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雜技

第2章 第一章先秦雜技的萌芽

中國古代雜技 刘荫柏 2631 2018-03-20
角力、角抵等活動的出現,除了娛樂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身和真正的戰鬥。遠古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除了要手持木棒、石塊等簡單的武器防禦野獸的襲擊與傷害外,還不得不用徒手搏鬥的方法,如運用拳腳踢打、摔掄、抱、按、推、掐等手段自衛,在這過程中就逐漸產生了角力、角抵、舉鼎等活動,而這些活動的風行,又與先秦時期社會上頻繁的戰爭有直接關係。大軍事家吳起在《吳子·料敵》中說: 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戰爭的方式有了顯著的變化,由先時的兵車作戰,逐步轉變為步兵作戰,趙武靈王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當機立斷,主張“胡服騎射”的,並很快得到了各國國君的讚同響應。步兵作戰形成後,由於騎射活動的迅速發展,需要在“一軍之中”有“力輕扛鼎,足輕戎馬”的虎賁猛士,能夠在戰爭發生時,身先士卒,“搴旗取將”,先聲奪人。大教育家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一位虎賁之士。據《左傳·襄公十年》記載:一次各路諸侯兵伐偪〔bi逼〕陽,偪陽將士大開城門,誘各路兵馬入城,然後突然放下“懸門”(類似閘門的重物),企圖將入城將士困死在城內。這時叔梁紇以雙手“抉之”,使中計的將士大部分脫險後,才放下“懸門”撤退。在這次戰爭中,魯國猛士狄虒〔si斯〕彌,一隻手舉起蒙上甲衣的大車輪為盾牌,一隻手掄動大戟往來衝鋒,殺敵甚多。先秦時的卞莊、孟賁也是著名的猛士,卞莊計刺二虎,勇力聞名於諸侯,使齊侯不敢興兵伐魯(《史記·陳軫傳》);孟賁“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兕〔si四〕虎”(《尸子》)。要達到這種水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有驚人的技擊之術,而且還需要有極強健的身體,驚人的氣力,才能經受得起艱苦卓絕的鬥爭。當時各國的國君,為了保衛社稷,不僅需要招徠許多猛士,其中有些國君本身就是猛士,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紂王“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中說,殷紂王能夠“倒曳九牛,撫梁易柱”。漢代王充《論衡·語增篇》說殷紂王能夠“索鐵伸鉤”,力大絕倫。紂王手下的飛廉、惡來,也能“力角犀兕,勇搏熊虎。”《列子·仲尼》記載,周宣王自稱能夠雙手用力“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舉鼎是古代練力和較力的一種重要方式,類似近代雜技中舉大刀、拉硬弓及體育運動中的舉重比賽。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喜歡與臣下進行較力競賽,一次他同大力士孟說舉鼎角力,不慎“絕臏”(使脛骨折斷),以至不久喪命,而孟說因此受到牽連,竟全家都被殺害了。由此可見,這種競賽是相當激烈的、危險的。烏獲是戰國時著名大力士,與任鄙、孟說同受秦武王寵用,孟軻說他能夠力舉百鈞(3000斤)。夏育與孟賁、烏獲齊名,衛國人,傳說他能夠力舉千鈞,後為田博所殺害。大概因為烏獲與夏育在先秦時名氣最大,又傳說較多,後來不僅流傳下《烏獲扛鼎》、《夏育扛鼎》等雜技較力的名目,而且古代凡是表演力技的藝人,都奉烏獲、夏育為祖師。

