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37章 第九節戲曲中的雜技藝術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1323 2018-03-20
我國的戲曲與雜技,在遠古時代屬於同源,漢代初年統稱作百戲,在舊文獻中多將其錄入《樂志》或《禮樂志》內。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四記載,京師長安有一位古生,他喜歡“從橫揣磨、弄矢搖丸樗〔chu出〕蒲之術”,又“善訑〔yi儀〕謾”,他當了40多年的“都掾史”,終被上司以其平素諧謔(不嚴肅)的罪名而罷官。但長安城內的百姓卻很喜歡他、懷念他,至今仍將俳戲稱作“古掾曹”。 雜技藝術進入戲曲中,並成為戲曲表演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宋元戲文和元雜劇時開始的,在明人的傳奇、雜劇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基本上定型了。據明朝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在明代萬曆年間演齣戲曲時,就常常插入一些戲法、柔術、舞大旗等雜技內容。這種傳統的習慣從明朝一直延至清末,尤其是在清代京劇表演藝術中,使這種不同藝術的結合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絕大部分技藝流傳並發展下來,仍令今天的觀眾嘆為觀止。京劇《三岔口》中,幾乎無唱腔,除了極簡單的人物對話和人物獨白外,主要是由劇中人任堂惠、劉利華二人在店裡摸黑廝打,將武術、雜技和滑稽表演融為一體,尤其是以雜技中的“絕活兒”引人入勝,至今仍為中外廣大的觀眾讚賞不已。京劇《時遷偷雞》、《鍾馗嫁妹》中“吃火”、“噴火”的表演是從宋代人的“煙火盒子”繼承發展而來的,是比較純正的雜技。時遷在投奔梁山泊的途中,夜半偷雞,他將紙捲成一個筒,點著後帶火塞入嘴裡,象徵著他在吃燒雞,吃的時候還時時從口中噴出火星來。鍾馗在率領眾鬼卒夜巡時,除了要表演出種種情態外,還從嘴裡噴出火來。據戲劇界人士介紹,噴火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嘴裡含一個能控制的噴火筒,二是在嘴裡含一層綿紙,紙內包有鬆香粉沫,噴出來後,有鬼卒或其他人舉著真正的火把迎上去,松香粉沫一遇到火便燃燒,從台下遠遠望去,就宛如從口中噴出烈火一樣。近幾年在北京上演的京劇《李慧娘》、川劇《白蛇傳》中,都有噴火的雜劇內容。在川劇《白蛇傳》中,還有神將韋馱表演踢開額上神目的雜技,此外如諸神將的舞旗、舞圈、弄槍、變臉等,也多屬於雜技的範疇。在京劇《泗州城》、《鐵弓緣》中,將雜技糅於程式化的武打之中,給人以新鮮的感受。京劇《金錢豹》中,妖精金錢豹手耍雙叉,甩叉、接叉、舞叉,更是將武術、柔術與雜技結合在一起。京劇《虹霓關》是描寫瓦崗英雄王伯當招親的故事。小丫環出場時,用手指頭頂著旋轉的托盤,嘴裡還叼著個杯子。她足踏著鑼鼓點在舞台上走圓場,並隨著鼓板定音,盤停杯落,呈在案前,正是純正的雜技表演。崑曲《乾元山》是描寫中哪吒與石磯娘娘結仇的故事。哪吒舞弄乾坤圈,剛柔並濟,動作十分精巧。在崑曲、京劇及地方戲曲中,劇中人舞帽翅、耍翎子、舞兵刃、舞大旗、踢槍、翻筋斗等等動作,也都是將雜技藝術吸收進來,加以改造利用的。有時還將古彩戲法直接融入戲曲中,如劇中人空手獻彩抓出花、杯子、盤子等小道具,使觀眾新奇、提神。

總之,戲曲中的這些雜技表演,往往能給觀眾以健美、驚險、明快、新奇的審美感受,產生較好的藝術效果。有些戲曲演員,因為能在自己的表演藝術中繼承和發展雜技藝術,創出幾手“叫座”的“絕活兒”,而一鳴驚人,蜚聲戲壇。所以,在戲劇界一直流傳著一句名言:“有戲必有技。”人們所說的“技”,是與雜技藝術分不開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