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第29章 第六節隋唐的“水電報”和空中通信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嵘 1332 2018-03-20
隋唐時期,出現了“郵筒”這樣一個名詞。這並不是今天我們所常見的街道或郵局門前的那種郵筒,而實際上是那時的一種水上郵件運輸工具。 隋唐時期的“郵筒”記載,最早見於《隋書》。書中談到隋軍平陳時,因“水陸阻絕,信使不通”,大將史萬歲急中生智,想出一個妙法,把告急信放在竹筒中,浮江而下,漂到了主帥楊素那裡,戰況很快一清二楚了(《隋書·史萬歲傳》)。這種方法到唐朝時一再被沿用。詩人李白和文學家元稹,在和朋友的通信中,便幾次用過這種郵筒傳書的方式。李太白的詩中有“挑竹書筒”的提法,元稹曾用竹筒盛放書信寄給白居易。元稹和白居易、錢徽、李穰〔rang瓤〕四位詩人交往密切。他們分別在杭州、吳興、吳郡(今蘇州)、會稽(今紹興)四地做官,互相之間經常詩書往來,就是用上述這種水上郵筒。這一事實,被文壇譽為雅事。唐朝詩人貫休,在自己詩裡也曾稱道這種郵筒送信方便而又風雅,“尺書裁罷寄郵筒”,可見當時頗為文人所欣賞。

隋朝末年,還有一次類似歐洲史上“瓶郵”的通信。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到北邊巡狩,不料被突厥圍困在雁門。當時也是信息不通。煬帝十分著急,便想了個辦法,命人用木系詔書,放入水中,令其順汾水而下。詔書被援軍接到,一個月後援軍來到,突厥不得不解圍而去。這是一種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的特殊通報軍情的方法。後來,清末的四川革命黨也曾用過此法,把清政府屠殺民眾的消息傳播出去,在當時號為“水電報”。 隋唐時期的“空中通信”,是指使用風箏、信鴿等的通信方式,當然不是現在的飛機航空。唐朝的風箏通信,史書記載的最有名的一次是公元781年張伾〔pi披〕的風箏報警。這年,河北節度使田悅反叛朝廷,出兵圍困了臨洺(今河北永年),臨洺唐軍守將張伾堅守待援。他為了向周圍友軍求援,把告急書附在風箏上,高高飄起百餘丈。叛軍紛紛向風箏射箭,都沒有射中。最後告急信終於到達援軍處,內外夾攻,政府軍取得了勝利。除此而外,“空中通信”的方式就數張九齡的信鴿送書最為有名了。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時候的著名宰相,史載他少年時代家中養著一大群鴿子,每與親朋好友書信往來,都把書信系在鴿子腿上,指令它飛往固定的地點,以此和親友互通信息。張九齡把這些信鴿號為“飛奴”。此外,唐朝的野史和傳說中,還有燕子和海東青送書的記載。這些都應該算做唐朝時的“空中通信”形式。

上述一些通信方式的出現,說明隋唐時期通信已為人們日常需要。人們的交往多了,自然要求有各種各樣的通信方式。一般的通信工具不足,便想出一些特別的通信方式來。 唐朝還有一個關於“綠衣使者”的故事。這個名稱後來落在了從事郵務的工作者身上,成為郵差的別名。自本世紀30年代以來,我國規定郵政人員衣服全用綠色。其實,唐朝“綠衣使者”的故事,與郵驛完全無關。這個故事發生在唐玄宗時候,長安城裡住著一個富戶,他的妻子劉氏與鄰居李弇〔yan眼〕私通,合謀把這富人害死,丟在後院井中。劉氏假意向官府報案,說是丈夫失踪。縣官日夜派人查訪,抓了許多嫌疑犯,但始終找不到真正兇手。一天,忽然富戶堂上養的一隻鸚鵡張口說出話來:殺家主者,劉氏和李弇也。這樣,官府才破了案,把兇犯正法。這件事由官府上報給唐玄宗,玄宗大為感嘆,封這只鸚鵡為“綠衣使者”。從此,這個名稱就傳了下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