓參天古木中,有規模宏大的定慧寺,珍藏著大量歷代名碑和摩崖石刻,山頂有吸江樓,登樓臨窗,觀長江浩渺波濤,好像與遊人的呼吸相應和,故名吸江樓。 鎮江以下兩岸為長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密布,湖泊眾多,尤以太湖平原為密。河多,船多,橋也多,形成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景觀。蘇州是很有代表性的水鄉城市,“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白居易寫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樓三百九十橋。”長江三角洲是長江流域最富饒的地區,而黃浦江又是長江最後,也是最富有的一條支流。上海就是近代在黃浦江畔發展起來的我國最大的城市。相對於古老的祖國歷史,上海市區的陸地形成,不過1000年,是很年輕的陸地,作為城市的歷史就更年輕了。黃浦江上游有湖泊調節,水量豐富,下有海潮頂托影響,河闊,水深,萬噸輪船可終年進出,為上海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 黃浦江在吳淞口匯入長江,雖未入海,卻是一片汪洋,水天一色了。 偉大的長江,從世界屋脊的冰川融水,聚歸途之千支萬川,匯成浩浩巨流,穿山切谷,奔騰萬里,來到東海,流向太平洋。長江不僅是祖國的動脈,也是聯繫五洲四海的紐帶。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九省區於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河。它橫貫中國北部大地,千百條支流伸向山山嶺嶺,形成75.24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如今還養育著一億多炎黃子孫。 “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形容黃河源遠流長的詩句。實際上,黃河源頭是巴顏喀拉山的支脈各姿各雅山麓的泉流,正是這裡的涓涓細流開始了它那萬里行程。黃河穿過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彎彎曲曲地流淌在平坦開闊的高原草甸、湖沼之間。島上群鳥棲集,珍貴的天鵝和黑頸鶴尤為突出,草地上還不時看見白唇鹿、香麝、旱獺等珍稀野生動物自由奔跑。每當夏天,到紅軍長征過的松潘草地,登上高高的唐克索宗寺,俯瞰花團錦簇、綠草如茵的草地,可以遊目九曲黃河第一彎的風姿。欣賞那潔白如練、飄落在綠地、藍天、白雲、帳篷、藏胞、犛牛和唐克馬之間的河曲風光,真是天上仙境。如果說黃河之水從這個“天上”來,那是頗有詩意的。 黃河過了草地大拐彎,開始從第一級大台階向下奔騰傾瀉。出現了一系列著名的峽谷,從而進入了第二級大台階的歷史文化名城——蘭州市。黃河峽谷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解放以來已經建成了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和八盤峽等大中型水力發電站。巨大的電流為祖國大西北建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一座座水庫,如藍色的寶石鑲嵌在金色的黃河上,為黃河增添了異彩。 黃河進入寧夏、內蒙古地段較為平緩,引黃灌溉形成著名的“三套”,即西套、後套和前套,被譽為“塞上江南”。西套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譽。寧夏平原西擋戈壁飛沙,東臨黃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引黃灌溉。現存的秦渠、漢渠和唐徠渠等大型渠道,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解放後隨著青銅峽水庫的建成,大大擴大並興建了現代化的寧夏灌溉系統,使寧夏成了西北的一個大糧倉。 陰山南麓的內蒙古後套平原,早在戰國時代的魏國和趙國就在這里屯墾,雖歷代相繼建設,至解放初,灌溉面積只有200多萬畝。 1960年在巴彥高勒的黃河上建三盛公水利樞紐,形成較完整的排灌系統。現灌溉面積達580萬畝,又一個“塞外明珠”魚米之鄉的景觀出現在黃河之濱。 經過新興鋼城包頭,在大青山和黃河之間又有一塊著名的沖積平原——土默川,即前套。 