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7章 第六節蹴鞠、鞦韆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907 2018-03-20
蹴鞠〔cuju促居〕,亦作蹋鞠。鞠是古代的一種皮球,蹴是踢之義,故知蹴鞠即是踢球。先秦時人,喜歡以踢皮球作為一種娛樂的方式,據漢代劉向《別錄》記載: 唐代蔡孚《打球篇序》中對劉向之說加以進一步闡說: 在《漢書·藝文志》“兵伎巧十三家類”中著錄有《蹴鞠》25篇,它能使兵士的體質、耐力、速度、機敏程度都得到鍛煉和提高,是一種訓練軍士於娛樂之中的絕好方法。蹴鞠與古代的戰爭和軍事訓練有關,明代陳繼儒在《太平清話》中說“蹴鞠始於軒後”,即軒轅黃帝之時,贊同劉向之論,但較多的文獻資料說其始於春秋戰國時。在《史記·蘇秦傳》中記載,山東臨淄〔zi資〕一帶,市民比較殷實,常常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筑、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為娛樂。在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季,年輕時喜歡與社會上游民、無賴少年蹴鞠“為歡”。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劉季被封為太上皇,長年居住在深宮中,覺得很不開心,常常“淒悵不樂”。劉邦知道後,就在宮苑內仿故鄉豐邑建築了“新豐”球場,又將一些會蹴鞠的人請入宮內,陪伴太上皇遊戲。漢代李尤在《鞠城銘》中,對球場、球具、比賽人數、裁判、規則以及裁判員、運動員的道德作風(“鞠政”),都一一加以闡述,這說明蹴鞠之技,在春秋、戰國時已興起,在秦、漢之際很風行,至明、清仍不衰。

鞦韆(古作“鞦(革遷)”),今日民間仍沿用此詞,如“鞦韆飛人”、“浪橋飛人”、“蹦床飛人”等這些高空高難的雜技項目,就是在古代鞦韆雜技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的。據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引《古今藝術圖》佚文載: 它是古代居住在河北一帶的北方山戎族遊戲,在春秋時流入中原,後又傳到了江南。高無際作《漢武帝后庭鞦(革遷)賦》,記載了漢代初年內宮做鞦韆遊戲的情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引用劉向《別錄》雲:

圖7 殷勤送寶玩(見《水滸全傳》插圖)
似這種遊戲也入釋家法眼。在清代褚人獲第六十九回中,描寫了蕭后打鞦韆時“體態輕狂”的誘人情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後稱讚這種遊戲為“半仙之樂”,是因為表演者在空中隨著鞦韆飛動,姿態優美,飄飄若仙,頗能引人遐想。從可知,這種雜技性娛樂方式,在隋唐時盛行,明清之際仍流行,不然不會被褚人獲寫在小說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