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8章 第二章漢魏六朝百戲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809 2018-03-20
西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觀”(《漢書·武帝本紀》)。在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於上林平樂館”,招待來京師的“四夷”客人,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漢書·西域傳》)。 “巴俞”,即《巴俞舞》,為西南少數民族板盾蠻的舞蹈。 “都盧”,又稱作“都盧尋橦〔tong童〕”,“橦”是指木竿,“尋橦”,指很高的木竿。都盧一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指一座山,有人認為是國名,有人認為指的是緬甸的“甘夫都盧”,那裡是熱帶,竹林很多,人們因此多喜歡練攀緣之技;還有一些人考證為戰國時“侏儒扶盧”技的發展。 “漫衍”、“魚龍”,是指化裝成魚龍、鳥獸的舞蹈,其中還夾雜著大型幻術。 “角抵”,即表演“兩兩相當,角力、角伎、藝、射、禦”(《史記·大宛列傳》文穎注)等先秦時的古老雜技。

東漢時期,雖沒有搞過像漢武帝接待“四夷”客人時搞大規模的中外大匯演,但在每年正旦,仍舉行雜技演出,並由天子親臨德陽殿,接受百官朝賀。據《晉書·樂志》記載,在演出時有“舍利從西方來,戲於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嗽水,作霧翳〔yi義〕日”,後來又“化成龍,長八、九丈,出水游戲,炫耀日光”,還有兩位女雜技藝人,以大紅繩繫在兩根柱頭,相去數丈,她們“對舞,行於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漢代張衡在《西京賦》上,對東漢時期的雜技表演加以形象描繪,“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奓〔she奢〕靡。臨迥望之廣場,程角牴之妙戲”,大致可分為五大場面:(1) 百戲。 (2) 總會仙倡。 (3) 曼延之戲。 (4) 東海黃公。 (5) 侲僮程材。

此中除了在總會仙倡、曼延之戲中一些內容為純正歌舞外,其餘幾乎都是純正的雜技。大致包括有烏獲扛鼎、都盧尋橦、衝狹燕濯、胸突銛〔xian先〕鋒、跳丸、跳劍、走索、倒立、滑稽表演、馬戲等節目,從內容上來看,在當時的雜技演出已經比較完備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