1500年前敕勒族人斛律金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描寫了這裡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發達的牧業圖景。 黃河過了前套托克託縣,便進入中游。它受阻於呂梁山急轉南下,切開黃土高原,從海拔900多米的第二級台階,經725公里的晉陝峽谷,直落到海拔300多米的中原大地。晉陝峽谷峭壁對峙,險灘相間,急流、漩渦層出不窮,景觀奇險,驚心動魄。如“獅子拐”、“老牛磧”、壺口、孟門、龍門等。 壺口瀑佈在陝西宜川和山西吉縣之間,兩岸陡峭,峽谷底寬約二三百米,至壺口驟然收束至三五十米寬,斷崖跌落20多米,形成“源出崑崙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的壯麗景觀。壺口集滔滔黃河水於一束,傾20米之斷崖,奔騰喧囂,金濤赤浪,轟雷驚谷,濃霧迷離,為天下奇觀。 瀑布下游三公里便是孟門,因河中有石島兩座,河水分流,若蹬若門,島上有摩崖石刻“臥鎮狂流”,點出了孟門意境。自孟門下60多公里便是龍門,由東龍門山與西梁山對峙相擁而成。兩岸斷崖凌空,絕壁屏立,谷中有石島兩座,分水三股,急流狂濤,怒擊礁石,充分顯示出黃河咆哮的洶湧勢頭。富於想像的祖先,說大禹為了整治黃河,先鑿壺口,次開孟門,再劈龍門而導河水下泄。圍繞著這一古老的傳說,產生了大量的神話故事和廟堂建築,成為今天追思古昔憑弔祖先的遺跡。 黃河出龍門,便豁然開朗。其下,它東納第二條大支流——汾河,西接第一條大支流——渭河。到潼關,南下的黃河因受阻於華山山地而急轉東向,順著中條山脈與崤山之間進入豫西峽谷。峽之西有“關門扼九州”,“飛馬不能逾”的潼關,東有“崤函之固”的函谷關。函谷關北有大河之絕,南有崤山之險,是關中與中原地區交通孔道,也是數千年來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隴海鐵路橫穿東西,昔日險關已成坦途。三門峽是豫西峽谷的最後一峽。因河中有鬼島和神島聳立,把河水分成三股奪門而流,故稱三門峽。其下,又有石柱突兀河心,拔起水面20多米,任憑狂濤怒浪的衝擊而巍然不動,這就是有名的“中流砥柱”。以“中流砥柱”為特色的三門峽壯麗景觀使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成為志士仁人激勵心志的景觀。唐太宗李世民曾為之題刻《砥柱山銘》:“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讚美了黃河的壯麗圖景。 今天,一條大壩橫臥於鬼島、神島和人門島上,攬三門於一壩,天險成平湖,並為發電灌溉和防洪發揮了作用。 黃河出鄭州西北的桃花峪,便進入大平原,揭開了下游景觀的序幕。在鄭州黃河遊覽區,登上邙嶺的極目閣,遠眺黃水東流,金光洪濤,浩浩淼淼,直連天際,壯闊無比,方顯出黃河博大氣度。 《大河賦》說:“覽百川之弘壯,莫尚美於黃河。”不過,觀黃河須在夏季,冬季則水量很小,難以領略其風姿。 黃河上源本是一條清淨的河流,自從進入黃土高原以後,由於水土流失,含沙量不斷增加,逐漸變成黃色的河流。當它到三門峽時,含沙量達到頂點。據水文站測定黃河平均每年經過三門峽的泥沙達16億噸,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37.7公斤。含沙量最多時,每立方米水中,就有746公斤,簡直成了泥漿!據估算,平均每年約有12億噸泥沙送出河口填海,約有4億噸沉積在河道中,因而河床逐年增高,當河床高於地面時,河流就自然改道。為防黃河改道之害,自古以來,築堤攔水,水高堤高,河道成了高出地面的“懸河”。現在的黃河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三一五米,比開封鐵塔地面要高出七米多。遠望河中船隻,似在空中航行。黃河一旦決堤,北可淹到天津,南可波及淮河與長江。據記載,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決溢次數多達1590次,史稱“黃河三年兩決口”,其中重大改道26次,大型遷涉改道七次。以入海口為例:公元前602年黃河從天津入海,公元11年,於山東現黃河道入海,公元1048年在山東與河北接壤處入海。公元1194年、1494年於淮河入海,1855年於現黃河道入海,1938年於淮河入海。每次決口、改道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慘重損失。 