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35章 第七節蹬技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936 2018-03-20
蹬技開端於漢初百戲,至宋代才形成為一種獨立的雜技項目,在明清之際進一步發展完善起來,並風行於社會。在明代齊東野人編演的《隋煬帝艷史》第十回“東京陳百戲,北海起三山”中,描寫了演百戲的盛況。在此回有舊插圖描繪藝人演出蹬技的情景:一名男藝人仰臥在矮長桌上,伸著雙足蹬一旋轉的木鼓,而在鼓上有一女藝人正金雞獨立,吹一橫簫。清代諸聯在《明齋小識》中,描述了一位女藝人表演蹬技:她仰臥在地上,伸著雙足“弄甕,旋轉如丸”。一會兒,她用“左足擲甕,高約二丈”,落下時用右足接之,然後再用右足擲甕,左足接之。她還能用雙足各置一甕,“往來替換,若梭之投,若球之滾,若鳥之飛翔,忽倚忽側,而不離於足”,技藝十分精妙。清人彭士望在《九牛壩觀角抵戲》中,記載了藝人們蹬技情景:先由一女藝人以雙足“承八歲兒”,表演蹬人技藝,後又表演以雙足蹬“一案旋轉週四角”的蹬桌技藝,再表演“承一木槌,二足轉或豎拋之”的蹬筒技藝。之後,有一男藝人上場表演,他以雙足“豎承一梯”,有“五級”,一小兒順著梯級上至“絕頂”,然後又“倒豎穿級而下”。徐珂在《清稗類鈔》“技勇類”中輯錄的《李賽兒弄九連環》短篇小說內,描寫女藝人李賽兒不僅能擲九連環雜技,還善於蹬甕。她能將小花瓷缸練得“通身環繞”,還能高臥在五層桌子上,“以兩小足承大甕,重數十斤,舞弄久之”。又去其甕而易為小木梯,“直豎足底”,使名叫小三兒的男孩“躡〔nie聶〕登雲履,直立梯上,翻穿梯空,忽大叫一聲,自空下墜”,旁邊有兩個大漢,從容以“兩手擎小三兩掌,作豎蜻蜓狀”。在明末清初之際有一部長篇小說《檮杌閑評》,在此書第二回描寫了一位女藝人蹬技,她仰臥在桌子上,將兩腳豎起,一位男藝人“將一條朱紅竿子,上橫一短竿,直豎在婦人腳心裡”,有一小兒爬上竿去,騎在橫的短竿上跳舞,女藝人兩隻腳交換著托竿,小兒在上面舞弄仍保持平衡,過了一會“孩子跳下來,婦人也跳下桌子”,此中女藝人和小兒技巧均十分精妙。清代詩人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有《蹬梯》詩云:

他還自註雲:“解婦類仰臥,翹雙足以承梯,一小兒作反腰,歌唱於梯上,不傾欹〔qi七〕焉。近梯有十三層者。”女藝人蹬梯能至十三層高,技法和功力俱足驚人。在《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有蹬技的圖景。

圖36 蹬技(見《隋煬帝艷史》)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