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31章 第三節舞流星、皮條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813 2018-03-20
舞流星是一種傳統雜技。其表演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彩繩,在兩端系物,藝人持之上下舞動,演出“騙馬”、“背花”、“拋高”等動作,上下翻飛,技藝驚人。舞流星有帛流星、水流星、火流星三種。 帛流星源出於唐朝人的舞劍器,其表演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綢帶,在兩端系上彩球,藝人持之上下翻舞,宛如一根長棍挺拔。清代桂馥在《札樸》中記載,他的一位朋友在甘肅曾見到一女子,用“丈餘彩帛結兩頭,雙手持之而舞,猶如流星”。水流星的表演方式是用一根較長的彩繩,兩端各系一隻圓圈,圈中放一個玻璃碗,碗內盛水,藝人持彩繩而作舞,表演出翻、滾、蹬、拋、接等動作,不僅姿態優美,而且使碗內滴水不漏。藝人在快速舞動時,只見一片寒光,“呼呼”有風聲。火流星的表演形式是用一根較長的繩子,兩端各系上鐵絲絡,內裝燃燒著的火炭,藝人持繩而作舞,使火花四濺,宛如萬點流星,或金蛇狂舞,景況十分動人,清代無名氏《都門雜詠》雲:

就是反映當時京都戲曲、雜技演出盛況的。水、火流星的表演,傳統招法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蘇秦背劍”、“張飛騗馬”等。舞弄時藝人不僅用手,有時用腳,有時用頭,有時銜繩在口中,有時仰臥在地上翻滾著表演,難度很大,技巧性很強。 皮條是一種體育性很強的雜技,據《增補都門紀略》記載: “軟中求硬”是皮條表演的突出特點和難點。其表演形式為藝人雙手持懸空而掛著的幾條軟皮帶,在細長飄蕩不定的軟帶上,在“拍拍”作響的節奏中,忽而翻上,忽而墜下,作“正懸十字”、“寒鴨浮水”、“套九扣”等造型動作,給人以粗獷、健美、靈捷的感受。這項雜技藝術形式,後來被浙江紹劇所吸收,衍變為“七十二吊”。在本世紀60年代初,一些雜技演員在傳統皮條和紹劇“七十二吊”的基礎上,又兼采了體操中“吊環”的某些動作,推陳出新,創作了清新、活潑、抒情的“綢吊”節目,表演出體育性很強的高難技巧動作,如“十字懸垂”、“後水平支撐”、“雙臂支撐變倒十字”等,使皮條雜技日臻完善,發展到更高的水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