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為了掩護國民黨軍隊敗退,竟下令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使黃河洪水吞沒了豫、皖、蘇三省44縣市89萬人的生命。 解放後,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對黃河進行了全面考察研究、規劃和整治,在黃河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了大批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及成千上萬個小型工程,在中上游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40多年來黃河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從未發生決口之類的災害,在黃河歷史上創造了新紀錄。 黃河功過,自古以來就有不同評說。然而縱觀黃河歷史,便可清楚地看到,改造黃河歷來是中華民族的重任。 從古地理的角度看,300多萬年來,黃河填海造陸,為中原大地和華北大平原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一方面侵蝕黃土高原,另一方面又以每年填海造陸28平方公里的驚人速度向渤海挺進!解放後幾十年來,已填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地。現已成為欣欣向榮的農場和勝利油田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人類歷史來看,黃河流域大約80萬年以來,“藍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創造了舊石器文化。從兩千多處原始村落遺址來看,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就廣泛地在黃土高原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根據文字記載,從殷商到北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十一朝古都西安、九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都在這裡。至於在這塊土地上所創造的科學、文化、藝術成就那就不勝枚舉了。人們稱讚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人民的母親,它是當之無愧的。黃河的功勞不可磨滅,而且現在繼續哺育著一億多人民,並以它所蘊藏的豐富資源服務於四化建設。今天,黃河子孫應當科學地按照黃河流域自然規律,繼往開來,發揚優勢,防治災害,恢復植被,維護生態平衡,為中華民族復興、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黑龍江是一條流經中、俄、蒙三國的國際性河流。因流經黑土地帶,河水呈黝黑色,又蜿蜒似龍,故得名黑龍江。它有兩支源頭,北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山脈東麓的石勒喀河,南源為我國大興安嶺西坡的海拉爾河。從南源始計,黑龍江全長4370公里,流域面積184.3萬平方公里。黑龍江與松花江、烏蘇里江兩大支流匯於三江平原,形成水網稠密的沼澤區,過去稱北大荒,而今已開墾成東北的重要糧食基地——“北大倉”。 松花江流域幾乎包括了東北的北部大地。流域的森林植被很好,水土流失甚微,河流含沙量極低,每立方米僅0.6公斤,不足黃河含沙量的1/200。松嫩平原多沼澤草地,是候鳥水禽的天堂,扎龍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就在這裡(齊齊哈爾市東南)。扎龍沼澤廣闊,蘆葦、水草叢生,湖水清澈,是丹頂鶴等珍貴水禽的繁衍生息場所,有百餘種珍禽,故有“百鳥園”之稱。目前世界鶴類15種,我國有九種,這裡就有六種。 第二松花江源於長白山天池,飛流直下,形成高68米的長白瀑布,它穿林海,匯集於松花江。在吉林的松花江上有著名的松花湖(即豐滿水庫),碧波如鏡,奇峰林立,林木蔥鬱,是夏季避暑、冬季滑冰的好去處。支流牡丹江上的鏡泊湖則是天然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它是由火山噴發流出的岩漿冷凝成壩,堵塞牡丹江而形成的湖泊。