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第27章 第四節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葛剑雄 2573 2018-03-20
在全國測繪的基礎上,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17—1718年)繪製成了《皇輿全覽圖》。當時的原稿現在已不知去向了,目前見到的是它的銅版和木版雕印本。 從這兩種版本的實物看,《皇輿全覽圖》是一套統一繪製的分幅全國地圖集,採用的經緯線都是斜交直線的梯形投影法(TrapezoidalProjection),以經過北京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按1:400000—1:1500000的比例尺繪製。圖幅的範圍西止新疆哈密,東至黑龍江口,北至北緯55度(比所測最北的經緯點更北),即哈密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清朝疆域。全國由28個分幅圖(空缺不計)拼接而成:東北地區五幅,蒙古三幅,關內各省15幅,黃河上游一幅,長江上游一幅,雅魯藏布江流域一幅,哈密以東一幅,高麗(朝鮮半島)一幅。哈密以西及西藏尚未繪入。西藏本來有一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命駐藏大臣派人繪成的地圖,但因不符合圖集的要求而無法編入。以後的銅版本補入了楚儿沁藏布蘭木佔巴和勝住測繪的地圖。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輿全覽圖》被雕成銅版,這個版本中西藏、蒙古、東北等地都用滿文註記。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又刻成木版,圖上的文字全部改用漢字。這兩種版本以後又被多次摹繪、刻印和重印,現在看到的主要有三種: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收藏的30多幅分省地圖,可能就是《皇輿全覽圖》中分省圖的原本,或者是根據原圖畫的摹繪本,可能是該圖集最早的版本。根據《清史稿·何國宗傳》等記載,當年鐫銅版是按一幅全國總圖和32幅分省(區)圖分幅的,其中內地16幅,“邊外”(邊疆)16幅。 1735年(雍正十三年)法國的唐維爾(D′Anville)編繪的《中國分省圖》和《滿蒙藏圖》,1743年(乾隆八年)福克司(Fuchs)編的《康熙皇輿全覽圖》都屬於這一系統。

1921年曾在瀋陽故宮發現刻有《皇輿全覽圖》的41塊銅版,以後就下落不明了。幸而當時已經刊印,才使它們的原貌沒有失傳。這套圖在印行時被題名為《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是《皇輿全覽圖》又一本重要版本。圖中關內各省用漢字標註,東北、蒙古用滿文標註,天津、榮城二縣被注為天津衛、榮城衛,這與杜赫德(Du Halde)編纂的《中華帝國和蒙古地理、歷史、編年史、政治與自然狀況的概述》(Des Cription Ge-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de la Tartaric Chinoise)一書中所說康熙皇帝所規定的註記方法完全相符,很可能是當年繪製的原本之一。

《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也是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但范圍更大,西至西經40度,東至大海,北至北緯61度,南至北緯18度。每五個緯度為一排,共八排,每排又以經度分為若干幅,共計分為41幅。這種以經緯圖分幅繪製的地圖以往從未出現過。 《皇輿全覽圖》的又一個版本是以分省分府分幅繪製的小葉(頁)本,即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內的地圖,共有227葉。由於縮小了開本,圖上的小地名已“細若牛毛”,內容則與原本無異,但不注經緯度數,也沒有“邊外”(邊疆)部分。這個版本應該晚於前兩個,現藏於北京圖書館的分省分府《皇輿全圖》和1932年北平影印出版的《內府輿圖》都屬於這一系統。 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著一種直格10排的《皇輿全圖》,有印製和手繪的兩種,都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問世的。此圖的範圍雖然比康熙《皇輿全覽圖》略大,實際內容卻幾乎相同。直格10排《皇輿全圖》的經線與緯線是作直角相交的,因而又被稱為“皇輿方格地圖”。由於經緯線成了擴大的“畫方”,高緯度地區產生的誤差較大。這說明雍正年間曾對康熙《皇輿全覽圖》作過修訂,但這種將經緯線變成直交的方法實際上是向“計裡畫方”的倒退,結果是使圖的質量有所下降。

《乾隆內府輿圖》(又名《乾隆十三排圖》)是在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吸收了《西域圖誌》、《欽定皇輿西域圖誌》等反映哈密以西地區的測繪成果而繪製的,完成的時間說法不一,大致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間(公元1760—1762年)。 《乾隆內府輿圖》也是採用經緯線斜交的梯形投影法繪製的,圖中以每五個緯度為一排,共13排,因此又被稱為“乾隆十三排圖”。該圖的範圍比《皇輿全覽圖》幾乎擴大了一倍,但東北和內地部分與《皇輿全覽圖》基本相同,所增的主要是新疆哈密以西。儘管該圖向西一直畫到波羅的海、地中海,向北一直畫到俄羅斯北海,但實際內容並沒有多少增加。凡經過實測的地點,內容比較詳細準確;其他部分除了有零星的山脈、河流之外,幾乎就是大片空白。該圖曾由傳教士蔣友仁雕成銅版,並有多種版本流傳,北京圖書館就藏有多種版本。 1932年,北平故宮博物院曾重印此圖。

與康熙《皇輿全覽圖》一樣,《乾隆內府輿圖》也是以實測成果為製圖依據,並採用經緯度繪製的,因而內容相當詳細準確,不僅為後人留下了18世紀初寶貴的地理資料,還可供我們與此後的地理狀況作比較,進行地理環境變遷的研究。如圖上羅布泊的位置畫在北緯40°40′,以後俄國的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等發現羅布泊在北緯40°以南,就貿然指責圖上的位置標錯了。可是事實證明,當時圖上的位置並沒有標錯,而是由於風蝕和輪替沉積等原因,羅布泊本身的位置擺動了。 《乾隆內府輿圖》上一些海岸線與今天不同,山東大清河口的海岸線很直,可見現在伸入海中的黃河三角洲大部分是在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銅瓦廂決口,黃河主河道北徙後沖積而成的。圖上長江口的崇明島北口很寬闊,呂四場貼近江口,而現在海門以東已淤成大片陸地。這些都可為我們研究海陸變遷,推算具體地點的海岸線外推速度提供可靠的根據。

《乾隆內府輿圖》的流傳比康熙《皇輿全覽圖》要廣,對我國地圖繪製的影響也更大,成為後世編繪全國性地圖的主要依據。如李兆洛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董方立的《清朝地理圖》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還是胡林翼的《大清一統輿圖》。這是由胡林翼在湖北巡撫任上請鄒世詒、晏顧鎮編制的,主要根據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並參考了李兆洛等的地圖,於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刻版。康熙、乾隆的測繪成果,至此才能為民間普遍運用。在現代中國地圖出版之前,這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地圖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