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34章 第十一節唐朝少數民族地區的郵驛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2288 2018-03-20
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隨著唐朝國力的不斷增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郵驛也有很大進展。當時,最明顯的是今新疆地區驛路的建設。 那時,今吐魯番一帶為唐朝的西州。它北達庭州(治所在今烏魯木齊),南到沙州,東抵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西至安西,都有寬敞的驛路相通。西州內部建有驛路11條,據今存《西州志》殘卷載,計有花谷道、大海道、銀山道等。敦煌遺書《沙州圖經》一共記載了20個驛站,名稱有州城驛、橫澗驛、階亭驛、雙泉驛、第五驛、懸泉驛、無窮驛、空谷驛等。可以看出,這些驛,有些近城,有些近澗泉,有些在驚險的山路上。值得注意的是,這20個驛集中在今敦煌縣一個縣境內。一縣就有這麼多驛,可見當時敦煌地區驛路是相當發達的,管理也十分嚴格。著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從敦煌西行到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時,描寫沿途的驛站設施說:“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前月發西安,路上無停留”。 1973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挖掘出土的當年馬料收支賬,其中列出唐時驛名有交河、天山、神泉、達匪、銀山、柳谷、柳中、赤亭等10多個。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朝政府在今新疆地區還設有許多驛館。如在焉耆設有呂光館、新城館,在交河設有龍泉館,在碎葉、疏勒沿途設有謁者館、羯〔jie捷〕飯館等等。有些驛館很明顯是為了接待少數民族和外國客商的。從敦煌到新疆驛路沿途,行進著大批馬、牛車隊,還有沙漠運輸的特種畜力——駝群。這些運輸工具,使當時西部邊陲地區,呈現一片忙碌景象。現在敦煌莫高窟三○二窟所保留的隋朝《駝車過橋》壁畫,就生動地反映了當年驛路的繁榮。這些珍貴材料,說明了唐時新疆地區確有發達的郵驛系統。

唐朝時候,周圍還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比如那時的西藏在吐蕃贊普管理之下。唐朝西北部還曾有過一個回紇,西南有一個南詔。從史料看,這些民族政權所在地區,郵驛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唐末有一本筆記小說叫《因話錄》,記載當時吐蕃法規定,每有急事,則派人馳馬急報贊普,日行達數百里,使者“上馬如飛”,號曰“馬使”。唐蕃通婚後,從長安到邏些(拉薩)有直通的驛道。中途的莫離驛、那祿驛、眾龍驛、野馬驛、農歌驛都是有名的驛。唐朝從四川通達吐蕃的驛路有好幾條:一條稱為西山路,由成都經灌縣、蠶崖關、當風戍、汶川、西山八國,再沿梭磨河北上,進抵柘〔zhe這〕縣,越過柏嶺,至白崖驛,進入吐蕃界(《元和郡縣圖誌》)。另外,還有兩條通道,一曰“和川路”,一曰“靈關路”。由於青藏高原自古難行,這幾條驛道自古險要。唐人形容:“連山接野,鳥路沿空,不知里數。”(《太平寰宇記》)近年來,外國史學家還發現了唐朝時候從吐蕃北行越過蔥嶺進入西域的兩條通路,西方人稱之為“食鹽之路”和“五俟斤路”。具體情況雖很難說清,但提醒人們在7至9世紀我國西藏地區的吐蕃王國,也有成功的郵驛建設(波斯佚名作者:《世界境域志》)。

西北的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在唐朝前期時候,就由吐迷度可汗建立了郵遞。唐太宗又在其南特置郵驛68所,以便雙方使節來往。唐朝將這條漫長的驛路稱為“回紇道”,走出邊境的“歸唐柵”後,有一條寬廣的大車道,途經鸊鷉〔pi ti僻踢〕泉、鹿耳山、錯甲山、燕子井、野馬泊、可汗泉、鏡泊直抵回紇可汗衙帳。在驛路沿途,唐朝政府頒發了郵驛行路的符信,在符信上畫有金魚,寫上金字。後來這條驛路被北方民族尊稱為“參天可汗道”,利用這條通道,北方各族向唐太宗等進貢貂皮、駿馬等物(《唐會要》)。 唐時居今雲南一帶的南詔,也在唐朝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郵驛通信系統。那時南詔到四川有多條驛路相通,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從四川至南詔都城羊苴咩〔ju mie拘乜〕(即今雲南大理)城。這條路從成都出發,向西南行,途經雙流的二江驛、新津三江驛,再到邛州的臨邛驛、雅州(今四川雅安)百丈驛,經黎州(今四川漢源)潘倉驛,通望縣木驛,渡過大渡河到嶲〔xi吸〕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再經會川驛渡瀘水,乘皮筏過末柵館、藏傍館等,直抵羊苴咩城(《蠻書》)。在南詔境內還有許多支道和南詔南通印度、緬甸和安南的國際通道。這使得南詔國內國外商旅和文書通信暢通無阻。

唐朝通四川少數民族地區,通青海和寧夏地區,以及通東北靺鞨〔mo he茉何〕、渤海等民族地區,也各有多條相通的驛道。史載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曾在夏州(今陝西靖邊)一帶恢復驛館所,發騎士500人,保護至党項民族地區的驛路(《舊唐書·李吉甫傳》)。隋朝和唐朝都注意開發貴州地區的驛路交通。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和貞觀年間都開闢了四川至貴州的水陸驛路通道。據記載,在今陝甘寧邊區的靖遠縣,唐憲宗時唐兵和吐蕃“並力成橋”,建成一座橫架黃河的烏蘭橋,溝通了兩岸的驛道。在東北遼寧地區,唐朝和當地的靺鞨、渤海、高句麗諸族有水陸兩路相通。 唐朝先進的郵驛制度,對周圍鄰國也有影響。唐朝時候在長安各地隆重接待外國驛使和政府官員。除長安有專門接待外賓的“四夷館”外,楚州(治所在今江蘇淮安)有專門接待新羅客的“新羅館”,在揚州有專門接待日本使者的“扶桑館”。各地接待外賓的儀式隆重,招待周到。所到之處,先在郊外的驛館迎候,由宮廷內史親自擺酒設宴。 《新唐書》裡曾記載賈耽所著《皇華四達記》,其中七條國際驛道中,有一條是從山東登州從海上通達朝鮮的水驛。唐朝和日本也聯繫密切,日本曾15次派遣使者來中國,同時中國使者10次前往日本。唐朝的郵驛組織被引進到日本,建立了富有日本特點的郵驛制度,從任務、設備、工具、方式等多方面,都可看出唐驛的影響。到宋朝初年,日本已建起414驛,有效地推動著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