因湖水清澈,平淨如鏡,故名鏡泊湖。湖長45公里,曲岸多姿,四面青山,湖中有大、小孤山、珍珠門、道士山等島嶼為湖光增色。鏡泊湖北口,有一個40餘米寬、25米高的瀑布傾瀉於數十米的深潭之中,狂濤翻捲,水珠飛舞,聲如雷鳴,十分壯觀、迷人。 黑龍江的最大特色,還數冬景。流域氣候寒冷,約有半年左右的封凍期。黑龍江乾流上游的封凍期年均160天以上,最大冰厚1.25—1.50米,中游140—160天,冰厚1.00—1.25米,可開著汽車過河。松花江乾流封凍期約140天,冰厚一米左右。黑龍江畔的漠河位於北緯53°以北,有我國“北極村”之稱。夏至前後,可以在午夜欣賞晚霞與曙光同輝的奇觀,幸運者還可見到北極光。 冬天的松花江,銀裝素裹,玉樹瓊花,一片冰雪世界,獨具魅力。觀賞樹掛、冰雕,乘坐雪撬、冰帆,進行溜冰、滑雪等活動,則是另一番美的享受。哈爾濱在松花江畔,一年一度的冰雕、冰燈遊園會,已成“冰城”哈爾濱的盛大節日。藝術家以冰為原料,雕塑出水晶般的特殊藝術世界。它不僅吸引著國內游人,並已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活動。 與哈爾濱冰雕齊名的吉林樹掛,即霧淞,亦是松花江上游的特有自然景觀。霧淞是在寒冷的霧天裡,附著於樹枝和景物表面白色鬆軟的凝結物,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妙世界。吉林處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出現霧淞的次數多,持續時間長。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尤其是冬至以後,幾乎天天都有,使吉林成為觀賞樹掛的最佳勝地。 珠江是我國南方大河,由西江、北江和東江三條河流組成水系,入海口則有八條水道注入南海。下游水網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南方的金三角。珠江長2197公里,流域面積45.26萬平方公里,為我國第四大河。流域大部分處於我國熱帶、亞熱帶季風多雨區,植被良好,水量豐富,河口年均流量11070立方米/秒,僅次於長江(31060立方米/秒),比黃河大六倍,居全國第二位。 珠江水主要來自西江。西江佔珠江總水量的77%。西江源於雲貴高原。它的許多支流發育在石灰岩地區,形成許多奇秀的岩溶景觀(即喀斯特地貌)。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鈣可溶於水,在流水的溶蝕下,形成特有的地貌形態。在地質歷史上,西江流域處於濕潤多雨的熱帶氣候環境中,水溫較高,水量豐富,為岩溶發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蝕下,地上和地下的岩溶均得以充分的發育。石灰岩峰叢、峰林、孤峰、石林和溶洞等都是很有觀賞價值的典型岩溶景觀,尤其與河流、湖泊結合成為岩溶山水奇觀。西江上源北盤江,河谷深切形成岩溶槽,支流上有許多暗河和跌水,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其支流打邦河上。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風景,“嶺南奇秀”的左江山水,以及遍布山山嶺嶺間的溶洞都是大自然雕刻家——水的藝術傑作。 漓江是西江上游桂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興安縣)南嶺。沿江兩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譽。有人以“四絕”概括桂林山水特色。 “四絕”,是簪山、帶水、幽洞和奇石的總稱。其中簪山、帶水是從唐代文學家韓癒的名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而來。從漓江兩岸2000多平方公里的風景區看,真是洋洋大觀,有群山森立如林的峰林,有“拔地參天起一峰”的孤峰,亦有連座多峰的峰叢。其形有老人峰、象鼻山、駱駝山、書僮山、碧蓮峰等等。在桂林岩溶平原上,不僅“平地湧千峰”,而且碧水如帶,山環水繞,山水交融,“漓江下瞰淨如練”,“群峰倒影山浮水”。 桂林“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據統計,已發現的岩洞約2000餘處。如著名的蘆笛岩、七星岩等。桂林之石奇在造型豐富,形態變化無窮,非其他岩類可比。無論是瘦、透、漏、皺的玲瓏巧石,或是晶瑩如玉、色彩斑斕的鐘乳石,都是令人精觀細賞的自然佳作。 桂林山水之美,更在於簪山、帶水、幽洞和奇石的有機結合(圖29),構成“無水無山不連洞,無山無水不入神”的優美境界。桂林山水最絕妙的要數煙雨漓影。正如清人袁枚詩云:“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圖29 桂林漓江,山、水、洞融為一體。