角抵也是古代較力的一種,但它並不光靠氣力,而是將摔跤、擒拿、拳術、手搏綜合的技擊術,為戰爭時臨陣作戰、兩軍逼近進行肉搏戰時的必要技能,向來為我國軍事訓練中的一項內容。後來的拳術、擒拿、空手入白刃以及較晚在日本衍成的空手道、柔術,都來源於此。將這種激烈的拼搏,加以誇張性的表演,來體現尚武的精神,並作為一種娛樂的手段,這就產生了先秦的角抵戲。我國各民族在遠古時代講究圖騰崇拜,在各種圖騰中以對龍的崇拜較為普遍。相傳龍是一種神獸,可以上天入水,變幻莫測,它頭上有角,很鋒利,可以觸人,故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就滲入“應龍”(《拾遺記》作“黃龍”)以觸角開山,曳尾畫地引路的動人神話故事。角抵戲中以頭相抵的動作,正是對遠古圖騰中龍的模仿和崇拜。

在《史記·李斯傳》中記載,秦二世胡亥在甘泉宮“作觳〔hu胡〕抵優俳之觀”。在秦之前稱摔跤遊戲作“觳觝〔di底〕”,“觳”為作粗氣喘氣之意,“觝”是指相互頂、戧〔qiang槍去〕、抗、枕,甚至發展到掄和按等激烈動作。可以想見,早期角抵往往憑仗著笨力氣取勝,招數巧妙還在其次,即所謂“一力抗十回”。南朝宋人裴駰〔yin因〕《史記集解》引後漢應劭〔shao邵〕的話說:“戰國之時,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示”,後來秦國改其名曰“角抵”。文穎註釋說,秦之角抵,除了“兩兩相當,角力”外,還進行較“伎、藝、射、禦”的活動。即角抵戲不僅是兩兩相互誇張性的徒手拼搏表演,還包括射箭、騎馬、駕車等遊戲內容,而角抵一詞只是諸種遊戲的代名詞而已。據《國語·晉語》中“少室週為趙簡子之右,聞牛談有力,請與之戲”句舊注和清人俞樾〔yue月〕《兒苫〔shan杉〕錄》考辨,“戲”字的本義為角力。又據《史記·孔子世家》“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句,“戲”字又指歌舞、雜藝等內容。既然角抵戲是表演戰鬥情景的雜技,就應反映古代的戰爭生活,於是《蚩尤戲》產生了。 《蚩尤戲》顧名思義,是反映或表現蚩尤的角力雜藝。蚩尤是我國遠古時代神農部落中的大英雄,河北涿鹿縣至今尚有蚩尤墳。蚩尤為神農氏大部落內九黎部落的酋長,是炎帝(神農氏後裔)的臣屬。炎帝勢力衰微,中原大地漸漸成為諸侯相互侵伐的戰亂之地。這時軒轅氏部落酋長黃帝,乘機擴張勢力,以文治武功收服了各路諸侯,並與炎帝在“阪泉之野”展開中原逐鹿之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炎黃之爭,也是炎黃子孫的由來。結果炎帝失敗了,失去了領導權。蚩尤不服,奮起抗爭,在“涿鹿之野”與黃帝浴血奮戰,終因人少力薄,兵敗身亡。但他那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事蹟,卻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據漢代《龍魚河圖》記載,蚩尤犧牲後,天下仍不安寧,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成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戰神。儘管在後代的許多文獻中,竭力貶低蚩尤的形象,仍掩飾不住他的英雄氣質。


圖1 河南南陽漢墓畫像石(見《中國雜技藝術》畫冊)

圖2 陝西長安灃西周墓葬出土透雕銅牌角抵圖像(見《中國跤術》)
南朝梁人任昉〔fang紡〕的《述異記》記載,在秦漢間傳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他與軒轅黃帝決鬥時,“以角抵人,人不能向”,由此產生了模仿其動作的“蚩尤戲”。這種穿插武功和戰斗場面的表演,即為古代雜技藝術之萌芽。在陝西灃西周墓葬出土的透雕銅牌“角抵圖像”,湖北江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東漢壁畫角抵圖”中,均可以看出角抵的大概情況。在山東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地出土絹畫上,還有些新內容,畫中不僅有一對健壯的武士挽袖對視,正準備互相拼搏,旁邊還有一人拱手而立,似為裁判或教練。


圖3 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出土絹像(見《中國跤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