美麗的漓江,早在8000多年前,已有人類在甑皮岩洞中繁衍生息。自秦始皇時鑿靈渠,開闢湖南湘江與漓江航道後,桂林便成為古代中國“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秦堤靈渠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它與都江堰一樣,閃耀著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輝。秦以後,尤其是唐宋以來,大量的摩崖石刻、造像、古建築等巧構於山、水、洞、石之間;讚美的詩詞達4000餘首,使仙境般的自然山水,滲透了豐富的文化色彩,形成獨具特色的桂林山水文化。常言道:“看山如觀畫,遊山如讀史”,遊覽桂林山水,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而且會獲得許多科學和歷史文化知識。 位於南寧地區的左江,也是西江上游的一個小支流。它那曲折多姿,迂迴在峰林、峰叢、孤峰之間的如帶似練的江水,其景觀與漓江相仿。但漓江處於中亞熱帶,左江卻處在準熱帶地區,其間分佈有熱帶特徵的“季雨林型常綠闊葉林”,構成南國奇秀的獨特景觀。它秀在青山綠水,奇在千姿百態的岩溶地貌、豐富多彩的熱帶型植被、世界獨有的白頭葉猴和充滿魅力的懸崖壁畫。左江兩岸除峰林夾江,還有高約20米的沿江陡岸皆以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石灰岩)構成,船行江邊令人目不暇接。橫跨左江南北的(山下弄)〔long弄〕崗——龍瑞自然保護區,擁有最典型的準熱帶植被。蓊〔weng翁上聲〕鬱茂密、層次多、種類繁,組成千峰披綠、萬山盡翠、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保護區有1400多種熱帶植物,100餘種動物,其中有不少珍稀動植物,如白頭葉猴和金花茶,屬世界獨有。白頭葉猴,四肢細長,體態輕盈,除頭部和尾巴的毛色雪白外,全身皆黑,食樹葉,棲息於懸崖峭壁,常戲耍在崖樹之間,非常逗人喜愛。 左江多曲流,河曲外側往往有奇峰臨江崛起,懸崖壁立,雄險逼人,峭壁高100—300米。尤其是在上凸下凹難以攀登的崖壁上,有許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壁畫。當地人稱“畫山”、“仙影山”、“人影山”。這些“仙影”更為奇山秀水增添了神奇色彩。沿江200多公里,兩岸共有97座懸崖有崖畫,計178處,287組,構成一座巨大的畫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寧明花山崖壁畫。花山絕壁臨江,崖壁高250米,寬290米,崖壁上部外傾下部內收,形同弧形廊簷。畫面長210米,高44米,共1800多個圖像。畫中以人像為主,還有內容豐富的各種物像。據考古分析,一般認為該畫為2000多年前所為。但仍有許多謎未解,因而左江崖畫依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吸引著無數的遊人。 馬嶺河源自烏蒙山,流入南盤江,流域為岩溶地貌,河谷深切,構成一條寬約200米、岸高120—200米的峽谷,岸上千米山峰如屏如障。兩岸陡壁懸崖,飛瀑飄灑,鈣華彩結,草木蒙蘢其上,構成一條數十公里的天然畫廊。 上游河谷兩岸各有一處溫泉,一稱“姑娘泉”,一稱“兒子泉”,自古以來,男女對河各自沐浴,已成自然天趣和風俗。納省峽的赤壁懸崖,堆岩流彩,與清泉飛瀑相映,被譽為“五彩長廊”。更令人流連忘返的還是“天星畫廊”峽,其間有10餘條瀑布,落差多在100米以上。形態各異的飛瀑、懸瀑和疊瀑各展風姿。瀑布飄落的煙雲,在陽光照射下,折成滿谷彩虹,一江霞光,一派虛幻神奇景象。河中,岩溶石時起時伏,如島如屋。河濱有芭蕉、翠竹、綠草和沙灘。絕壁間,吊藤懸木,隨風搖曳,生機勃勃。 順流而下,在連續兩公里的絕壁上,由鈣華堆積岩構成的大石瀑,高達200米,十分壯觀。細細看來,卻似數不盡的造型雕琢。馬嶺河峽谷出口兩側,是極為壯觀的峰林景觀,因面積達200平方公里,稱“萬峰林”。翠峰間有流水、田園和村寨。馬嶺河流域有20多個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風情民俗與山水美景相映生輝。 在北盤江支流打邦河水係不僅有聞名的黃果樹瀑布,在它的上下游還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分佈。這些發育在岩溶河谷的瀑布,形態尤為豐富。黃果樹瀑布高74米,寬81米,夏季流量可達1000立方米/秒,傾河之水倒瀉斷崖,奔騰怒吼,聲聞數里。 近年來,黃果樹上下游岩溶河谷中發現了許多瀑布和典型的岩溶景觀。如上游陡坡塘,規模很大的鈣華潭及其外溢的瀑布,下游梯田式的螺絲灘瀑布以及千珠萬線組成的天星橋銀鍊瀑等等。在天星橋寬闊的谷地上,發育著一片小石林,一般高度四五米左右,石上多長樹、藤、仙人掌和蘭草,如微縮的山岳,似放大的盆景,十分精巧自然。 樟江是西江北支中的小支流,源於貴州高原南緣的斜坡地帶,自北向南流經荔波縣境,其流域是發育十分典型的岩溶地貌。樟江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區,倖存著數百平方公里,世界罕見的亞熱帶喀斯特原生森林,其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科學、美學和保育價值。但是,這種生態系統是十分脆弱的。其周圍被開發地區皆為荒山禿嶺,這就是例證。因此,保育是第一重要的。 樟江特色在於山石樹水,無不生奇,互結互構,融為一體。它的支流大小七孔河流域,便是典型的代表。小七孔響水河上游,有一片奇特的水上森林(圖30)。長在岩溶河床上,樹不大而奇古,水不深而流急,綠蔭下黑石、青苔、樹根與清流白浪構成水上森林景觀。河岸的龜背山,雕鏤百態的岩溶石上,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藤蘿掛彩,遮天蔽日。下游水出翠谷,奔瀉於鈣華構成的68級階梯式的河床中,潭瀑交替、白練銀珠落碧潭,水聲迴盪,在空谷中形成悠揚樂章。大七孔神水河,上游一江碧水穿山切谷,幾經曲折,瀉入地下成暗河,復出成地上、地下雙層河,最後湧出穿過60餘米高的天生橋,靜靜地匯入樟江。 珠江的西江和東江乾流以南地區,處熱帶和南亞熱帶,為魚米之鄉,且為熱帶水果如荔枝、龍眼、芒果、木菠蘿、香蕉等產區。這里四季常青,花果不敗,極為富庶。

圖30 樟江小七孔響水河
在古代,以黃河中下游為活動舞台的中原人看來,天下最大的四條大河,當數江、河、淮、濟。這是古人受社會發展水平和地理視野的局限所致。如今,江、淮、河仍為人們所熟知,而濟水由於黃河不斷改道,襲奪了濟水很長一段河道,濟水被肢解,其殘餘河段各取其名,只有它的源頭仍叫濟水。它在王屋山東南麓的濟源市境內,濟源是因濟水之源得名。城北的濟瀆池是濟水的東源,池前還有一座古代帝王祭祀濟水的濟瀆廟。濟瀆廟規模宏大,中軸線長500餘米,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現尚存殿宇70多間,包括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築、古碑數十通,以及千年古柏等文物,很有歷史文化價值。博覽濟源,重溫歷史,可見當年濟水在名山大川中的地位。 淮河流域位居中原大地,與黃河下游毗連,歷來是中原逐鹿、兵家必爭之地。淮河也和黃河一樣滲透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黃河是一條懸河,河床高出平原地面數米,黃河河道(包括故道)便成了華北平原上一條特殊的分水嶺,亦是世界罕見的分水嶺。淮河北部不少支流就發源於此。黃河氾濫曾多次襲奪淮河水係而注入黃海。 沿淮河幹流西接秦嶺一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有顯著的差別,素有我國南、北方的“地理界線”之稱。通常所說“南船北馬”,“南人吃米”、“北人吃麥”,就是以此線劃分南北的。此線以北,最冷的月平均氣溫低於0℃,土壤與河流凍結,冬季不能生長作物,基本無常綠闊葉林,水分不足,農業以旱作為主。此線以南,最冷月均溫高於0℃,土壤與河流基本不凍結,全年可生長作物,有常綠闊葉樹,水分較充足,以水田作物為主。因此,淮河在地理科學上是很有意義的。 錢塘江古稱浙江,也是浙江省名的由來。它發源於皖南休寧板倉,全長494公里,注入杭州灣流向東海。流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從長度論,它算不上一條大江,但從江河景觀來看,錢塘江卻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名江大河! 錢塘江地處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植被良好,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黃河長雖為錢塘江11倍,流域面積為15倍,但兩條河的平均水流量卻相差無幾。錢塘江上游稱新安江,中游稱富春江,下游才稱錢塘江,是一條物華民豐的錦繡之江。 新安江以山青水碧而聞名,素有“錦峰秀嶺,山水之鄉”的美譽。江水之清使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讚歎不已:“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穿行於重山复嶺之間,迂迴於丘陵盆地之中。自50年代新安江水庫建成後,一壩擋碧水,高峽出平湖。湖面有575平方公里,浩如碧海,湖中有1078座島嶼,故又名千島湖。湖周群山環抱,綿延起伏;湖中千島浮翠,波光粼粼,倒影如鏡;島上林木蓊翳,洞石幽奇,景觀各異,如同水上仙境。 富春江是一條充滿詩情畫意的名江,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譽。登富陽鸛山的“春江第一樓”,觀富春江景色,江面舒展,近山如黛,遠嶺淡抹,江輪與白帆爭流,鷗鳥同白雲齊飛,如詩似畫。富春江兩岸盆地、平原、峽谷相間,沙洲散落於江水中間,江上漁舟,田間稻香,一派水鄉風情。春來桃花滿塢,夏日綠蔭青山,秋桕染紅碧水藍天,冬天綠竹叢中盛開白梅。古鎮臨江,青瓦粉牆、層樓錯落,碼頭上下車船奔忙。 富春江最引人入勝處是七里瀧峽谷,又稱嚴陵瀨,有“嚴陵山水甲天下”的美稱。峽谷下游,東西兩岸有臨江對峙的兩座石峰,高數十丈,頂平如台,頗為壯觀。東台稱嚴子陵釣台。嚴子陵是劉秀的同窗,曾幫助劉秀復興漢室,立過功勞。劉秀當皇帝后,召其為官,他婉言謝絕,隱居富春江,並常到此釣魚。歷代名人在釣魚台留下不少墨跡,以追思這位高士的品德。宋代文學家范仲淹還在此築嚴子陵祠,並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富春江過聞家堰,稱錢塘江,江面壯闊,一展平川,浩浩蕩盪,極具大江風采。當你漫步錢江大橋,或登臨杭州月輪山六和塔鳥瞰,大江風采一覽無遺。 錢塘江口形似喇叭,每當夏季漲潮時,大潮向江口湧來,漸近浪越高,形成一道接一道高出水面數米的“水堤浪壩”,以翻江倒海之勢,轟雷震耳之聲,排空而來,構成錢塘江怒潮奇觀。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錢塘江潮水最大。自唐朝以來,海寧觀錢塘大潮已成風俗。南宋建都杭州,朝廷規定每年八月十八日在海寧江面檢閱水師。還有“弄潮兒”在驚濤駭浪中表演各種弄潮技巧(類似現代的衝浪運動)。海潮來勢洶湧,為了防止潮水為害,自秦漢以來,在錢塘兩岸不斷修築海塘。 2000多年來,築成一道長400多公里的“防海長城”,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岸工程之一。如今站在那高八米的防海長城之上,觀覽錢江怒潮,怎能不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所折服! 波瀾壯闊的錢塘江,充滿詩情畫意的富春江,哺育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生養了忍辱負重,雪恥報國的絕代佳人西施;激勵著“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報仇雪恨的越王勾踐;留傳著不以功勞、王親享權貴,甘願耕釣富春江的嚴子之風;灑下了一身正氣的謝翱慟哭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悲壯的珠淚!巍巍的鸛山之上,“雙松挺秀”亭伴,還長存著為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民族尊嚴而犧牲的近代文學家鬱達夫兄弟之英靈。 充滿詩情畫意的富春江,觸動過多少炎黃子孫的心靈,產生多少與江山相輝映的詩篇!今天,錢塘江又以嶄新的姿容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高朋佳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